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2021-01-07 地史館

漢語拼音是現代中國人學認漢字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但當我們接觸到英語後會發現,漢語拼音和26個英文字母幾乎一樣,為什麼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這麼像,他們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為代表)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種拼注符號。雖然,拼音好拉丁字母看起來一樣,但在讀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區別。拼音是用於拼注漢字讀音的,並不能用於文字書寫,每一個拼音符號,對應一種聲母韻母;而拉丁字母是英語等拉丁語系的詞句組成的一部分,部分字母也具有實際意義。

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

簡單的說,拉丁字母對於拉丁語系國家來說,就是他們的漢字,而拼音只是中國人借用拉丁字母的外殼,用來輔助學習漢字的一種工具。

26個英文字母

至於為什麼中國人要用拉丁字母,而不用其他字母或自創一種符號做拼音?這還要從漢字的拼注歷史開始說起。

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

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最開始學的就是「a、o、e」的漢語拼音,在學習拼音後才開始學認漢字。當我們學會拼音後,即便遇上不認識的字,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查字典自己學習。

古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現在漢語拼音,人們學認漢字,只能跟著老師後面認讀學習。可漢字千千萬,老師能教的也很有限,當你看到不認識的字又沒有人教的時候,立馬抓瞎。為了克服這種弊端,使人們在獨自學習的時候,也能夠認讀不認識的漢字,開始形成了最早的注音方法——直音

最早的漢字字典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來注音。例如「蠱」注「古」,「胥」注「需」,同音字怎麼讀,這個字也怎麼讀。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直音和我們學習古文時遇到的「通假字」是不一樣的,通假字的重點在於「假」,即原文中使用的漢字是錯別字,後人出於對作者的尊重,而不予改正,而是將正確的字在後面做上備註。

直音字雖然用起來方便,可萬一用來注音的字人們也不認識怎麼辦?例如一個剛學習漢字的人,「胥」不認識,「需」也不認識,那麼直音對於他學習漢字就沒什麼作用了。

當人們發現直音的不足後,一種更接近拼音的的方法出現了,那就是反切。

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例如「貢」:古送切,取「古」的聲母「g」,取「送」的韻母和聲調「òng」,然後得到「貢」的讀音「gòng」。

是不是有中小時候學拼音的感覺?反切法漢代開始,歷經各朝各代的補充和完善,成古代中國最通行的一種注音方法,並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學習和使用方法。還以前面的「貢」為例,雖然「宋」、「誦」和「送」讀音完全一樣,但在反切法中,「貢」只作古送切,且每一個聲母、韻母都有其對應的字。因此,只要學習每一個聲母韻母對應的字,便能用反切去學習其他陌生字。

為了更方便的學習漢字,古人利用反切法還製作了類似於新華詞典一樣的反切圖表。例如宋代的《切韻指掌圖》,把漢字分成36個母,206韻和4個聲調,按照一定的規則組成12幅圖,遇到不會讀的字,直接查表就可以了。

《切韻指掌圖》

現代漢語拼音的發展

當反切發展成為漢語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時,隨著明清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

明清時期,很多西方傳教士出於學習漢字和傳教的需要,開始系統的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比較著名的就有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他的《西字奇蹟》、還有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和他的《西儒耳目資》。這種用字母符號給漢字注音的方法,給了當時的中國人很大啟發,例如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就評價到:漢字繁雜,古來多用借用其他的字來注音(參考反切),但每個字都有不同的讀音,也有不同的意思,而用西文注音,因音成字,不重複,不雷同,豈不是更好?

進入近代後,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各國外交使節也加入的漢字注音的隊伍中來,最成功的當屬韋氏拼音。韋氏拼音的創立者是1869年-1882年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湯瑪斯·法蘭西斯·韋德。韋氏拼音在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韋氏拼音所留下的影子。例如,北京在英文中讀作「Peking」,功夫讀作「kongfu」,豆腐讀作「toufu」。

北京大學校徽上的「peking university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落後挨打的現實使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不少文人學者開始追求全面的西化。這種現象反映到漢字上,就是將文字的難易作為衡量國民愚智、國家強弱的標準,將漢字的繁難視為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源。在這樣背景下,主張漢字拉丁化,字母化成為當時文化界的主流聲音,即「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在這樣的四朝影響下,先後出現了切音字運動、世界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在各種最求漢字字母化的運動中,當時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為了保護漢字文化,獨創性的將漢字偏旁做成了各種符號來幫助漢字的學習,即注音符號。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了「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讀音統一會中,確定了三十八個字母,二十個聲母,十四個韻母,用於審定國音。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發布「注音字母」,隨後印發《國音字典》,注音字母成為標註國音的唯一符號。1930年,又改「注音字母」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

注音符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學習漢字,普及知識的難度,但依然沒能消除社會上廢除漢字的聲音,尤其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興起,差點讓中國人永遠失去漢字。

上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創作拉丁文字取代漢字,以解決遠東地區華工的識字問題。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傳到國內,引起了國內文人學者的熱烈反響,中文拉丁化研究協會等拉丁化新文字團體席捲全國,推廣拉丁化新文字。

1935年,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陶行知、陳望道等686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認為拉丁化新文字值得在全國推廣,希望所有人可以一起來研究、推行新文字,使之成為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

1936年,毛主席在看到這篇文章後,給於了新文字運動極大讚賞,並於1941年在陝甘寧邊區正式啟用拉丁化新文字,創立《Sin Wenz Bao》(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報》)。

採用拉丁化新文字的報刊

新中國成立後,在是否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化新文字的問題上依然處於激烈的爭論中,但掃除文盲,快速提高人們知識文化水平勢在必行。於是,中央政府選擇了各種字母符號中,相對簡單,受眾更為廣泛的羅馬字母即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以此為基礎,有吸收了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部分特點,於1958年正式推出現代漢語拼音(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而關於漢字的廢存,周總理在58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做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指出:「它(漢字)是不是千秋萬歲永遠不變呢?還是要變呢?它是向著漢字自己的形體變化呢?還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還是為另一種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忙作出結論。但是文字總是要變化的。至於用什麼方案,現在不忙把它肯定。關於漢字的前途問題,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可以爭鳴,但這不屬於當前文字改革任務的範圍。」

現代漢語拼音的推廣,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掃盲運動中,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在拼音的幫助下,學認漢字已經不再是已經困難的事情,廢除漢字的聲音漸漸偃旗息鼓。隨著國家的發展,民族自信的增強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漢字經歷了近代的一系列風波,最終順利傳承下來,成為中國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載體和精神寄託。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漢語拼音在我們學習漢語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還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難道僅僅依靠口口相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漢字的注音方法由來已久,而且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完善。廣州市匯泉翻譯服務有限公司現代漢語拼音的形成明清時期,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寫了4篇關於他和其他的傳教士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文章,他把和4篇文章交給制墨專家程君房,程君房把這4篇文章編入《程氏墨苑》,這4篇文章合稱《西字奇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為漢字注音的文獻。
  • 為什麼我國有些城市的英文譯名並不是漢語拼音?
    對一個國家而言,地名的英文譯名規範與否,直接關係到從上到下的交流和理解。1977年,聯合國舉辦的一次地名標準化會議中規定了「名從主人」的原則,自此,採用漢語拼音為中國地名拼寫成為了國際標準。可是目前我國依然有一些地區或城市使用非漢語拼音的英文譯名,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尊重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文化一些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這些地方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地名是根據當地民族語言的音譯,直接被音譯過來的,故而沒有遵循拼音的規範。
  • 漢語拼音的26個字母,和英語很像,真是抄襲嗎?作為中國人要知道
    a o e i u ü b p m f……認識漢字之前,首先要認識的是漢語拼音,因為只有認識了漢語拼音,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每個人上小學的時候,都背過漢語拼音字母表:a o e i u ü b p m f……不知道幾十年過去了,大家還能不能背誦了。漢語拼音中有26個字母,他們分別組成了生母和韻母,然後這些聲母和韻母再組成拼音字母,就成了某個漢字的發音,這樣就能認識漢字了。
  • 漢語拼音字母共有三種讀法,並非只讀「啊哦鵝……」!
    以至於不少人聽到孩子發字母的名稱音時,還以為學校老師讀錯了,或者以為是地方口音呢!其實,字母的發音,除了呼讀音和名稱音之外,還有本音。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應該接觸到這方面的語言學知識。我們這裡把其相關知識講一點,這樣家長在幫孩子學拼音時就會降低困惑了。畢竟,教給孩子一杯水,需要家長或老師要至少有一桶水的。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晚清到民國郵政體系所採用的郵政式拼音,對廣東福建的地名就採取用當地方言拼寫的辦法。佛山為Fatshan,汕頭是Swatow,廈門則寫作Amoy。廣州塔的英文名稱Canton Tower即沿用了傳統拼法隨著漢語拼音的推行,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的地名的拉丁轉寫均採用了以漢拼拼地名漢字的做法。這在以普通話為標準語言的漢語地區並未遇上太大的阻力。
  • 南京南站英文名改動 全部換成漢語拼音
    [汽車之家 南京新聞]  日前,鐵道部下發通知,鐵路車站站名的英文拼寫將統一採用漢語拼音
  • 孩子同時學拼音和英語,到底會不會混淆?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學一門語言,那麼幼兒時期是效果最好的一個階段。為什麼不用擔心孩子會混淆?1、系統、教學環境和使用環境都不一樣「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屬於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兩者的教學環境和使用環境不一樣。
  • 一年級小學生總將漢語拼音與英文字母混淆怎麼辦
    同時這一時期,他們還要對母語漢語的基礎拼音進行學習。所以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與英文字母總是混淆,那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辦呢?1.我們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將他們混淆?其實漢語與英文同屬於拉丁語系,所以他們在書寫上除了部分大小寫的格式以外其餘基本一樣,這也莫要怪責孩子老是將它們弄混。但是漢語拼音分為聲母、韻母,整體音節三大塊,然而英文字母即26個字母並沒有分類,而是將48個音素進行了分類。而且不同的分類方法不同類別也不同,這裡不做詳細區分。
  • 火車站的英文名改為漢語拼音,好!
    2012-09-19 10:37:34   來源:市場星報     【摘要】 日前,鐵道部下發通知,為規範鐵路車站站名的英文譯法,鐵路車站站名的英文拼寫統一採用漢語拼音,方位詞統一採用漢語拼音
  • 陝西和山西拼音都是「shanxi」,那它們的英文名是什麼樣的
    我們國家多數省份的地名英文寫法是根據地名拼音得到的,例如:Gansu(甘肅)、Sichuan(四川)、Heilongjiang(黑龍江)、Shanghai(上海),但是地處中國北方的兩個省份的拼音卻一樣,它們就是陝西和山西,拼音字母是「shanxi」,那麼它們怎麼樣區分,問題來了。
  • 白酒知識:茅臺的拼音為什麼是MOUTAI,而不是MAOTAI?
    茅臺酒標中使用的拼法是「威妥瑪拼音法」,當時的中國只有漢字的使用,沒有什麼拼音,這大大的影響了世界其他各國和中國的溝通。在這種情況下威妥瑪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催生出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度曾經是中國和國際上最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遺澤至今,影響深遠。
  • 西安地鐵站名很多是大寫拼音 怎麼不用英文呢?
    然而,在西安逐漸走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中,地鐵站中的站名下方卻始終是大寫拼音,如ZHONGLOU、BEIKEZHAN、CHUANGXINGANG這樣的大寫英文字母。為了西安與國際接壤,可否將地鐵站中的導向牌裡的站名大寫拼音更換為英文?回復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地鐵車站屬公共場所,英文譯寫須執行國標《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地標《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規範》等規範、標準。
  • 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書寫對照表,手寫體對比
    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都學了後,有一天,忽然發現:這兩者的書寫混亂了。本文將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的手寫體放在一起對照,找出兩者間的書寫區別。(前面為漢語拼音,後面為英文字母)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書寫對照表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兩者除了書寫筆畫不同外,還存在一個顯著的區別:書寫佔兩三個格的「b,d,f,g,h,j,k,l,p, q, y 」,漢語拼音講究「
  • 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
    英文如同中文一樣是現在的必學語言,而如何起相應的名字,也是現在人們所在意的地方,因為名字會給人留下第一印象,如同名片一樣。所以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怎麼根據漢語名字起英文名字隨著我國不斷發展變化,漢語文學也列印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 音標和英文字母是什麼關係,這麼多年我的英語發音稀裡糊塗過來的
    音標和英文字母什麼關係,今天翻資料好好整理複習了一下。字母和音標屬於不同的範疇。字母用來拼寫單詞,音標用來給單詞注音。單詞是有字母構成的,單詞的發音是有音標發出的。音標,是語言學中的概念,由元音和輔音組成。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唐代守溫和尚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自己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當時盧戇章把它稱為「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但盧戇章的「切音新字」並沒有得到推廣。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
  • 如何按自己漢語名字的諧音取英文名字
    按照名字諧音的方式給自己起英文名字,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起名方法,如:明星蔣大為/david jiang,李小璐/li xiaolu等等,不難發現這種方式,不同階級的人群都會被喜歡與接受。那麼,具體如何按自己漢語名字諧音取英文名字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漢語拼音是語言信息處理的有效工具
    《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語、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有效工具,進一步推行並擴大其使用範圍,但它不是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可以用於漢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方面。」這樣的提法比建國初期毛澤東主席提出的「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明顯地改變了,但強調了進一步推行並擴大《漢語拼音方案》的使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