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每日一更的山海收藏說。山海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玉雕形制是帽正和翎管。說到帽正,它的出處的確說不清楚。不止收藏界,就連考古界、史學界都對其爭論不止。一派是說這東西和翎管一樣,是清朝獨有的東西。如果硬要掰扯,這一派說法堅持的學者、專家頂多能接受他的明末的形制。另外一派呢,就是以吳大澂為主,堅持認定帽正其實就是從上古時期的皮弁中的飾玉演變而來。
山海君認為第一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咱們先來看看帽正,很多地方也稱之為帽準、帽花。大多是圓形、橢圓形、矩形的素玉片,至清乾隆時期,素玉片逐漸被簡單紋飾所代替,上多以陰線雕刻梅蘭竹菊等象徵君子予以的花草。而時至清中期或者清晚期,因為翡翠和各種瑪瑙的出現,材質也逐漸從和田玉向多元發展。帽正底下有兩個相通的斜穿孔(就是常說的『「蟻鼻穿 或「象鼻穿」』),以線橫向縫綴在帽子的前面,戴上時將其對準鼻尖,所以叫帽正。而另外一派以吳大澂為主的,堅持帽正從皮弁上的佩玉演變而來的人呢,雖說對於帽正的出處看法不一,但基本其他觀點兩派還是一致的。都說玩收藏的人見多識廣,不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你認為帽正是從何時出現在我國豐富多彩的玉文化中的呢?
對於翎管就沒有帽正那麼曲折的身份爭執。翎管的確是大清一朝獨有的形制。和上面我們聊的帽正,之前探討過的齋戒牌都不一樣。這種形制起於大清、興於大清,也止於大清。畢竟它和清朝的政治體系包括滿族的封賞體系有關。翎管的外形很容易辨識,外形呈圓管狀,一面稍平,一端有帶穿的鼻,可系在官帽頂子上,另一端有一眼至三眼不等,用來插花翎,一般來說,以翎眼多者為貴。這是因為:清代服飾制度中規定,花翎為臣下之冠,故在文武官員當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次之;鎮國將軍以下為單眼花翎。
同時還規定,非爵位在鎮國將軍以上及特賜賞戴孔雀花翎者,不得使用白玉、帶皮玉和翡翠翎管。到光緒年間,雖然賞戴花翎者更多更濫,但在這一條上還是管得很嚴。所以,兩眼三眼,有資格戴的人不多,所以大多選用上等和田白玉和翡翠琢制,當然就顯得少而且貴重;而單眼翎管,有資格戴的人太多,材質很雜,有用和田白玉、翡翠的,也有用青玉、碧玉乃至雜色玉的,是否值得收藏就得視其材質和個人喜好而定了。翎管大多光素無紋,清中以後或有紋飾者,但玉料多非上好和田。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為止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喲~已經關注的朋友還希望大家多多轉發、收藏。包括認為帽正出處有不一樣的看法的也歡迎在評論區隨時發表你們的意見。咱們明天在這不見不散~~~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