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AI 公開課 2019 | 阿里達摩院施堯耘:量子計算的潛力和挑戰

2021-01-09 InfoQ技術實驗室

出處:AI前線

5 月 15 日,備受矚目的北大 AI 公開課第十二講如期開講,達摩院量子實驗室主任施堯耘為大家講解了量子計算的潛力和現狀,展望了未來量子計算面臨的幾大挑戰。

課程導師:雷鳴,天使投資人,百度創始七劍客之一,酷我音樂創始人,北大信科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主任,2000 年獲得北京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2005 年獲得斯坦福商學院 MBA 學位。

特邀講者:施堯耘,達摩院量子實驗室主任,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博士,加州理工學院量子信息研究所博士後。曾長期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施博士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密碼學中的多個理論課題上做出了重要貢獻。2017 年 6 月,施博士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高級研究員,並創建了達摩院量子實驗室(Alibaba Quantum Laboratory, AQL)。目前,AQL 地跨太平洋兩岸,分處杭州和西雅圖;其跨學科、國際化的團隊正在迅速成長,並為實現量子計算的潛力而努力奮鬥。

北大 AI 公開課第十一講回顧:《度小滿金融副總裁許冬亮:AI 在金融科技中的應用》

以下為 AI 前線獨家整理的施堯耘老師課程內容(略有刪減)。

我研究量子信息科學已經有 20 多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很基本的問題。既然這是一個課堂,那大家還是要學點東西;所以我會花點時間講原理。另外我會講一下現狀和未來的挑戰。我是名科學家,當講量子計算的時候,我必須強調我講的是潛能。因為目前畢竟量子計算還沒有算出一個經典計算機算不出來的問題。未來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只是講潛能。

量子計算的潛能

什麼是量子計算?量子計算就是運用量子力學裡非經典性質的計算。待會會講相關的非經典的量子力學的性質。

我們先來看它的潛能在哪裡?為什麼我們對量子力學計算感興趣?我總結了三點。

第一點是快。這裡「快」不是指「主頻」,即單位時間基本操作的數量;而是解決一個問題所需的基本步驟數量。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龜兔賽跑,我把故事稍微改一下:烏龜和袋鼠賽跑。烏龜在線上爬,每爬一步可能很快;而袋鼠每一步是跳。袋鼠每跳一步的時間可能很長,它跳一步的同時烏龜也許能劃十下。但是袋鼠只需要跳幾下就到終點;而烏龜要劃上成千上萬次才能到終點。

即使袋鼠的每一步時間很長,因為步驟的急劇減少,最終還是它取勝。 所以量子計算的快在於計算複雜度,也就是完成一個任務所需的基本操作數量的急劇減少。

舉一個具體的案例:模擬量子系統。理察費曼在 1985 年演講裡指出,如果要模擬量子系統,需要經典計算的步驟數量隨著系統的規模增大是個指數函數。而量子計算機所需的是相對極端緩慢增長的多項式函數。所以量子計算機可以模擬很大的一般性的量子系統,而經典計算機無法做到這點。

大家知道數據安全很重要,破解密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你使用密碼協議時,密碼長度增加,破解密碼需要的經典計算資源就會以指數函數上漲。大家都熟悉素數分解這個問題,比如把 10 寫成 2 乘於 5。想像一下被分解的數有幾千位,要把它寫成素數的乘積,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廣泛使用的 RSA 加密系統就是基於這個問題很難算的假設。但在 1994 年,Bell Labs 的 Peter Shor 發明了一個快速的素數分解的量子算法,只需要很少的步驟。所以如果有量子計算機,目前廣泛使用的公鑰密碼系統將被攻破。這是量子計算比經典快的另一個力證。

第二點意義是「不同」。不同的意思是說,對同一個問題,經典計算也許也可以算很快,但是找到這個算法可能沒那麼簡單。量子計算和經典計算的不同,使得它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新路徑。

我個人認為量子計算的「不同」對優化問題和機器學習問題特別有意義。人工智慧,特別是「強 AI」,有很多很困難的問題,即使量子計算機也無法有效解決。當一個問題很困難且不存在很好的解決方案時,而我們一定需要解決它,這時就會去嘗試各種工具。量子計算提供給我們一個新的工具,可以拿它去敲大數據金山,也許能先於經典計算敲下來一些價值。

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在以前我收到一封郵件,有新聞說量子計算的一大應用被一個美國華裔小年輕用經典辦法超越了。其實對我來說這一點都不奇怪。在未來量子跟經典會互相競爭,交互超越。

第三點是很酷。物理學家喜歡說目前正處於第二次量子革命。第一次量子革命是量子歷史的誕生。第二次量子革命也是現在正在發生的量子革命,它的特點是從觀察自然界的量子現象,到人為地製造大規模的自然界不存在的量子現象,這是非常激動人心的科學前沿。

量子計算對於現實的影響

量子計算對於現實的影響至少有這三個方面:模擬量子系統、安全和大數據。第一個方面,模擬量子系統,聽起來非常學術,但世界上有兩個領域直接相關。第一個是材料。新材料的發現需要非常高的計算資源。我們要先從第一性原理、量子力學去模擬設計中材料的性質。另一個領域是分子的發現,比如製藥。西藥大部分是小分子,起作用在於和特定蛋白質的作用過程。模擬這個過程需要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機可以幫助我們去除不好的選項,加速研發。

第二個是安全方面。剛才講到破解密碼,聽起來好像很糟糕,其實也是逼著我們去創造更好的密碼系統。有人問我,量子計算到底什麼時候才對真實世界有影響?從某個角度看,量子計算對實際的影響已經發生:因為量子計算,當前廣泛使用的公鑰密碼系統正在被替換。我們其實很幸運,發現量子破解密碼的時間在沒有量子計算機的 1994 年。想像如果破解密碼的算法是在量子計算機被發現之後,我們的密碼系統就一下子崩潰了,整個世界幾乎沒有秘密可言。

有些秘密必須保存很多年的;為了防止敵對方現在保存密文,未來攻破,現在必須修改加密系統。美國政府在 2-3 年前開始向社會徵集取代當前廣泛使用的密碼系統,這些新的系統也就是所謂的後量子密碼系統(Post-Quantum Cryptography),意即對量子計算機也是安全的。我有個原創的玩笑,這些系統應該叫做「前量子系統」,也就是在我們發現量子破解辦法之前是安全的。無論如何,量子計算對世界的影響已經發生。另外,在更遙遠的未來,量子計算可以達到比現在更安全的代理計算:計算方無法得知用戶的數據和算法。

第三個方面,我覺得現在這波對量子計算的興趣背後力量是大數據。怎麼樣去發掘大數據背後的價值?這個問題驅動人們去發展各種不一樣的工具。比如 GPU、TPU、人工智慧晶片等,都是為了發掘數據後面的價值。量子計算也是發現價值的工具之一。

量子 AI 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我談一下量子 AI 的現狀。量子 AI 有兩個類型的工作:量子加強的經典機器學習和基於量子模型的機器學習。前者的案例比如加速機器學習裡的優化和取樣問題。後者的意義在於,如果用經典模型去模擬這些量子模型,所需的計算資源會指數級上升。故而量子模型有可能帶來效果上的驚喜。

我在這裡分享一個個人的觀點:對量子 AI 實際的發展前景,我認為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目前機器學習的強大關鍵不在算法,而在算力和 Data。量子機器學習要真正有算力加上能夠處理很大的 Data,我覺得是非常遙遠的事情,比用其解決優化問題和取樣問題更遙遠。

量子計算的原理

我講幾個非經典的性質,幫助大家理解量子計算。量子物理有一個基本特點:能量不連續。圖 2 代表的是電子的能級:能級是不連續的。電子在不同能級之間的躍遷會伴隨著一個光子的發射或吸收。這是一個量子學裡面很基本的思想。

第二個特點是疊加態。另外大家可能聽說過薛丁格的貓,那裡邊貓是生和死之間的疊加狀態。「生 + 死「以及「生減死」也是可能的正好相反的狀態。電子云反應的也是電子位置作為疊加態。

另外一個量子力學裡面非經典的性質叫糾纏:兩個或者多個量子粒子之間的非經典的關聯。我用薛丁格的貓舉個例子,假設有兩隻貓處於一個很特別的糾纏狀態。它們一起有這麼一個性質:當你去打開鉛盒,看見貓一是生是死時,另外一個人打開另一個鉛盒,看到的結果總是相反。第一個人看到貓是生的,第二個人肯定看到死的;第一個人看到貓是死的,那第二個人肯定看到生的。不光對於「生 / 死」兩態,如果第一個人看到「生 + 死」,第二人看到肯定是「生 - 死」,以此類推。這種結果總是相反的效果,經典信息是不可能達到的。

下面我嘗試用三張 PPT 教給大家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時間,馮諾伊曼把這些物理發現在數學上公理化。

第一條公理回答什麼是量子態?量子態是長度為 1 的向量。在平面上,你可以選擇兩個垂直的單位長度的向量作為基向量。我們把兩個向量中一項叫「0」,另外一項叫「1」。量子態可以是這兩個向量的任何線性組合,只要它長度是 1。

我們現在同意量子態是長度為 1 的向量,那麼量子態怎麼演化?

第二條公理指定量子演化為保持長度的線性變換。這也是最簡單的演化。反射和旋轉都是保持長度的線性變換。

第三條公理討論如何從量子態裡面獲得經典信息。為什麼人們會去有需求發明量子力學呢?因為人類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一些現象,經典物理實驗無法解釋。量子力學裡規定了,當你去觀察一個量子系統,結果會隨機出現,相應的概率理論上等於被測量量子態在測量結果方向上投影的平方。以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我們測量 - 4/5 「0」 - 3/5 「1」。結果看到 0 的概率是 16/25,看到 1 的概率是 9/25。16/25 是向量在「0」緯度上的投影長度的平方,9/25 是向量在「1」緯度上投影長度的平方。所有的概率加起來是 1,而向量長度的平方等於各個維度上投影長度的平方和。這兩點放一起解釋了我們為什麼規定量子態的長度為 1。

圖 4 量子態是長為 1 的向量

圖 5 保持長度的線性變換

圖 6 隨機的測量結果概率由向量係數決定

現在我們把量子力學的數學公理對應到量子計算的三個要素。首先是存儲。一個量子比特是二位空間裡的向量,是「0」和「1」這兩個經典比特狀態的線性組合。N 量子比特就是 2 的 N 次方緯度空間上的單位向量;它的基向量對應於 2 的 N 次方個 的 N- 位「0/1」字符串的經典結果。再者量子計算的基本操作就是旋轉和反射這類保持長度的線性變換。通過測量得到經典的計算結果。

把這三個要素放在一起,我們就得到量子計算的電路模型。這跟經典計算電路模型很像:每一條線代表一個存儲單位,每一步我們選擇一些量子比特作基本的旋轉或者反射。一個量子算法就體現在什麼時候選擇哪些比特做什麼操作。最後,通過測量得到經典的「0」、「1」輸出。如果你的算法正確,那這個結果就以很高的概率是正確答案。這就是量子計算的電路模型。

圖 7 量子計算模型:量子電路

剛才講的都是理論,那麼我們現在講一下實物。圖上顯示的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UCSB) 跟 Google 做的 9 比特超導量子晶片。每一個比特是個宏觀系統,尺寸很大。但是描述這樣系統的數學和描述一個原子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叫這樣的比特人造原子。它也有離散的能級,能級之間躍遷也伴隨著光子的發射和吸收。對應到做計算時候,我們就通過光子來做基本的操作。目前這些人造原子的能級差在微波量級;所以超導量子計算用微波來控制。

量子計算的現狀和挑戰

我之前做報告的時候,題目叫量子計算工業時代,我的意思是工業時代已經到來了,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有很多公司在這個領域裡做研究。但是,整個領域現在還是處於很基礎的階段,相當於經典計算歷史上尋找電晶體、電子管的那個時代,哪一個物理載體是最終實現量子計算大規模計算的技術還不清楚。

經典計算歷史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電晶體發現後還有很長的時間電子管佔據統治地位:有人做電子管計算機,有人買來,解決實際問題。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不需要等到發現量子電晶體,只要找到量子電子管,也就是可以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我們就可以去做量子計算。

量子力學是一個很廣泛的理論,它可以用到電子,也可以用到光子,還可以用到大規模的系統。目前人們探索的不同的實現量子計算的路徑各有優劣。超導是最廣泛研究的方向。但是如果有其他方向在某些角度比超導做得更好,大家也不要奇怪。

什麼時候才有量子計算機?首先,你要定義量子計算機,其實在加拿大的 D-Wave 公司早有量子計算機賣給你了。它採用的是所謂的模擬量子計算,對噪音的控制是有限的,但也有可能率先創造價值。Google 跟 NASA 合買一臺,D-Wave 2000Q, NASA 給社會免費的資源。D-Wave 自己網上一個月有一分鐘的免費時間。IBM 在過去的 CES 也展示了它的量子計算機,外形很漂亮,可以得獎。

達到所謂「量子霸權」也許是 1-2 年的事。這裡「量子霸權」指的是作出一個量子信息處理器件,它做的事也許沒有實用價值,但是經典計算機無法模擬。谷歌相信自己離這個目標不遠了。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裡程碑是實現「邏輯比特」。量子計算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防止量子信息的丟失。發現素數分解量子算法的那個科學家的另外一個偉大貢獻是發現量子糾錯。通過量子糾錯的辦法,我們可以用幾個物理比特編碼成一個非常穩定的邏輯比特,並在眾多的邏輯比特上作任意長,不會引起錯誤疊加的量子計算。也許 5-6 年間人們可以實現眾多邏輯比特。

未來挑戰很多。我重點講兩個。第一個挑戰和上面講的防止量子信息丟失直接相關:提高量子操作的精確度。只講比特數是很不專業的,如果不把精度提上去,越多比特整個晶片越垃圾。理解噪音來源、優化比特和門操作方案,進而提高精度,才是基本的問題。

另外一個挑戰是低溫電子學。控制量子比特的邏輯目前放在制冷機外面。目前晶片只有幾個、十幾個比特,把導線通道裡面問題還不大。但是如果有幾百、幾千個比特,那就很難給眾多的導線降溫。把控制電路要放在制冷機裡工作是很有挑戰的前沿問題。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Q&A

提問 1:傳統算法的能力,我們是看 CPU、赫茲什麼的,但是呢,大家說量子維的計算很厲害,我看有些文章說每增加一個比特,計算能力翻番。到了 50 比特就超出所有經典計算機了。這個描述正確嗎?

施堯耘:我不太認同算力翻番的說法,不過也許這個說法原來講的是別的意思。從科學上看,現在問題不是說從 N 到 N+1 的問題,而是跨越式增加的問題。這需要發展新的方法。翻番也許指的的是如果用最直接的經典模擬辦法,每增加一個量子比特,這個最簡單最粗暴的模擬方法需要加一倍的存儲量,才能寫下整個量子態。關於 50 比特這個數字,應該是基於這個辦法推出來的。估計沒有多少實際存儲系統可以寫下 2 的 50 次方的數。但是這個辦法不是最好的模擬辦法。

提問 2:在傳統計算,算力就是單位時間運行的指數,我們基本上能夠判斷它運算能力的增加,但是在量子計算中,我們怎麼衡量這個算力呢?就是說用什麼指標比較合適?

施堯耘:確實用一個數子比較方便。IBM 在推所謂的「量子容積」(「quantum volume」)。是否廣為接受還有待觀察。在我看來,大家除了比特數,再問一下精度,就抓住要害了。

視頻回放連結:http://www.xuetangx.com/livecast/live_cast_lecture/livecast-reading/990/

本篇文章來自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 AI 公開課「人工智慧前沿與產業趨勢」14場公開課系列之一,課程邀請到了商湯科技副總裁沈徽、馭勢科技 CEO 吳甘沙、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明等 14 位來自產業界的大咖進行授課,AI 前線作為獨家合作媒體全程跟進並對北大這 14 場公開課進行整理,課程精彩內容,歡迎點擊了解更多查看

相關焦點

  • 阿里達摩院懸壺,看醫療AI如何濟世
    乾明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阿里達摩院,並不專為抗疫而生。甚至連馬雲都可能預料不到,這個機構這麼快就展現出及時的作用。達摩院醫療AI,源自2016年,由時任阿里巴巴iDST副院長的華先勝帶隊打造。對於華先勝,外界不陌生。他出自黃岡中學,2001年北大數學系博士畢業,之前在微軟工作14年,直到被老領導「阿里雲之父」王堅挖角,開啟阿里在AI視覺研發和落地方面的探索。
  • 阿里達摩院AI加持,智己汽車首款轎車上海車展預售_易車網
    旗下代號為A、B的兩款車型將於1月13日在上海中心首發,最大續航裡程將達到1000公裡,並且在智能化方面將有阿里達摩院AI加持。這些核心產品信息的發布,距離11月26日的品牌官宣時隔不到三周時間。作為阿里投資的智能科創公司,智己汽車聯手阿里達摩院在AI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領域的創新技術探索,廣泛挖掘、深度解析海量用戶大數據,正向驅動產品快速迭代,真正實現「軟體定義汽車」。
  • 谷歌量子計算硬體帶頭人離職了!挖他?注意川普警告
    去年10月底,谷歌在量子計算上實現重大突破,首次實現了所謂「量子優越性」,研究結果還登上了Nature封面。其中,谷歌量子計算硬體負責人John Martinis功不可沒,他在2014年為谷歌組建了量子硬體團隊。
  • 當BISU遇見阿里達摩院……
    12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金榕副總裁司羅一行到訪北二外我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計金標會見客人並座談當BISU遇上阿里達摩院隨小薇一起看看吧~座談會計金標校長代表學校歡迎金榕副總裁一行來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洽談校企合作與交流,對阿里巴巴集團堅持「以科技賦能教育」的理念表示讚賞,也對阿里達摩院團隊對學校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
  • 全球量子計算初創公司盤點|光子|美國_科技|量子計算機|...
    2019年12月,QSimulate作為量子力學模擬領域的先驅,被選為亞馬遜量子解決方案實驗室為數不多的合作夥伴之一。亞馬遜量子解決方案實驗室將客戶與來自Amazon及其技術和諮詢合作夥伴的量子計算專家聯繫起來,幫助他們發現新的應用程式,並找到在其組織內應用量子計算的方法。
  • AWS宣布推出量子計算服務Amazon Braket
    為了幫助客戶克服這些挑戰,AWS 推出了 Amazon Braket 服務和亞馬遜量子解決方案實驗室,以便客戶能夠立即開始學習和試驗量子計算。AWS 公用事業計算服務高級副總裁 Charlie Bell 表示:"隨著量子工程開始取得更有意義的進展,客戶正在想辦法試驗量子計算機,探索該技術的潛力。我們相信,量子計算將是一種以云為先的技術,雲將成為客戶訪問硬體的主要方式。
  • 前途無量的量子計算
    90年代先後誕生了著名的Shor分解算法、Grover搜索算法等,為後來量子計算技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石。  量子計算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了量子態的疊加性和糾纏性。比特作為計算的基本信息處理單元,具有0和1兩種邏輯態,且在經典計算模式只能處於0或1的一種,而量子比特卻能夠處於0和1的疊加態。換言之,每個經典存儲器僅能存儲0或1其中一個,而量子存儲器卻能同時存儲0和1。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實現「量子霸權」
    實現「量子霸權」的兩種路徑  由於量子計算機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並行計算能力,在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問題方面相比經典計算機可實現指數級別的加速。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已成為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歐美發達國家角逐的焦點。
  • 經典和量子之爭: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而量子計算,則是利用量子天然具備的疊加性,施展並行計算的能力。每個量子比特,不僅可以表示0或1,還可以表示成0和1分別乘以一個係數再疊加,隨著係數的不同,這個疊加的形式可能性會很多很多,它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 經典和量子的算力之爭: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這種疊加性意味著,隨著比特數增加,信息的存儲量和運行速度會指數增加,經典計算機將望塵莫及。 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實現是一場持久戰 基於量子的疊加性,許多量子科學家認為,量子計算機在特定任務上的計算能力將會遠超任何一臺經典計算機。
  • 阿里雲發布量子開發平臺ACQDP:開源自研量子計算模擬器「太章2.0」
    這將有力地支持從業人員設計量子硬體,測試量子算法,並探索其在材料、分子發現,優化問題和機器學習等領域內的應用。過去幾年量子晶片的進步使得量子計算通向實用之路的不確定性進一步減小。而隨著系統規模的增大,對量子系統及量子算法的測試與驗證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基於經典模擬的方法是一個基本工具,但有其內在的瓶頸。比如,目前的存儲技術最高能存儲不到60量子比特的量子態。
  • Jeff Dean親筆盤點谷歌AI 2019:日均2篇論文,縱橫16大方向
    機器人技術:自監督方式訓練,發布機器人測試基準量子計算:首次實現量子優越性AI在其他學科的應用:從蒼蠅的腦子到數學,還有化學分子研究和藝術創作手機AI應用相關連結:http://ai.googleblog.com/2019/10/robel-robotics-benchmarks-for-learning.html量子計算在2019年,Google在量子計算上取得了重大圖片,首次向世人展示了量力優越性:在一項計算任務中
  • 7 Papers & Radios | 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新成果;邱錫鵬預訓練模型...
    機器之心機器之心&ArXiv Weekly Radiostation參與:杜偉,楚航,羅若天本周的重要論文有阿里達摩院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新成果,以及復旦大學邱錫鵬教授發表的預訓練模型綜述論文。
  • 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30多年前,在科學家們對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使得人類從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跨越到對量子狀態的主動精確操縱,由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量子科技」便誕生了。量子科技是融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
  • 霧裡看花 - 淺談量子計算
    更有甚者,其中的量子糾纏概念和心電感應似有異曲同工之妙。量子計算是否像萬能的上帝一樣無所不能?又或者,量子計算就是江湖郎中用來圈錢的狗皮膏藥?沒有學過量子物理的同學們尤其是文科生們,是不是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力的不足?學過量子物理的同學,對量子計算的工程實現是否也有霧裡看花的朦朧感?不要擔心,愛因斯坦和波爾對量子的特性也有爭議【3】。全球能夠把量子力學和量子計算都搞通的人,絕對是大神。
  • 下圍棋so easy,AlphaZero開始玩量子計算!
    最近,丹麥和德國的研究人員使用Deepmind的AlphaZero 開發了一種混合算法,將AlphaZero強大的搜索能力與量子計算有機結合起來,參數搜索速度大幅提升。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量子物理技術的探索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量子計算機。
  •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超級計算機...
    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已成為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歐美發達國家角逐的焦點。這當中,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亦譯為「量子霸權」),即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在特定任務的求解方面超越經典的超級計算機。上面提到的量子計算「特定任務」,是指經過精心設計,非常適合於量子計算設備發揮其計算潛力的問題。
  • 突發:谷歌量子計算關鍵人物John Martinis辭職
    距離谷歌在 2019 年 10 月宣布實現量子優越性已過半年,谷歌量子實驗室團隊今天卻被曝光重大人事動蕩。根據 WIRED 報導,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Google quantum A.I. Lab)關鍵人物 John Martinis 辭職。
  • AI求解薛丁格方程,兼具準確度和計算效率,登上《自然-化學》
    最近,來自柏林自由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利用人工智慧計算薛丁格方程的基態解,相關研究發表在 Nature Chemistry 上。用 AI 求解薛丁格方程量子化學旨在預測分子的化學和物理性質,它僅利用分子在三維空間中的原子排列來完成。
  • 中科大「九章」問鼎全球最快計算機 成為「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量子計算機具有超快並行計算能力,相比於經典計算機,量子計算機通過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大問題方面實現指數級別的加速。當前,研製量子計算機成為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國家間角逐的焦點。潘建偉團隊在光量子信息處理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17年構建了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2019年研製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國際最高性能單光子源,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量子比特的希爾伯特態空間,逼近「量子計算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