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至,天漸寒,暖氣、空調走起!每次洗完澡啥都不塗直接往被窩裡鑽,怎一個舒服愜意了得!
殊不知,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手腳溫暖舒服了,皮膚就滿腹怨言啦,不一會兒就又幹又癢,尤其是背部和小腿,一撓還起皮屑,越撓越癢,越癢越撓,直叫人撓到地老天荒,最終留下一道道洋洋得意的紅印子……隔天再塗保溼霜簡直刺痛到懷疑人生!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黃種人中,皮膚處於健康狀態的不到10%,處於病態的超過20%,處於亞健康狀態者高達70%。瘙癢感是80%的皮膚病患者在陳述自我感覺時,最先描述的感受。有關研究表明,超過七成人出現過不明原因的皮膚瘙癢,其中老年人皮膚癢更高達九成;有六成人表示「癢的不厲害就不會去管」,有三成人會「自己想辦法止癢」(如使用藥物),僅一成人會在「皮膚癢後到醫院找出原因」;年輕白領因生活習慣、工作壓力等,皮膚問題的出現明顯呈上升趨勢;兒童因為大多無法正確表達,皮膚癢後很難找到原因。
秋冬季,女性更容易皮膚瘙癢
癢的反射在人類早期就已產生。原始人類在為生存而戰鬥或逃避野獸侵害的過程中,形成了機體對外界事物快速反射的系統,具有較強的癢反射的人成為大自然最好的倖存者,而對癢沒有反應的人逐漸淘汰了。以往,人們都認為癢感是較低的痛覺,現在認為癢是感覺神經和感受器引發並傳導的,所以傷口癒合的時候會癢但不會疼,這是感覺神經恢復的表現。
皮膚癢是個通俗的說法,皮膚淺層神經末梢或無髓神經網受到物理、化學剌激後產生興奮,傳到大腦產生癢感。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大多半的秋冬季皮膚瘙癢可被定義為「缺脂性皮膚炎」,顧名思義,就是皮脂過少造成的皮膚發炎。比起男性,女性更容易皮膚乾燥,這是由於男性體內分泌的雄激素能夠幫助其生產較多的皮脂。秋冬天氣寒冷乾燥,體表水分流失較多,加上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減少,皮膚更易瘙癢。
撓一撓,撓出皮膚感染
對觸覺神經來說,撓是比癢更強烈的刺激。雖然可以暫時解決燃眉之急,但是吃了一塊糖就感覺不到水果的甜味道理類似,如果用力過猛、次數過多,忍不住癢而不斷撓抓,皮膚上容易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等繼發損害,損傷角質形成細胞,產生炎症反應和多種遞質。
真菌感染引起的腳癬體癬就是典型的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瘙癢。皮膚寄生蟲也會引起瘙癢,如蟎蟲、蝨子、跳蚤等,他們啃食皮膚引起瘙癢,在皮膚表面運動也會引起瘙癢。這些原因導致的癢,如果用手撓抓,會加重炎症、細胞間隙水腫和毛孔收縮,增加了癢的程度,所以皮膚瘙癢時千萬不要撓抓,會感覺越撓越癢,可嘗試以下方法止癢:
1、拍打,癢時可輕輕拍打,垂直的力量對皮膚是沒有損傷的。
2、冷敷,冰敷可降低皮膚對刺激的「記憶」,緩解瘙癢。
洗熱水澡,洗出缺脂性皮炎
大家越來越崇尚長時間泡澡、泡溫泉的生活方式,其實對於本來就皮膚油脂分泌少的女性來說是不適宜的。不論什麼季節,都需要保證皮膚屏障功能的完整,也就是要保證皮膚角質層及皮脂膜的完整。洗澡過勤,過度搓擦,時間過長,水溫過熱,皮脂膜明顯變薄,會使本來就枯燥的皮膚,更失去皮脂的滋潤,可嘗試採用以下方法正確洗澡:
洗澡水高於體溫3攝氏度,即水溫控制在40攝氏度左右即可,洗澡時間最好在15分鐘左右,更不要用夏天洗澡用的浴具搓澡,儘量用弱鹼性或中性的香皂、沐浴露等,沐浴後全身應塗抹潤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