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加西亞·馬爾克斯
如果這輩子只能讀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
我的答案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醞釀十幾年,用2年時間寫出的作品,1967年作品一發出,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轟動。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社會歷史圖景的鴻篇巨著」、「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馬爾克斯的成名作,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的文學巨著。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顯示,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馬爾克斯寫的是加勒比海岸馬孔多小鎮布恩迪亞家族一百年來的興衰,這是小說中所描述的實際上隱喻了拉丁美洲人民遭受西方殖民入侵時期一百年來的歷史。
這樣的歷史又表現出一種徒勞,恰如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無法擺脫的宿命一般的孤獨。
神秘而充滿智慧的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上寫下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馬爾克斯獨創「回憶式」倒敘寫法,結局業已註定,布恩迪亞家族中的每個人的所作出抗爭還是放縱,都不過是為了去契合他們自身無法知曉但是又難以逃脫的宿命。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在上校的回憶中展開:二十戶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蘆葦蓋成的屋子沿河岸排開,湍急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如史前巨蛋。
在一百年來馬孔多的歷史裡,布恩迪亞家族中的人缺少任何實質上的感情溝通,沒有信任和了解。儘管家族中的人繼承先祖的開拓精神,通過發動戰爭、開鑿航道、修建鐵路等方式試圖與外界世界的進步文明聯繫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他們始終沒有擺脫孤獨,時間在一百年之後仿佛第一代先祖發現的那樣永遠停留在星期一,馬孔多的一切都陷入停滯不前。直到家族中的最後一代人被剛一出生就被螞蟻吃掉,馬孔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之中。
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馬爾克斯又一再表達了他對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同情和憐憫,並說這恰是這部作品最易被忽視的價值。布恩迪亞家族之所以孤獨,他認為是他們缺乏愛,「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雖然他也承認,孤獨是一個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看完百年孤獨這本書後,讓我覺得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每個人都是孤獨地出生,在這世間恍惚幾十年並不漫長的日子轉眼就遠去了,然後再孤獨地死去。 生命註定是個悲劇,因為我們從沒有融入世界,世界永遠是身外之物。
如果有幸,能在茫茫人海尋得一個身體與靈魂都與自己萬分契合的人,與之存在一種可以稱之為愛情的聯繫,然後一起承受生命中不可逃離不可消除的深沉的宿命的孤獨。
可是這般的幸運艱深難得。有的已失去了愛的能力,有的愛的深沉卻無處安放,有的死在這愛裡……在所有的愛裡,孤獨有增無減。 生命只是一場幻夢。
人的一生終究是孤獨的,誰也沒辦法陪伴你一輩子。
身處異鄉的我們,常常感到孤獨
一個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遨遊,整日裡一個人勾畫未來回憶過去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麼說來,大多數人都免不了孤獨,因為真正的知己有幾個,如果有人能夠洞穿你的心思,有人能協同你的遭遇,有人能不懈關注你的動態,也許你並不孤獨;
但也許孤獨的還是你,而不孤獨的是那個人,因為他的世界是開放的,因為包容了你,而你的世界是封閉的,你的所觀所感還是沒有基於別人的體驗和想法。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
這是一本沒有愛情卻又十分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辦法發去面對這種孤獨感。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密的興趣,那就大膽去閱讀吧,它還榮獲過諾貝爾文學獎,就連咱們熟知的國內作家莫言(第一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陳忠實(《白鹿原》作者)等在文學創造路上都受到過馬爾克斯的影響。
莫言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如果你常常覺得孤獨的話,也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去面對這種孤獨感,我推薦你去看這本《百年孤獨》,從書中你會找到走出孤獨的方法。
這本書都是由北京大學語言博士親自翻譯,內容通俗易懂,讓我們有了更好的體驗。
這本珍藏版精裝《百年孤獨》,只要79元,一本書可以帶給你新的人生感悟,在這個複雜而又疲憊的社會中,我們要學會面對眼前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