李賀,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的創作者。他的一生十分短暫,大約27歲時便病逝了。他短暫的一生又十分悽涼,在封建時代考取功名是每個讀書人的目標,但他因自己父親的名晉與進犯嫌名,被取消進士考試的資格。這對於一個寒窗苦讀數十載的讀書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也因此憤然寫下了不少詩詞,雖然他的生活不是十分得意,但是他卻創作了不少反映當時社會真實,黑暗一面的詩篇,為中唐的詩壇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他許多詩作也流傳至今,依舊成為許多文人寫詩的楷模。
李賀在詩歌創作上求奇求怪,想像十分奇特,完全不受拘束,縱橫古今又上下馳騁。他的詩歌結構不拘束於常法,在敘事闡物時跳轉的十分微妙,在詩歌的用詞用字上又刻意追求瑰麗冷峭,色彩絢麗。他善用典故,各種典故都能隨其想像而從容自若地走進詩句。對於物象的選取獨特非同常人,其個性特色與他人迥然不同。而之所以稱其為詩鬼,還與他在作詩時善於運用神話傳說,並藉此來託古寓今。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名作之一,詩題中的李憑是唐代一位知名的箜篌演奏家,他的演奏技術高湛,據說天子一日一回見,連王侯將相見到他都禮讓三分,可見他當時的地位之高。但李憑卻不自傲,他除在宮廷演奏外,還會給百姓演奏。而此篇詩作便是對其高超的演奏進行了描寫。
吳絲蜀桐
詩鬼李賀構思匠心獨具,常人寫演奏的高超應直寫其聲,但李賀他是先寫箜篌的材質,由吳地的絲,蜀地的桐製成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唯有好的樂器,才能真正地發出最為美妙的聲音。寫物亦寫人,精良的樂器便應配良人。
江娥素女愁
樂聲,是一種無形無味之物,難以捉摸。何為餘音繞梁?又如何能將其美妙之聲敘述出來?抽象的事物十分難琢磨,而李賀也巧妙地避開了這一部分,反其道而行之,從聽眾以及世間萬物的反應來寫。這樂聲竟能令天上的流雲凝滯,使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都被觸動了愁緒。從周圍客觀事物入手,虛實結合,真真假假,這樂聲仿若驚天地,泣鬼神之感,萬分巧妙。而寫完此聲,詩人才寫出演奏者為李憑,以及他所演奏的樂器,突破常規的敘事順序,構思奇特。
樂聲可聞可觀
從側面寫完樂聲之後,李賀又從正面來對這樂聲進行了描寫,選取了 「玉」 「鳳凰」 「芙蓉」 「蘭花」這三種物象,抓住它們各自的特點,將無形之物化為可觀可感之物。玉碎聲,鳳凰的鳴叫聲皆清脆,空靈而又有穿透力。帶露芙蓉,盛放的蘭花皆為美的化身,用其來代替這美妙的樂聲。一泣一笑,一悲一喜相結合,又能反映出琴聲的巧妙轉變。而詩人這種獨特的創作方法,又讓這琴聲不止可聽還可見之,形神兼備。
此曲不應只停在人間
作為詩鬼,他的想像是十分奇特的,故對於這樂聲的描寫他不止步於此。凡間萬物已寫盡便擴到仙府,他很巧妙的就直接過渡到了天上,憑藉自己的想像,翱翔天庭與仙界之中。這樂聲竟令女媧都忘了補天的職責,使秋雨傾瀉。連羸弱乏力的老魚與瘦蛟都忍不住隨樂而動。
想像絢麗奇特,無人能與其媲美。前面皆為動象,詩人便以靜來收尾。日日砍伐桂樹未能眠的吳質竟因這樂聲停下了砍伐,倚在樹旁也未休息,就全身心的聆聽這樂聲。而玉兔也是如此,蹲伏一旁,深夜露水都已將其打溼,但也不肯離去。這種想像都是選取美好的事物,皆給人一種朦朧,神秘,曼妙的美感,逗人情思,發人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