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
唱出了沂蒙的歷史文化
唱出了對沂蒙的深切讚美
唱出了沂蒙的獨特味道
唱出了沂蒙精神
那就一定是《沂蒙山小調》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
《沂蒙山小調》
從1940年誕生至今
已經走過80個年頭
80年,時光荏苒
這首歌早已從一首抗日歌曲
成為一曲沂蒙人民的精神之歌
位於天蒙山腳下的費縣薛莊鎮白石屋村,三面環山,環境清幽,這首後來享譽海內外的經典民歌就在這裡誕生。
《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叫《反對黃沙會》,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一首抗擊反動勢力黃沙會的歌曲。因其用到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歌詞朗朗上口,便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傳唱。
後來,經過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有人說,《沂蒙山小調》只有沂蒙人才能唱出那股味,那股沂蒙人身上特有的那種厚重和「硬」味。
確實如此,沂蒙人說話直,心腸直,唱歌也直,沂蒙山小調也有那股直抒胸臆的幹勁和清爽,這需要用特殊的家鄉本味和家鄉人才能唱出來,如果你縱觀《沂蒙山小調》的演唱版本,你就會發現唱的好的還是被沂蒙文化薰陶過的人。
好山好水養好人,沂蒙的清秀山水,養育出一代代沂蒙人,沂蒙人又用自己的歌曲讚美這片土地。
抗日年代,懷著對中國共產黨、沂蒙大地的滿腔愛意,阮若珊寫下了「人人都說沂蒙山好」,鼓舞了當時正處在黑暗年代的廣大沂蒙群眾,也給反動分子致命一擊,現在《沂蒙山小調》仍在傳唱,甚至聲音更大了。
都說經典永流傳,這種流傳不是單單是時間上的。後來,《沂蒙山小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
《沂蒙山小調》被更多人所傳唱,沂蒙精神也被更多人所了解,好的文化是能引起不同文化地域的們共鳴的文化,《沂蒙山小調》就是。
從1940年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走到現在,不斷磨礪不斷發展,傳承沂蒙精神的同時,也能引起其他文化的共鳴。
現在的《沂蒙山小調》已經不再僅僅是一首著名民歌,而是沂蒙的象徵,臨沂的象徵。說起《沂蒙山小調》,就想起臨沂人,就想起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從1940年到2020年,時過境遷80載,許多人、事、物早就已經消逝在漫漫時間長河裡,但《沂蒙山小調》沒有,它現在仍傳唱在沂蒙大地的田間地頭,城市高樓之間,傳唱在所有沂蒙人的心裡,成為所有人血脈裡的鋼印,融入沂蒙人的骨血之中。
80年不長,時間長河裡的滄海一粟,但80年也不短,是人的一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時間,願《沂蒙山小調》可以傳唱無數個80年,沂蒙精神有無數個80年,願沂蒙人民以沂蒙精神為索引走向新時代。
■來源/臨報融媒
■實習編輯/丁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