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藍斐/徐建青/謝幼華團隊與艾躍盧亞南團隊合作發現多...

2020-12-22 澎湃新聞

【學術前沿】藍斐/徐建青/謝幼華團隊與艾躍盧亞南團隊合作發現多個新冠中和抗體

2020-07-20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

儘管國內的新冠疫情已經得以控制,但國外的疫情依然還呈上升趨勢,全球現存確診近500萬人,為了繼續與COVID-19對抗,各國依然還在開發新冠中和抗體。近幾個月,國內外的多個科研團隊陸續公布SARS-CoV-2抗體的研究成果。雖然篩選的方法類似,但抗體的結合能力和中和活性卻大不相同,鑑定具有高中和活性和高保護效果的特異性抗體仍然是當前任務的重中之重。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團隊領銜,與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徐建青團隊、上海艾躍(Active Motif)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盧亞南團隊以及復旦大學謝幼華團隊合作,在Cell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Human-IgG-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Block the SARS-CoV-2 Infection」的文章,該團隊共報導了11株不同的中和抗體序列,其中8株活毒中和力低於10 nM,這些抗體同時具有良好的抗原親和力(最好的有57 pM)。有趣的是其中一株553-15可以與其他中和抗體聯用並增加其他抗體的中和病毒的能力。

研究者從11例COVID-19康復患者血漿中克隆了11株不同的中和抗體(見下圖),與近期報導的中和抗體研究相比,該研究報導的中和性抗體數目是較多的,且抗體的兩項關鍵指標(親和力和中和能力)數值是更加匹配的,中和能力也是在已報導的抗體中較為優秀。

11株中和抗體中的8株能結合重組蛋白RBD,通過後續的BLI assay與RBD突變體進行對抗體的表位mapping,研究者把這8個RBD結合抗體分為3類(A、B和C)。其中A表位也是ACE2結合RBD的表位,因此直接佔據了ACE2結合的位置,這些抗體在單獨使用時中和活毒的活性也最好;B表位抗體553-15與A表位抗體結合位置不同,它結合在RBD偏中部區域,也能與ACE2競爭。有意思的是553-15雖然單用中和活性一般,但聯用卻能顯著促進其他表抗體的中和活性,大約能提升5倍左右。(編者註:據了解,之前該團隊在BioRxiv預印本中發表的105-38也是屬於B表位,雖然105-38能促進414-1的活毒中和活性,但105-38自身沒有活毒中和活性,所以沒有在該文中正式報導);而C表位則在RBD中部偏另一側,雖然在ELISA實驗中不能競爭ACE2,但仍能有效的發揮中和活性。

研究人員認為A和B表位的聯用可以為新冠抗體雞尾酒療法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案,提高了該抗體能夠成藥的可能性。

在11株中和性抗體中,研究人員還發現515-5能夠交叉中和SARS-CoV的假病毒,這也提示515-5的表位可能是SARS家族病毒保守的表位,可能為今後人類對冠狀病毒的防治提供了一點線索。

據了解,該團隊是首次在bioart公眾號上報導了新冠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見bioart往期內容),此項研究同時用了ELISA和流式(FCA)檢測了729對自然配對的重輕鏈抗體,從中篩選出來了11株活毒中和性抗體,且這11株抗體都能識別細胞膜上的S蛋白,且能競爭結合膜上S蛋白的ACE2。該團隊稱,綜合多種檢測方法篩選出來的中和性抗體可能更能促進新冠抗體藥的開發。

據悉,該項研究由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上海艾躍和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等機構合作完成。復旦大學藍斐教授、復旦大學徐建青教授、上海艾躍盧亞南和復旦大學謝幼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萬津凱博士生和邢晟暉博士生、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丁龍飛、上海艾躍王永恆和復旦大學谷陳建為並列第一作者。

原文地址: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0)30899-8

來源:BioArt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藍斐/徐建青/謝幼華團隊與艾躍盧亞南團隊合作發現多個新冠中和抗體》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BioArt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學術前沿】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新冠病毒...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BioArt BioArt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點擊左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吧!
  • 【學術前沿】劉俊平團隊揭示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學術前沿】劉俊平團隊揭示FBW7在肺纖維化發病和幹預中的作用 2020-10-21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魏鵬程團隊開發植物廣適性基因編輯工具盒,識別非典型...
    【學術前沿】魏鵬程團隊開發植物廣適性基因編輯工具盒,識別非典型PAM序列 2020-12-30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前沿】中國農業大學武維華/陳益芳團隊闡明低磷脅迫條件下...
    【學術前沿】中國農業大學武維華/陳益芳團隊闡明低磷脅迫條件下植物氮磷協同吸收的分子調控機制 2020-09-24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滬科研團隊研製出抗病毒噴劑!已用於一線
    滬科研團隊研製出抗病毒噴劑!近日,據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消息,由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帶領的科研團隊研製的一款廣譜抗病毒噴劑可用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病房職業防護,並已順利通過倫理審查。前天,首批抗病毒噴劑已送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病房。徐建青示範如何使用抗病毒噴劑。
  • 前沿快訊:上海交大團隊發現一種全新抗衰老物質
    原創 馬猴 時光派@馬猴亞利桑那大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朋友,幹了這杯缸中腦簡單來說,一支由上海交通大學主導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抗衰老物質[1]。線粒體維持自身健康狀態的主要機制之一,是通過PGC-1α、Sirt1、Nrf1等多種蛋白的協調合作,引發線粒體自噬,消除不健康的線粒體。編碼這幾種蛋白的基因表達水平,尤其是PGC-1α,在TPPT小鼠體內都表現出了顯著的提升。
  • 【學術前沿】哆啦A夢的「記憶麵包」,也許會從這項研究起步
    【學術前沿】哆啦A夢的「記憶麵包」,也許會從這項研究起步 2020-10-2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公衛中心研發團隊回應了
    圖說:抗病毒噴劑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昨天,從公衛中心科研部門傳來消息,由上海市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研製出一款抗病毒噴劑,可用於應急病房職業防護,並順利通過倫理審查。今天上午,記者採訪了徐建青,他介紹了該噴霧的效果,並回應了網友質疑。徐建青表示,該噴劑對RNA病毒能起到抑制作用。新型冠狀病毒作為RNA病毒之一,對該噴劑敏感。研究表明,此款噴劑可以抑制冠狀病毒複製、抑制炎症和促進黏膜修復,安全性與預防的有效性可以得到保證。有網友質疑,這款噴霧真的如此神奇嗎?是否可以不佩戴口罩?
  • 西華大學這個跨學科團隊2年發表20多篇高質量論文!
    在西華有這樣一個團隊,成立時間不到兩年卻碩果纍纍,老師學生都是SCI、CSSCI高質量論文的高產戶;這個團隊學術氛圍濃厚,思想碰撞激烈,師生之間你追我趕,奮力拼搏;這個團隊的學生一早就起床學習,每天都要到研究室坐班;這個團隊國際交流頻繁,他們研究的都是世界一流、國際前沿、當下最新的學術和實踐熱點。這個團隊就是西華大學國際經濟與管理研究院。
  • 【學術前沿】Development丨王強團隊揭示咽囊在弓動脈前體細胞特化...
    細胞譜系追蹤揭示nkx2.5+細胞形成咽弓動脈,而nkx2.5-細胞發育為連接弓動脈的腹主動脈通過共聚焦顯微鏡動態觀察,發現咽囊的形成與相應弓動脈前體細胞的出現在時間上保持一致,且兩者在咽區緊密相鄰。通過KalTA4-UAS-NTR系統,特異性誘導咽囊細胞凋亡導致弓動脈血管完全缺失,進一步檢測弓動脈前體細胞的分子標記,發現咽囊缺失導致弓動脈前體細胞不能形成。
  •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結構 2020-07-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項目團隊協作差?如何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關係
    本文旨在幫你了解項目團隊的動態,這樣就能最大程度發揮團隊合作的價值,使項目受益,但切忌做得太過,否則只會獲得遞減或災難性的回報。項目團隊合作項目團隊合作是指能夠改善項目團隊內部承諾、溝通與合作的任何事物。團隊成員必要時為了團隊的需要而顛覆自我,比如,一名成員可能會分到一項任務,這項任務不能充分發揮他的優勢,但卻是為了團隊的最大利益。這種心甘情願就是承諾。
  • 團隊合作的秘密
    一日,鎖對鑰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是每天把你帶在身邊。」  獅子快要斷氣的時候對老虎說:「如果不是你非要搶我的地盤,我們也不會弄成現在這樣。」老虎吃驚地說:「我從未想過要搶你的地盤,我一直以為是你要侵略我!」  觀點:相互溝通是維繫同事、老闆之間的一個關鍵要素。有什麼話不要憋在肚子裡,多同同事、員工交流,也讓同事、員工多了解自己,這樣可以避免許多無謂的誤會和矛盾。
  • 【科技前沿】閻錫蘊、高利增、範克龍團隊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
    【科技前沿】閻錫蘊、高利增、範克龍團隊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2020-12-1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胡章立團隊:讓藻類植物為民所用
    自1998年至今,胡章立帶領團隊先後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萊茵衣藻細胞核、葉綠體和線粒體外源基因高效表達系統,完成10多項相關發明專利並發表40多篇相關研究論文。此後,針對植物對重金屬逆境感受,他與本領域國內頂尖團隊合作,發現細胞數目調節蛋白(CNR)能夠作為金屬轉運體調控植物體內的重金屬轉運與累積分布,提高作物籽粒中鋅及錳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同時能夠降低鎘等重金屬累積,為抗性農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技術途徑;同時他們還發現重金屬——鎘對小麥的毒性及作用機制。
  • 【學術前沿】武漢大學等多單位合作!鍾波/林丹丹/褚倩揭示非小細胞...
    【學術前沿】武漢大學等多單位合作!iNature專注前沿科學動態,傳遞科普信息。這些發現表明,CCL7可能作為非小細胞肺癌檢查點免疫療法的生物標誌物和佐劑。
  • 正雅頜位重建技術學術峰會-國內前沿正畸技術分享會
    在12月16日,由正雅集團和泰康拜博沈剛正畸團隊舉辦「正雅GS頜位重建技術學術峰會」在寧波隆重開幕。該學術會的創建初衷是為隱形正畸行業開闢新的發展道路和最新行業動向,減少前沿技術與臨床醫生之間的交互障礙,提供專業正畸學術經驗的交流環境。
  • 國際磁生物學前沿研究中心揭牌---中國科學院
    iMFRC依託穩態強磁場裝置成立,將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為起點,聯合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和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國際相關研究團隊緊密合作,聚焦磁效應、磁感應和磁技術三大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探索磁生物學的未知領域。  強磁場作為一種重要的極端實驗條件,對於發現新現象,揭示新規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