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設想過一種完全不依靠市政供氣、供電、供水的建築,只仰賴太陽能、雨水和風能存在,而這樣的建築,是你的「家」。
新墨西哥州的激進派建築師邁克·雷諾茲就發明了這樣的建築,他用輪胎牆來搭建這樣的「房子」,屋頂裝上儲水器,房屋的周圍安排風力設備,這種聽起來理論上可行,但似乎不太現實的建築,叫做「地球之船」。
《無依之地》要說的故事,比「地球之船」更誇張,但它更輕便——假設你要讓你的「地球之船」揚帆起航怎麼辦?沒錯,這本書,關於「房車流浪者」。
在美國,1936年的《汽車工業》裡這樣寫道:
隨便去哪兒,隨便停哪兒,逃離稅賦和房租——極具誘惑,無可抵抗。從沒有什麼曾一次性給你那麼多,除了死亡。
所以呢?我們應該感謝發達的汽車工業給我們帶來的「自由」嗎?還是讓我們把書翻到美國夢的背面,看一看這些白髮蒼蒼卻被迫「在路上」的人們,是如何逐漸一無所有的吧。
70歲的查克,曾為麥當勞服務了45年,20世紀70年代,他甚至一度做到了麥當勞全球總部的產品開發主任。但就在2011年,因為股票投資失利,他損失了41萬美元,和妻子的中產生活徹底破滅,直接失去了住房,最後就變成了「車輪流浪者」,靠打零工為生。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當然也是導致人們無以為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書中不少人就是從那一年開始,失去了房子和大部分財富,最後只剩下一輛貶值到無可售賣的汽車,由此被迫踏入自由和冒險的新生。
書裡有位受訪者,名叫鮑勃,他可以說是車輪流浪者群體的一個小小的組織者或牽頭人。他的觀念是,以前那種乖乖上學、工作和拼搏的社會契約已經土崩瓦解,社會承諾人們的安居樂業並未兌現。人們按部就班完成了一切,最終依舊破產、孤獨、無家可歸。人們開始了「在路上」的生活,是「拒絕為那個讓他們失望的社會系統效力」。
作者說,鮑勃的積極樂觀是一種觀點,但她接觸過這個群體之後感到,真相是更加微小精妙的。考慮到正向思考是美國人一貫的應對機制甚至娛樂方式,我們必須注意到,「車輪流浪者」們,既有樂觀,也有深深的掙扎。
在另一本社科作品《人行道王國》裡,小攤販穆德裡克有一句名言:
一旦無家可歸,永遠無家可歸。
無獨有偶,《無依之地》裡,流浪者拉馮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寫下這樣一段話:
一旦你人在城裡卻住在車裡,人們就會覺得你無家可歸。而一旦別人覺得你無家可歸,你自己也會覺得你自己無家可歸。
穆德裡克所說的「無家可歸」,指向他完全生存於人行道,包括直接在馬路的地上睡覺等習慣,他的身體已經接受了街道,如果有人額外請他去住旅館,他也無法睡在床上,他失去了有產的生理經驗,他認為自己就應該以天為蓋地為廬。
而拉馮的感受則是一種不斷被驅逐累積下來的驚惶,即便有車,她也認為自己與無房無車者毫無差別。書裡殘酷地總結道:
誰能在「無家可歸」這個詞帶來的重壓下生活呢?這個詞已經有了引申義,成為一個嚴峻的威脅。它在你耳邊輕聲低語:流亡者、墮落者、一無所有者,抑或如拉馮在自己的博客裡所說的——社會賤民。
這些流浪人當然有自己的生存謀略和智慧,他們懂得哪裡的停車場可以免費過夜,他們知道打什麼零工更賺錢,甚至因為在亞馬遜倉庫上夜班有種種微薄的便利,他們寧可成為「亞馬遜殭屍」也要逗留此地。自然,大企業也不會願意被佔便宜,應對「殭屍」的,將會是「亞馬遜閉門羹」。
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就像是移動版的美國三和大神,潛藏著反對被制度化剝削的精神,但實在是太掙扎於溫飽而不可能聯合起來做什麼。作者說,在美國,如果你沒有家庭地址,那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政府永遠歡迎有產者作為社會最小單元來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但被拋下被甩出的,一無所有的他們呢。
我留心到,在這樣的族群裡,所有的種族和性別苦難一定是被再次放大的。在《無依之地》裡,部分白人破產者雖然落魄,但他們的臨時停車甚至偶爾過夜,會被誤認為是自駕遊,不被更多盤問,而有色人種則不同,更頻繁的檢查和訊問,不斷加劇他們的「逃亡」。在《下一個家在何方》裡,我們更讀到,在房東驅逐貧困房客的案例裡,更多被驅逐的是女性和單親媽媽,因為她們被認為更沒有工作能力和重啟生活的可能。
其實不讀任何文本我們也可以依憑生活經驗來推測,弱勢群體本就困於天然的生理因素而更易被弱肉強食。在更粗糲的環境裡,他們的生存難度一定是翻番的。汽車上路的A面可能是狂野瀟灑,反抗集體主義和不合理盤剝,但B面呢,沒被解決的問題依靠大笨蛋們的反叛真的有用麼?在路上的,不止是強壯的白人男性,更多的,反而是老弱婦孺,是那些幾乎不再懷抱任何希望的人群。
本書結尾,作者推而廣之,說出了美國社會的基本事實:所有被保險被信用卡被負債被人情勒著脖子的家庭,其實都汗水涔涔淚水漣漣地度過著每一天。車輪流浪者們是放棄了不動產換來的片刻喘息終生無依靠,而更多家庭同樣也在失去,只不過沒到流浪的境地。
作者說 ,「那些在玉米地和血汗工廠裡工作到死亡的人裡,肯定有天賦能和愛因斯坦媲美的人」。但這樣浪漫化的假設,對管理者就像笑話,儘管真正可笑的是他們——「加劇的階級差異令社會流動性接近零,其結果實際上是一種階級制度,不僅不道德,還非常浪費。剝奪大部分人的機會意味著拋棄大量才能和智慧儲備,這已經被證實會抑制經濟增長。」
反噬當然會來臨,因為我們輕視椰殼裡的章魚*。
書中說章魚會捕獲一分兩半的椰殼,縮身其中變成一顆球,進行跨越海底的旅行,就像《無依之地》裡的各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