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
儘管國內的新冠疫情已經得以控制,但國外的疫情依然還呈上升趨勢,全球現存確診近500萬人,為了繼續與COVID-19對抗,各國依然還在開發新冠中和抗體。近幾個月,國內外的多個科研團隊陸續公布SARS-CoV-2抗體的研究成果。雖然篩選的方法類似,但抗體的結合能力和中和活性卻大不相同,鑑定具有高中和活性和高保護效果的特異性抗體仍然是當前任務的重中之重。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團隊領銜,與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徐建青團隊、上海艾躍(Active Motif)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盧亞南團隊以及復旦大學謝幼華團隊合作,在Cell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Human-IgG-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Block the SARS-CoV-2 Infection」的文章,該團隊共報導了11株不同的中和抗體序列,其中8株活毒中和力低於10 nM,這些抗體同時具有良好的抗原親和力(最好的有57 pM)。有趣的是其中一株553-15可以與其他中和抗體聯用並增加其他抗體的中和病毒的能力。
研究者從11例COVID-19康復患者血漿中克隆了11株不同的中和抗體(見下圖),與近期報導的中和抗體研究相比,該研究報導的中和性抗體數目是較多的,且抗體的兩項關鍵指標(親和力和中和能力)數值是更加匹配的,中和能力也是在已報導的抗體中較為優秀。
11株中和抗體中的8株能結合重組蛋白RBD,通過後續的BLI assay與RBD突變體進行對抗體的表位mapping,研究者把這8個RBD結合抗體分為3類(A、B和C)。其中A表位也是ACE2結合RBD的表位,因此直接佔據了ACE2結合的位置,這些抗體在單獨使用時中和活毒的活性也最好;B表位抗體553-15與A表位抗體結合位置不同,它結合在RBD偏中部區域,也能與ACE2競爭。有意思的是553-15雖然單用中和活性一般,但聯用卻能顯著促進其他表抗體的中和活性,大約能提升5倍左右。(編者註:據了解,之前該團隊在BioRxiv預印本中發表的105-38也是屬於B表位,雖然105-38能促進414-1的活毒中和活性,但105-38自身沒有活毒中和活性,所以沒有在該文中正式報導);而C表位則在RBD中部偏另一側,雖然在ELISA實驗中不能競爭ACE2,但仍能有效的發揮中和活性。
研究人員認為A和B表位的聯用可以為新冠抗體雞尾酒療法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案,提高了該抗體能夠成藥的可能性。
在11株中和性抗體中,研究人員還發現515-5能夠交叉中和SARS-CoV的假病毒,這也提示515-5的表位可能是SARS家族病毒保守的表位,可能為今後人類對冠狀病毒的防治提供了一點線索。
據了解,該團隊是首次在bioart公眾號上報導了新冠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見bioart往期內容),此項研究同時用了ELISA和流式(FCA)檢測了729對自然配對的重輕鏈抗體,從中篩選出來了11株活毒中和性抗體,且這11株抗體都能識別細胞膜上的S蛋白,且能競爭結合膜上S蛋白的ACE2。該團隊稱,綜合多種檢測方法篩選出來的中和性抗體可能更能促進新冠抗體藥的開發。
據悉,該項研究由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上海艾躍和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等機構合作完成。復旦大學藍斐教授、復旦大學徐建青教授、上海艾躍盧亞南和復旦大學謝幼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萬津凱博士生和邢晟暉博士生、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丁龍飛、上海艾躍王永恆和復旦大學谷陳建為並列第一作者。
原文地址: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0)30899-8
來源:BioArt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藍斐/徐建青/謝幼華團隊與艾躍盧亞南團隊合作發現多個新冠中和抗體》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