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骨科病房,主治醫師肖成偉檢查患者老李斷指再植術後恢復情況,裸露在層層紗布外的指頭端,已經能夠看到明顯的接近正常膚色的顏色,說明血管供血功能恢復良好。
5月31日上午,家在雅安的老李在家處理中藥材,不慎被高速運轉的機器瞬間完全地切斷了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隨後,老李被送往四川省人民醫院,骨科醫生歷時10小時,完成斷指再植手術。
切割中藥材時
高速運轉機器瞬間切斷4根手指
老李的女兒李女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家在雅安,每年的這個時候,家裡都會處理黃柏等中藥材。5月31日早上8點多,老李正準備用機器切斷曬乾的黃柏,剛喊過老伴兒接通電源,老李發現,機器裡似乎有點堵,便用手去掏,此時,老伴兒剛好轉身打開電源,沒有注意到老李的手在機器裡,瞬間,老李的右手4個指頭,被整齊地完全切斷。
「馬上我們就把手指撿起來,開車往雅安的醫院送。」李女士說,在當地醫院急診科,醫生清理傷口後做了簡單包紮,建議李女士趕緊把患者往成都送。「醫生讓我們去買完全凍成冰的礦泉水,然後幫我們把手指用紗布包裹,拿乾淨的塑膠袋裝上。」李女士說,因為對成都的醫院位置不熟,家人只能打了個車,迅速將老李送到四川省人民醫院,用了4個小時。
「患者到醫院的時候,從二指到五指,是整齊的、完全離斷的狀態。」四川省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肖成偉博士介紹說,每個人的手指都有遠節、中節和近節三個部分,老李的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都是近節離斷,小指是中節離斷。
當即,急診科、骨科、手術室就做好了急診手術準備,下午3點多,老李被推進了手術室。
CT影像資料中斷指的情況
需用十分之一毫米的縫合線
縫合12根小於1毫米的手指血管
斷肢再植手術中完成縫合
「手指完全離斷,已經失去了血供。」肖成偉解釋說,手指上的血管很細,直徑小於1毫米,還要算上中間的口徑直徑,縫合時,需要用僅有十分之一毫米的縫合線,對血管進行縫合,同時,要保證血管吻合的通暢率,手指才能「活下來」,這是整個手術中,難度最大、最費時的部分,每根手指,按照1根動脈血管匹配2根靜脈血管,4個斷指,就需要縫合12根小於1毫米的手指血管。
同時,斷指再植要保證手指的成活率、手指功能,還要重建神經、肌腱、骨頭。手術從下午4點,一直持續到6月1日凌晨2點,歷時10個小時,終於成功將老李的手指接上。
「從1號、2號查房的情況,手指血供恢復得還不錯。」肖成偉說,手指的傷口恢復大概需要2至8周,患者還需要接受康復訓練,以恢復手指功能。「可以拿取東西,可以幹一些活。」
斷指、斷肢的保存方式>>>>別泡水、別撒鹽,保持乾燥,最好能冷藏再植最佳成活時間是6-8小時內在日常生活中,意外常常猝不及防,斷肢、斷指等情況也不時發生。但不正確的處理方式,往往會讓原本有機會再植成活、恢復部分功能的傷者,面臨截肢的風險。肖成偉解釋說,在斷肢、斷指意外事故發生後,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保持斷指、斷肢乾燥,民間流傳的泡冰水、生理鹽水、消毒水甚至泡牛奶等方式,都是錯誤的。「保持乾燥,有條件的話可以冰箱冷藏運輸,沒有條件的,可以用冰棍等,用塑膠袋等包裹好,不直接接觸斷肢、斷指,儘量在6-8小時內就診,成活率較高。」肖成偉說。同時,因斷指、斷肢事故,傷者的動脈血管斷裂,肯定會有大量出血,要第一時間從近心端壓迫止血,減少出血量。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攝影報導(部分圖片由醫院提供)
編輯 包程立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