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國館
說到底,教育孩子還需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陪伴!
——國館君
「都是他奶奶給寵的!」
「看他奶奶都把孩子帶成什麼樣了!」
……
最近羅女士是頗多怨言。一年前,羅女士和丈夫商量,把奶奶從老家接到重慶,幫他們帶剛一歲大的孩子,還不到一年的時間,羅女士就開始各種不滿了。遇到鄰居或是同事,總有吐不完的槽。
「天氣那麼熱了,還給他穿那麼多衣服。」
「孩子都吃不下了,還使勁地把飯往嘴裡送。」
「買那麼多的零食,孩子都長蛀牙了。」
……
言語中,不乏一種深諳家庭教育的優越感,對奶奶的辛苦和付出不屑一顧。或許旁人在這個時候最應該回敬一句:
「你行,你上啊!」
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父母在哪呢?給孩子餵飯的時候,父母在哪呢?孩子要零食的時候,父母又在哪呢?這一切不本是做父母的責任嗎?讓奶奶來背這個鍋,真是太冤枉了!
在父母面前,子女兒媳總不免帶有一種優越感,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仗著快捷的資訊手段,對父母的方法總是指指點點、不屑一顧,卻忘記了這一切本是自己的責任,有一種沒良心,是父母辛辛苦苦為你帶小孩,你卻挑三揀四。
「你不幫我帶小孩,我就不養你,不回去看你了!」這是自己的親女兒親口對劉姥姥說的。
劉姥姥已經退休,兩個女兒也已嫁人成家,正準備和自己的老伴組團出遊,安享晚年。大女兒卻來了句這樣的話,讓她痛心不已,連覺也睡不著。
本來嘛,她有自己的積蓄,也有不錯的退休工資,而嫁人的女兒也不常回來看望,但想著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也不懂帶小孩,考慮了一下還是決定再辛苦自己幾年,於是放棄了出遊的機會,收拾衣服告別老伴,來到了大女兒的住處。
沒想到的是,才住下來幾天,小女兒便帶著她還未滿一歲的女兒過來了,住了兩天,啥話也沒說,就把小孩留下回去了。意思很明顯:你幫老大帶小孩,自然也得幫我帶小孩,合情合理嘛!
劉姥姥無奈,只得將兩個小孩帶回老家。可憐劉姥姥和老伴的腿腳都已經不怎麼利索了!
辛苦了大半輩子,把孩子拉扯大,是做父母的最偉大的事情。當孩子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對父母來說,本應安享晚年:跳跳廣場舞、喝喝下午茶、打打太極拳,再來個組團出遊,本是多麼清閒安逸的事情。
但為了最愛的子女,他們卻甘願捨棄這一切,繼續替子女帶小孩。可很多時候,我們非但沒有感激,反而嫌這嫌那,百般挑剔!挑剔的背後卻是仗著父母對我們的愛與包容。
有這樣一對令人敬佩的年輕父母,夫妻兩在深圳租房,丈夫開小貨車、妻子賣化妝品,他們學問並不高、收入也有限,在高消費的深圳來說,日子過得並不輕鬆。
他們有一個四歲左右的女孩,在深圳讀幼兒園,學費對他們來說算是很高了,丈夫的父母看著心疼,主動提出把小孩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替他們帶,甚至奶奶都親自從鄉下坐車過來,要把孩子從他們的身邊接走,但這對夫妻拒絕了。
他們說:「帶孩子是我們的事,你們好好養你們的老就是了,孩子只有一個,錢又掙不完!」
背後的意思是: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和幸福,帶小孩並不是老人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再忙,再怎麼想發財,也沒有比陪在孩子身邊重要!
對很多父母而言,他們完全有理由將孩子送給老人帶,節約開支?深圳的消費確實讓他們夠嗆的!沒有時間?他們連雙休都沒有,每個月也就兩三天的休息時間。而且爺爺奶奶也主動提出帶小孩,但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的角色老人無法替代,父母不一定能給孩子一個富裕的家庭,但一定能給孩子一個溫馨幸福的童年!
這樣的父母令人敬佩。
隔代育兒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尤其是對剛做父母的80後、90後而言,生活成本的增加,社會壓力的加重,將孩子交給老人帶的情況也越來越多。而關於孩子育兒方式的矛盾也愈加凸顯,關於隔代教育容易造成的不良情況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心和討論。
只是,當我們在抱怨爺爺奶奶帶小孩的各種不好時,請先仔細想想,自己是否做到了父母的責任,說到底,教育孩子還需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了解和陪伴!
如果孩子不聽話、生活習慣不健康,那麼主要的責任一定是父母的,而不是爺爺奶奶,這個鍋,老人不替你背!
音頻來自國館主播:丸子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延伸閱讀:
聊起這個話題,我們做為新一代爹媽首先要知道的是,BB的爺爺奶奶絕對是愛孩子、為孩子著想的,他們也非常辛苦。但是方法上需要更科學一些,看看老一輩帶孩子可能有哪些陋習吧↓↓↓↓
1、吃飯時不讓孩子好好咀嚼
寶寶吃飯的時候,他們用小小的牙齒咀嚼,咀嚼後,唾液和食物混合,這樣的混合物通過牙齒的充分磨碎後,一起進入他們的胃。有了大量唾液攪拌在食物裡的食物團又和寶寶胃裡的胃酸一起反應,然後再進入下一步工作。
老人為了讓寶寶儘快吃完飯,經常會把食物泡軟,或者一口水一口飯。表面看來,寶寶吃得很快,實際上,食物沒有充分粉碎直接進入寶寶胃裡,沒有唾液的參與,只靠胃液,很難消化。
2、過度保護,破壞孩子的直覺
寶寶坐在凳子上時,老人們會經常把手放在寶寶背後,這樣的確不會摔倒,但是寶寶的直覺就被你們糊弄了。哪天恰巧你的手不在背後了,寶寶還是會往後仰過去,因為他一直習慣了後面有手。寶凳子後面是空的,寶寶從開始就知道這一點,他是不會往後仰的,因為他知道後面是空的。而我們親愛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你們破壞了寶寶的直覺!
3、給孩子穿的太多
當媽媽們在婦產醫院生產的時候,醫生會告訴我們,不要給寶寶穿太多。醫生說的是對的,寶寶應該比大人穿的少一層。如果你心理上做不到,至少讓孩子跟你穿的一樣多——你穿短袖時,他也穿短袖,你穿背心時,他也穿背心!
告訴家裡的老人——其實寶寶熱比寶寶冷更危險的。寶寶流鼻涕,發燒,打噴嚏100%是因為曾經穿多了,出汗了,他運動之前,你沒給他退一件衣服,所以出汗了。出汗就比較危險嗎,出汗時毛孔是張開的,只要有一點點風就會讓寶寶生病。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不要熱到我們的寶寶別讓寶寶受熱的折磨!
4、不停餵孩子吃東西
寶寶的胃是需要休息的。起碼要2或3小時處於空腹的狀態,使前面的食物有足夠時間消化,讓胃騰空保持乾淨。飯則是要按頓吃的,奶也是。一頓奶,240毫升,一次喝完。
我曾經在院子裡散步看到有個老太太拿著奶瓶,滿院子追著寶寶跑,追上就喝兩口奶的,看著頭皮就發麻。前幾天遇到一個玩旋轉木馬的寶寶,他奶奶手裡拿著根香蕉,寶寶旋轉到他眼前,她就對準了寶寶的口塞一口香蕉,再轉一圈過來,再塞。寶寶究竟是有多需要拿根香蕉?!零食使得寶寶肚子裡總有那麼點食物,他總不餓,到了吃飯時間也不餓,就又不好好吃飯了。不好好吃飯,一會又餓了,又要找零食吃,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5、總是打擾孩子,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很多人類良好的品德和習慣,是與生俱來的,比如寶寶的關注力!寶寶的自食其力!寶寶的很多很多。後面再一個一個的說。現在就說關注力!
寶寶看電視,他是在關注電視裡的情景的,當然他需要和你交流的時候,他會看看你,衝你笑,或者衝你講你聽不懂的鳥語。玩玩具也是一樣,他會相當相當認真和專注的,直到玩完為止。
很多人這樣說:老人帶大的孩子都上不了大學!當然有些片面。可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呢?因為這代育兒文盲們,破壞了寶寶的很多優秀品質,比如專注力!那些做事半途而廢的人,幾乎是小時候姥姥奶奶帶大的。不信你可以從現在留意身邊的人。別去打擾他,別去破壞他,讓他獨立的專注一會兒自己手頭的事吧!
6、影響媽媽的教育權威
朋友們,我想說的這個可能是廣大中國媽媽們都沒有留意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十分的嚴重!為什麼呢?也許很多人沒有去過其它國家,也許經常去,但都是10天一周的走馬觀花看個風景,也許沒有機會接觸歐洲的真正的百姓社會,當然也許你們有在歐洲住了5年的8年的,卻不一定接觸到有寶寶的家庭。
這樣吧,咱們回憶一下,美國的電視劇和電影看的比較多吧?請回憶,再任何一個電視情節中,小孩都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的,即使情節中有爺爺奶奶,也是偶爾的陪著玩一玩,絕對不是影響小孩的主導力量!
有人一定講西方有西方的國情,好,咱看亞洲!日本吧,咱們這群人都是看叮噹機器貓長大的,對嗎?康夫是那個媽媽教育長大的,小靜,小強還有那個很暴力的大個子,我們統統都見到過他們的媽媽,而基本沒有第3代的出現,偶爾出現,也是串場,沒有對孩子的教育起到主導地位的。
咱看韓劇也看的多吧?大家不難發現,韓國的長幼分的相當的嚴謹,可是如果這家的爺爺對孫子有意見,爺爺會單獨的找爸爸,訓斥一頓!爸爸再找自己的兒子訓斥一頓!爺爺是不太當著孫子的面數落爸爸的,在育兒方面。
7、總是跟孩子說「不能」
別對寶寶一天到晚的說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那些所謂的不能,其實大人做到了後備工作,可以變成能:你不想讓他動的東西,可以放在他根本拿不到的地方;你不想讓他到處吐食物,可能只是以為懶的收拾弄髒的地板地毯;你不想讓他把玩具這樣玩那樣玩,其實他完全可以自己玩的。這些,其實真的都不所謂,都可以 「能」,只要對寶寶不存在危機到生命問題,讓所有的東西都成為他的玩具吧!
你做到了,你會發現,當他再次去碰熱水壺的時候,你說一個「不能」他會馬上知道,這個字的分量是很重的!是絕對不能碰的東西。
8、把寶寶當殘疾人
想要自己的寶寶吃的好,睡的香,鍛鍊身體是相當相當必須的!當然不是瑜伽不是動感單車什麼的,對他們來講,讓他們更多的用他們的雙腿,走走,跑跑,爬爬,寶寶會到點時更加愛吃飯,睡眠質量會更好!
老人們經常覺得寶寶老在地上自己走會很累,就時常將他們抱起來,出門抱著,下樓抱著,洗臉抱著,吃飯抱著,玩玩具連玩具都要一起抱著……
我們的寶寶不是殘疾人,他們有雙腿,他們會走路,雖然他們走的太慢了,可能會使我們不耐煩那個速度,乾脆抱起來走的快些,但是那樣寶寶失去了鍛鍊雙腿的機會。
那麼怎麼辦好呢?從汽車座椅上抱下來,就直接放在地方,從而讓他明白,下車是要自己走路回家的;吃完飯從餐椅上抱下來,也直接放在地方,讓他知道,他吃完飯了,可以自己走去玩玩具或者做別的事情了;抱著他洗臉洗腳,也是洗完就放在衛生間的門外,示意他洗完了,可以走了……
9、對待寶寶的態度不禮貌
如果你對寶寶禮貌,寶寶才會對你禮貌,如果你拿他當個畜生般的喝來喚去,那麼不多久,你會發現,他絕對不會尊重你的。
有的老人叫寶寶,總是讓我覺得他是在叫一隻狗都不如的小畜生,類似發出一些喚狗喚貓才有的聲音。寶寶雖然小,但是其實他們是獨立的男人和女人,有他們的自尊心和面子。女寶寶會愛美愛漂亮,男寶寶會好強好勝,男寶寶會愛護女寶寶,這些種種其實都和成年人是一樣的。
10、當眾打罵孩子
寶們都不想讓自己愛的爸爸媽媽失望。他們會很快意識到這個事情是不對的,他們做錯了,讓媽媽失望了。更加的不要當著其它人的面,甚至在大街上,訓斥他甚至打他,無論是女兒還是兒子,他們都有強大但是卻很脆弱的自尊心。別為一點小事,讓他們臉面掃地,他們可能會破罐子破摔,可能會放棄自己,可能他們會就此告訴自己,他們是個壞孩子!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的爺爺奶奶,時常當著眾多的人面前打罵孩子,這樣孩子心裡是有陰影的!
真的不要這樣。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如果我們被別人打,甚至在大庭廣眾下訓斥一頓,我們也不爽。小寶寶更加如此!
11、總是誇孩子聰明
這個是咱中國老百姓全民的育兒失誤。雖然這是個褒義詞,誇誇自己的寶寶,情不自禁;誇誇別的寶寶,別人的家長會聽著滿開心的。但是聰明是個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個天才的單詞!是表示當別人努力的時候,你可以不用,因為你聰明。
史上天才有,太少太少了,做任何事情需要努力,需要學習,而當你一遍一遍的告訴寶寶,他聰明,就意味著,在未來的日子和人生裡,他就是可以什麼都不做,而得到和別人一樣的一切,而那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猜想+假想——那些成年人,很多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因此而玩世不恭等等,他們恰恰都是小時候,走到哪裡都被誇聰明的孩子。
所以請咱們自己都以身作則,把聰明這個單詞,首先從我們自己的嘴巴裡挖掉,扔掉,忘掉!千萬千萬別再這樣表揚別人的寶寶,甚至自己的寶寶。
那我們要怎樣去鼓勵寶寶呢?
比如,寶寶會再重複一個事情後,完全掌握這個事情時,當你馬上要把「聰明」二字脫口而出時,你可以說——「寶寶真是個堅持不懈的好孩子!」「寶寶真的很努力!很有毅力!」
再比如,當寶寶可以第1次紅色積木從別的積木裡挑出來的時候,當你馬上有要蹦那2個字的時候,你可以說—— 「寶寶觀察真仔細啊!還有很多很多的:「寶寶分辨力真強啊!」「寶寶真認真啊!」「寶寶吐字真清晰啊!」「寶寶好認真的聽音樂啊!」「寶寶對這段音樂的節拍感覺很到位啊!」
12、不讓孩子幫忙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姥姥想把報紙摞整齊,寶寶看到了,跑上前去,「幫忙」姥姥摞報紙,姥姥一見,動作及其快的把寶寶抱走,然後繼續回去摞報紙嘴裡還念著:「我的祖宗來,等我把報紙弄好了再跟你玩哈,你可別在這裡給我搗亂!」
而姥爺在給大貓咪整理貓糧的時候,寶寶又看到了,跑上去「幫忙」弄貓糧,姥爺看到了,嚇的噓哈的把寶寶趕緊挪開了,嘴裡也念:「這個可不能動哈,姥爺給貓咪弄貓糧哈,弄完和你玩哈!」看的老人說這樣的話的次數多了,我看在眼裡,遺憾在心啊。
相信我!寶寶真的不是要搗亂,他心裡真的是要幫忙的!特別當你在做什麼,他就會過來「摻和」時,這時請別把寶寶的好心給泯滅了,他是想幫忙。
當然我不否認,他的幫助往往是越幫越忙,越弄越亂,使本來就忙的手忙腳亂的媽媽們更加的雪上加霜。所以,有些東西該挪到高處的,要挪高;該上鎖的上鎖。但是一旦寶寶有要幫助你的需要,請別拒絕他。我想無論80後還是90後還是00後,經常可以聽到家裡的家長批評道:「這孩子看我拿不動都不上來幫忙!」「我刷碗,他也不來幫我的忙。」「媽媽都快累死了,你還在那裡玩,不知道幫幫我?」等等……正是因為小時的無數次拒絕,導致長大了看到大人在忙,也不會幫的。因為「幫忙=搗亂」誰還願意自討苦吃?
本文來自語文日刊公眾號yuwenrikan,轉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