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叫爺爺奶奶帶孩子(父母必看!)

2021-02-23 語文日刊

文丨 國館

說到底,教育孩子還需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陪伴!

——國館君

「都是他奶奶給寵的!」

「看他奶奶都把孩子帶成什麼樣了!」

……


最近羅女士是頗多怨言。一年前,羅女士和丈夫商量,把奶奶從老家接到重慶,幫他們帶剛一歲大的孩子,還不到一年的時間,羅女士就開始各種不滿了。遇到鄰居或是同事,總有吐不完的槽。


「天氣那麼熱了,還給他穿那麼多衣服。」

「孩子都吃不下了,還使勁地把飯往嘴裡送。」

「買那麼多的零食,孩子都長蛀牙了。」

……

言語中,不乏一種深諳家庭教育的優越感,對奶奶的辛苦和付出不屑一顧。或許旁人在這個時候最應該回敬一句:

「你行,你上啊!」


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父母在哪呢?給孩子餵飯的時候,父母在哪呢?孩子要零食的時候,父母又在哪呢?這一切不本是做父母的責任嗎?讓奶奶來背這個鍋,真是太冤枉了!

 

在父母面前,子女兒媳總不免帶有一種優越感,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仗著快捷的資訊手段,對父母的方法總是指指點點、不屑一顧,卻忘記了這一切本是自己的責任,有一種沒良心,是父母辛辛苦苦為你帶小孩,你卻挑三揀四。



「你不幫我帶小孩,我就不養你,不回去看你了!」這是自己的親女兒親口對劉姥姥說的。


劉姥姥已經退休,兩個女兒也已嫁人成家,正準備和自己的老伴組團出遊,安享晚年。大女兒卻來了句這樣的話,讓她痛心不已,連覺也睡不著。


本來嘛,她有自己的積蓄,也有不錯的退休工資,而嫁人的女兒也不常回來看望,但想著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也不懂帶小孩,考慮了一下還是決定再辛苦自己幾年,於是放棄了出遊的機會,收拾衣服告別老伴,來到了大女兒的住處。


沒想到的是,才住下來幾天,小女兒便帶著她還未滿一歲的女兒過來了,住了兩天,啥話也沒說,就把小孩留下回去了。意思很明顯:你幫老大帶小孩,自然也得幫我帶小孩,合情合理嘛!


劉姥姥無奈,只得將兩個小孩帶回老家。可憐劉姥姥和老伴的腿腳都已經不怎麼利索了!


辛苦了大半輩子,把孩子拉扯大,是做父母的最偉大的事情。當孩子成家立業、結婚生子,對父母來說,本應安享晚年:跳跳廣場舞、喝喝下午茶、打打太極拳,再來個組團出遊,本是多麼清閒安逸的事情。


但為了最愛的子女,他們卻甘願捨棄這一切,繼續替子女帶小孩。可很多時候,我們非但沒有感激,反而嫌這嫌那,百般挑剔!挑剔的背後卻是仗著父母對我們的愛與包容。


有這樣一對令人敬佩的年輕父母,夫妻兩在深圳租房,丈夫開小貨車、妻子賣化妝品,他們學問並不高、收入也有限,在高消費的深圳來說,日子過得並不輕鬆。


他們有一個四歲左右的女孩,在深圳讀幼兒園,學費對他們來說算是很高了,丈夫的父母看著心疼,主動提出把小孩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替他們帶,甚至奶奶都親自從鄉下坐車過來,要把孩子從他們的身邊接走,但這對夫妻拒絕了。


他們說:「帶孩子是我們的事,你們好好養你們的老就是了,孩子只有一個,錢又掙不完!」


背後的意思是: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和幸福,帶小孩並不是老人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再忙,再怎麼想發財,也沒有比陪在孩子身邊重要!


對很多父母而言,他們完全有理由將孩子送給老人帶,節約開支?深圳的消費確實讓他們夠嗆的!沒有時間?他們連雙休都沒有,每個月也就兩三天的休息時間。而且爺爺奶奶也主動提出帶小孩,但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的角色老人無法替代,父母不一定能給孩子一個富裕的家庭,但一定能給孩子一個溫馨幸福的童年!


這樣的父母令人敬佩。


隔代育兒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尤其是對剛做父母的80後、90後而言,生活成本的增加,社會壓力的加重,將孩子交給老人帶的情況也越來越多。而關於孩子育兒方式的矛盾也愈加凸顯,關於隔代教育容易造成的不良情況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心和討論。

只是,當我們在抱怨爺爺奶奶帶小孩的各種不好時,請先仔細想想,自己是否做到了父母的責任,說到底,教育孩子還需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了解和陪伴!

 

如果孩子不聽話、生活習慣不健康,那麼主要的責任一定是父母的,而不是爺爺奶奶,這個鍋,老人不替你背!


音頻來自國館主播:丸子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延伸閱讀:

聊起這個話題,我們做為新一代爹媽首先要知道的是,BB的爺爺奶奶絕對是愛孩子、為孩子著想的,他們也非常辛苦。但是方法上需要更科學一些,看看老一輩帶孩子可能有哪些陋習吧↓↓↓↓


1、吃飯時不讓孩子好好咀嚼

寶寶吃飯的時候,他們用小小的牙齒咀嚼,咀嚼後,唾液和食物混合,這樣的混合物通過牙齒的充分磨碎後,一起進入他們的胃。有了大量唾液攪拌在食物裡的食物團又和寶寶胃裡的胃酸一起反應,然後再進入下一步工作。

老人為了讓寶寶儘快吃完飯,經常會把食物泡軟,或者一口水一口飯。表面看來,寶寶吃得很快,實際上,食物沒有充分粉碎直接進入寶寶胃裡,沒有唾液的參與,只靠胃液,很難消化。

2、過度保護,破壞孩子的直覺

寶寶坐在凳子上時,老人們會經常把手放在寶寶背後,這樣的確不會摔倒,但是寶寶的直覺就被你們糊弄了。哪天恰巧你的手不在背後了,寶寶還是會往後仰過去,因為他一直習慣了後面有手。寶凳子後面是空的,寶寶從開始就知道這一點,他是不會往後仰的,因為他知道後面是空的。而我們親愛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你們破壞了寶寶的直覺!

  

3、給孩子穿的太多

當媽媽們在婦產醫院生產的時候,醫生會告訴我們,不要給寶寶穿太多。醫生說的是對的,寶寶應該比大人穿的少一層。如果你心理上做不到,至少讓孩子跟你穿的一樣多——你穿短袖時,他也穿短袖,你穿背心時,他也穿背心!

告訴家裡的老人——其實寶寶熱比寶寶冷更危險的。寶寶流鼻涕,發燒,打噴嚏100%是因為曾經穿多了,出汗了,他運動之前,你沒給他退一件衣服,所以出汗了。出汗就比較危險嗎,出汗時毛孔是張開的,只要有一點點風就會讓寶寶生病。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不要熱到我們的寶寶別讓寶寶受熱的折磨!

4、不停餵孩子吃東西

寶寶的胃是需要休息的。起碼要2或3小時處於空腹的狀態,使前面的食物有足夠時間消化,讓胃騰空保持乾淨。飯則是要按頓吃的,奶也是。一頓奶,240毫升,一次喝完。

我曾經在院子裡散步看到有個老太太拿著奶瓶,滿院子追著寶寶跑,追上就喝兩口奶的,看著頭皮就發麻。前幾天遇到一個玩旋轉木馬的寶寶,他奶奶手裡拿著根香蕉,寶寶旋轉到他眼前,她就對準了寶寶的口塞一口香蕉,再轉一圈過來,再塞。寶寶究竟是有多需要拿根香蕉?!零食使得寶寶肚子裡總有那麼點食物,他總不餓,到了吃飯時間也不餓,就又不好好吃飯了。不好好吃飯,一會又餓了,又要找零食吃,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5、總是打擾孩子,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很多人類良好的品德和習慣,是與生俱來的,比如寶寶的關注力!寶寶的自食其力!寶寶的很多很多。後面再一個一個的說。現在就說關注力!

寶寶看電視,他是在關注電視裡的情景的,當然他需要和你交流的時候,他會看看你,衝你笑,或者衝你講你聽不懂的鳥語。玩玩具也是一樣,他會相當相當認真和專注的,直到玩完為止。

很多人這樣說:老人帶大的孩子都上不了大學!當然有些片面。可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呢?因為這代育兒文盲們,破壞了寶寶的很多優秀品質,比如專注力!那些做事半途而廢的人,幾乎是小時候姥姥奶奶帶大的。不信你可以從現在留意身邊的人。別去打擾他,別去破壞他,讓他獨立的專注一會兒自己手頭的事吧!

6、影響媽媽的教育權威

朋友們,我想說的這個可能是廣大中國媽媽們都沒有留意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十分的嚴重!為什麼呢?也許很多人沒有去過其它國家,也許經常去,但都是10天一周的走馬觀花看個風景,也許沒有機會接觸歐洲的真正的百姓社會,當然也許你們有在歐洲住了5年的8年的,卻不一定接觸到有寶寶的家庭。

這樣吧,咱們回憶一下,美國的電視劇和電影看的比較多吧?請回憶,再任何一個電視情節中,小孩都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的,即使情節中有爺爺奶奶,也是偶爾的陪著玩一玩,絕對不是影響小孩的主導力量!

有人一定講西方有西方的國情,好,咱看亞洲!日本吧,咱們這群人都是看叮噹機器貓長大的,對嗎?康夫是那個媽媽教育長大的,小靜,小強還有那個很暴力的大個子,我們統統都見到過他們的媽媽,而基本沒有第3代的出現,偶爾出現,也是串場,沒有對孩子的教育起到主導地位的。

咱看韓劇也看的多吧?大家不難發現,韓國的長幼分的相當的嚴謹,可是如果這家的爺爺對孫子有意見,爺爺會單獨的找爸爸,訓斥一頓!爸爸再找自己的兒子訓斥一頓!爺爺是不太當著孫子的面數落爸爸的,在育兒方面。

  

7、總是跟孩子說「不能」

別對寶寶一天到晚的說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那些所謂的不能,其實大人做到了後備工作,可以變成能:你不想讓他動的東西,可以放在他根本拿不到的地方;你不想讓他到處吐食物,可能只是以為懶的收拾弄髒的地板地毯;你不想讓他把玩具這樣玩那樣玩,其實他完全可以自己玩的。這些,其實真的都不所謂,都可以 「能」,只要對寶寶不存在危機到生命問題,讓所有的東西都成為他的玩具吧!

你做到了,你會發現,當他再次去碰熱水壺的時候,你說一個「不能」他會馬上知道,這個字的分量是很重的!是絕對不能碰的東西。

8、把寶寶當殘疾人

想要自己的寶寶吃的好,睡的香,鍛鍊身體是相當相當必須的!當然不是瑜伽不是動感單車什麼的,對他們來講,讓他們更多的用他們的雙腿,走走,跑跑,爬爬,寶寶會到點時更加愛吃飯,睡眠質量會更好!

老人們經常覺得寶寶老在地上自己走會很累,就時常將他們抱起來,出門抱著,下樓抱著,洗臉抱著,吃飯抱著,玩玩具連玩具都要一起抱著……

我們的寶寶不是殘疾人,他們有雙腿,他們會走路,雖然他們走的太慢了,可能會使我們不耐煩那個速度,乾脆抱起來走的快些,但是那樣寶寶失去了鍛鍊雙腿的機會。

那麼怎麼辦好呢?從汽車座椅上抱下來,就直接放在地方,從而讓他明白,下車是要自己走路回家的;吃完飯從餐椅上抱下來,也直接放在地方,讓他知道,他吃完飯了,可以自己走去玩玩具或者做別的事情了;抱著他洗臉洗腳,也是洗完就放在衛生間的門外,示意他洗完了,可以走了……

  

9、對待寶寶的態度不禮貌

如果你對寶寶禮貌,寶寶才會對你禮貌,如果你拿他當個畜生般的喝來喚去,那麼不多久,你會發現,他絕對不會尊重你的。

有的老人叫寶寶,總是讓我覺得他是在叫一隻狗都不如的小畜生,類似發出一些喚狗喚貓才有的聲音。寶寶雖然小,但是其實他們是獨立的男人和女人,有他們的自尊心和面子。女寶寶會愛美愛漂亮,男寶寶會好強好勝,男寶寶會愛護女寶寶,這些種種其實都和成年人是一樣的。

10、當眾打罵孩子

寶們都不想讓自己愛的爸爸媽媽失望。他們會很快意識到這個事情是不對的,他們做錯了,讓媽媽失望了。更加的不要當著其它人的面,甚至在大街上,訓斥他甚至打他,無論是女兒還是兒子,他們都有強大但是卻很脆弱的自尊心。別為一點小事,讓他們臉面掃地,他們可能會破罐子破摔,可能會放棄自己,可能他們會就此告訴自己,他們是個壞孩子!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的爺爺奶奶,時常當著眾多的人面前打罵孩子,這樣孩子心裡是有陰影的!

真的不要這樣。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如果我們被別人打,甚至在大庭廣眾下訓斥一頓,我們也不爽。小寶寶更加如此!

  

11、總是誇孩子聰明

這個是咱中國老百姓全民的育兒失誤。雖然這是個褒義詞,誇誇自己的寶寶,情不自禁;誇誇別的寶寶,別人的家長會聽著滿開心的。但是聰明是個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個天才的單詞!是表示當別人努力的時候,你可以不用,因為你聰明。

史上天才有,太少太少了,做任何事情需要努力,需要學習,而當你一遍一遍的告訴寶寶,他聰明,就意味著,在未來的日子和人生裡,他就是可以什麼都不做,而得到和別人一樣的一切,而那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猜想+假想——那些成年人,很多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因此而玩世不恭等等,他們恰恰都是小時候,走到哪裡都被誇聰明的孩子。

所以請咱們自己都以身作則,把聰明這個單詞,首先從我們自己的嘴巴裡挖掉,扔掉,忘掉!千萬千萬別再這樣表揚別人的寶寶,甚至自己的寶寶。

那我們要怎樣去鼓勵寶寶呢?

比如,寶寶會再重複一個事情後,完全掌握這個事情時,當你馬上要把「聰明」二字脫口而出時,你可以說——「寶寶真是個堅持不懈的好孩子!」「寶寶真的很努力!很有毅力!」

再比如,當寶寶可以第1次紅色積木從別的積木裡挑出來的時候,當你馬上有要蹦那2個字的時候,你可以說—— 「寶寶觀察真仔細啊!還有很多很多的:「寶寶分辨力真強啊!」「寶寶真認真啊!」「寶寶吐字真清晰啊!」「寶寶好認真的聽音樂啊!」「寶寶對這段音樂的節拍感覺很到位啊!」

12、不讓孩子幫忙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姥姥想把報紙摞整齊,寶寶看到了,跑上前去,「幫忙」姥姥摞報紙,姥姥一見,動作及其快的把寶寶抱走,然後繼續回去摞報紙嘴裡還念著:「我的祖宗來,等我把報紙弄好了再跟你玩哈,你可別在這裡給我搗亂!」

而姥爺在給大貓咪整理貓糧的時候,寶寶又看到了,跑上去「幫忙」弄貓糧,姥爺看到了,嚇的噓哈的把寶寶趕緊挪開了,嘴裡也念:「這個可不能動哈,姥爺給貓咪弄貓糧哈,弄完和你玩哈!」看的老人說這樣的話的次數多了,我看在眼裡,遺憾在心啊。

相信我!寶寶真的不是要搗亂,他心裡真的是要幫忙的!特別當你在做什麼,他就會過來「摻和」時,這時請別把寶寶的好心給泯滅了,他是想幫忙。

當然我不否認,他的幫助往往是越幫越忙,越弄越亂,使本來就忙的手忙腳亂的媽媽們更加的雪上加霜。所以,有些東西該挪到高處的,要挪高;該上鎖的上鎖。但是一旦寶寶有要幫助你的需要,請別拒絕他。我想無論80後還是90後還是00後,經常可以聽到家裡的家長批評道:「這孩子看我拿不動都不上來幫忙!」「我刷碗,他也不來幫我的忙。」「媽媽都快累死了,你還在那裡玩,不知道幫幫我?」等等……正是因為小時的無數次拒絕,導致長大了看到大人在忙,也不會幫的。因為「幫忙=搗亂」誰還願意自討苦吃?


本文來自語文日刊公眾號yuwenrikan,轉載保留!

相關焦點

  • 英語啟蒙TPR:爺爺奶奶怎樣帶孩子學英語?
    現在的父母都比較忙碌,沒有時間帶孩子,更不用說家庭英語啟蒙了。為了工作和孩子兩不誤,只好把孩子讓爺爺奶奶帶。雖然大家都知道隔代教育的弊端,但是為了謀生,也別無選擇。其實,從英語啟蒙這個角度來說,特別是TPR親子互動,爺爺奶奶們還是有不少優勢的,我們應該善於取長補短,發揮隔代教育的長處。
  •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誰帶娃更好?區別很大,別不在意
    那麼唯一的兩全其美之策就是:請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幫帶!然而,作為新手父母,請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幫帶娃一定要事先考慮清楚,因為兩方父母幫忙帶娃結局可能完全不同。為什麼這樣說呢?咱們先來看一看奶奶和姥姥在生孩子這個事情上態度有哪些不同吧!
  • 被爸媽帶大,和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寶寶,長大後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今日問題:爸媽帶大的孩子和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有哪些不同?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所以對童年時期的記憶也不同,有些人記得的是跟父母一家三口的快樂時光,也有一些人只記得爺爺奶奶對自己的疼愛。而顯而易見的是,爸媽帶大的孩子跟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確實有很大的差異,甚至影響了孩子的成年以後的生活。爸媽和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區別被爸媽帶大,和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寶寶,長大後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 我想把零食帶回家給爺爺奶奶吃
    …… 11月20日,商洛彩虹公益中心的志願者們前往僅有19個孩子的商州區沙河子鎮的杜溝小學,給孩子們送來零食和文具。 看到這些,孩子們個個都很興奮。可當孩子們拿到零食後,有的卻將零食小心翼翼地收了起來。 「怎麼不吃呢?」記者好奇地詢問。 五年級學生陳佳夢性格靦腆,說話時常會臉紅。她怯生生地站出來說:「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我想把零食帶回家給爺爺奶奶吃。」陳佳夢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共鳴。
  • 爺爺奶奶帶娃弊端多?悅寶園:科學育兒才是對寶寶最好的成長
    在各種社會壓力上,祖輩代替年輕父母帶孩子已經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但從生理和心理角度看,孩子的成長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誰陪伴他們一起長大尤為重要。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祖輩可以協助年輕的父母承擔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父母不能失去在家庭中教育的主導作用。
  • 奶奶帶娃更放心?一大批奶奶「假帶娃」被揭穿,年輕父母悔青腸子
    最近卻有一批奶奶「假帶娃」行為被揭穿,很多年輕父母看完後腸子都悔青了。張曼生完孩子就一直待在家裡,現在女兒已經5歲了,已經上學了,不需要有人時時刻刻地照顧她。於是張曼就想著出去工作,把孩子給婆婆照顧,畢竟現在家裡只有丈夫一個人的收入,壓力還是有點大的。
  • 為什麼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光,是不可取代的?
    哪怕孩子爸告訴我千萬遍,農村冬天什麼都沒有,天寒地凍,根本出不了門,今年甚至很可能出不了京。我還是想回內蒙農村,在那裡孩子可以追著豬追著雞跑;還可以燒火,沒有燒完的柴火,從爐子中取出來就是木炭條,孩子可以直接在地上作畫。最主要的是,在那裡有孩子的爺爺奶奶。
  • 如何解決爺爺奶奶管不了,父母管不著的留守兒童
    工廠復工後,大量的農民工又要離開家了,走上打工之路,孩子的教育和學習就留給了爺爺和奶奶。爺爺奶奶成為孩子的監護人,負責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但是爺爺和奶奶對於孩子的學習和監督也存在了很多的問題。現在對孩子來說,爺爺和奶奶管不住孩子,孩子很容易學壞,因為從小爺爺奶奶都是嬌慣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自己愛幹嘛就幹嘛。爺爺奶奶除了照顧他的生活,其他的也管理不了。爺爺奶奶基本上沒有文化,在學習上無法輔導孩子,當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問題,自己不知道要怎麼做。只能請教老師,這樣使孩子對學習者失去的興趣和耐心。養成孩子不動腦筋想抄別人的作業。
  • 12歲孩子花光爺爺一生積蓄:該買單的是孩子的「失陪」父母
    得知真相,年過半百的爺爺崩潰痛哭:「我們一分錢也沒用,是留給拿給孩子用的,結果他一下子就用光了。」原來,這10萬元是存給孩子讀書。男孩1歲時父母離婚,父母不在身邊,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父母把孩子扔給老人帶,這是一種不負責任,對老人是為難,對孩子更是傷害。
  • 不同地區對爺爺奶奶的稱呼不同,有的地區竟然叫,爸爸,或師傅
    在一些地區,爺爺甚至被稱為「父親」或「主人」。爺爺擁抱孩子爺爺最常見的稱呼應該是爺爺。而在安徽的合肥,蕪湖,安慶;江蘇省南通,揚州,連雲港;在湖北紅安,武漢,天門等地,他們稱爺爺為「爸爸」,「爸爸」,「爸爸」。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人叫爺爺「爸爸」。然後,接下來的評論質疑他怎麼能叫爺爺「爸爸」。但如果你帶著這個問題去找資料,在很多領域都是如此。
  • 孩子的爺爺奶奶連孫子的生日都記不得,母親詫異,讓人匪夷所思
    爺爺奶奶記不住孩子的生日,我覺得很正常。在這個世界上,疼愛孩子的是父母,有的父母還不如陌生人,那麼有的爺爺奶奶也是如此。曾經,我家的孩子從出生,他的爺爺奶奶就沒有花一分錢在孩子身上,還在外面裝模作樣地表現出很疼孩子的樣子。我們家孩子生日的話,他的爺爺奶奶也是不會打電話過問的。其實,我們家的情況都是一般的家庭,公公婆婆從來都只是關注他們自己的生活,也不會考慮到孩子們的辛苦和辛酸。
  • 5種隔代育兒術,爺爺奶奶看過來
    在爸爸媽媽面前什麼都會做的孩子,一到了爺爺奶奶面前就變成不會了,這時爺爺奶奶要提醒他,而不是什麼都幫他包辦,這樣孩子才會尊重你。第二種場景,就是爸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爺爺奶奶裝聾作啞,這時,一旦爺爺奶奶有反對意見,孩子就會覺得一下子找到了救命稻草,就算爸媽的話是對的也不會聽,如果爺爺奶奶覺得爸媽管教不當,可以私下告訴而不要當著孩子的面。
  • 兩姐妹一個鄉下奶奶帶,一個城市媽媽帶,五年後孩子差距很明顯
    很多年輕的父母在生了孩子以後,為了不耽誤工作,都會選擇把孩子送到鄉下,讓自己的父母幫忙撫養,雖然作為父母都很捨不得孩子,但是為了生存也沒有辦法,要是孩子沒人看,母親也沒辦法去工作,家裡的開銷就供不上,王女士在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是這麼做的。
  • 寶媽出差孩子交給奶奶帶,三個月後竟成這樣,親自帶孩子很重要!
    案例:閨蜜小麗因為需要外出三個月,孩子沒有人照看,只好把孩子交給了孩子的奶奶帶。沒想到忙完回家之後。小麗竟然沒有第一時間認出自己的孩子,孩子不光外貌、性格也變了很多。沒兩天小麗就發現孩子挑食的壞習慣,不給他想要的東西就大哭大鬧,之前聽人講道理的孩子現在根本不聽媽媽的話,自己和孩子無形有了隔閡一樣。為什麼奶奶帶了一段時間,孩子會變成這樣?其實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教育觀念的不同,爺爺奶奶的教育觀念,大多比較傳統保守,重點是是不要讓孩子餓著、渴了。
  • 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誰和孩子更親?科學排序來了,和你想的不同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數都是上班族,孩子由誰來帶是許多家庭都要面臨的一個難題。而這時候,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就會義不容辭地成為帶娃的主力軍。不少父母們就會有一個疑問,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到底是誰和孩子比較親呢?
  • 爺爺奶奶的愛情故事
    ,奶奶對著鏡子說:「奶年輕時候,可俊啦,當時啊,好多大戶人家帶厚禮來上門提親,但是奶看不上他們,就看上你爺這個短命鬼了,可坑慘我嘍。」我說:「那你看上我爺爺什麼了啊。」奶奶翻了翻眼睛,隨後又輕嘆一聲:「嗐呀,那時候啊,你爺爺還是在我家打長工,他們上山幹活,你爺爺就給我採了櫻桃,我覺得很好吃。也不管家裡,後來就嫁給你爺爺這窮小子了。」我放下梳子問道:「我爹三歲,我老姑兩歲時候,我爺爺便就去世了。你當時也就四十歲,怎麼不打算再找一個啊。」奶奶說:「我當時帶了九個孩子,六個兒子呢,誰敢要啊。」
  • 爺爺奶奶提前一年為孫女自學小學課程:為了孩子,真下本了
    ,這種心理有時候不僅僅體現在父母身上,還體現在爺爺奶奶身上。司先生說,兩位老對於孩子不僅僅是在生活上的寵愛,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視,他感到非常感動和欣慰。但是,網友的評論卻令人深思:「買房掏空了老人的錢,孩子又掏空了老人的時間。」不過也有人覺得,這是爺爺奶奶自願的,他們願意就好。
  • 繪本故事【巧克力爺爺和糖奶奶】
    房子裡住著一位巧克力爺爺和一位糖奶奶。巧克力爺爺最喜歡糖奶奶了,糖奶奶說,她也非常喜歡巧克力爺爺。巧克力爺爺和糖奶奶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說啊,說啊,他們的話都像蜂蜜一樣甜滋滋的。糖奶奶回到糖果房子門前,衝著大門說道:「巧克力爺爺,開開門吧!巧克力爺爺,我們和好吧!」可惜,巧克力爺爺什麼也沒聽到。糖奶奶又傷心地哭起來。
  • 有一種遺傳叫「祖孫相」,長得和爺爺奶奶一個樣,家長:苦惱
    都說孩子會遺傳父母的基因,從五官到體型,都有一些父母的影子。但有些孩子卻與父母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反而長得和爺爺奶奶一個樣,這種「祖孫相」就是「隔代遺傳」的結果。 案例李江的兒子五歲了,長得虎頭虎腦的,非常結實。
  • 孩子扔給爺爺奶奶,藉口再多不過不負責任,李玫瑾:3歲前自己帶
    不少父母表示,因為各種緣故,最多的還是經濟問題,不得不面臨孩子一出生就送到老家給爺爺奶奶帶的選擇。在《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8月底,我國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從監護情況來看,96%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