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扔給爺爺奶奶,藉口再多不過不負責任,李玫瑾:3歲前自己帶

2020-12-21 小皮育兒經

「我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這是如今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不少父母表示,因為各種緣故,最多的還是經濟問題,不得不面臨孩子一出生就送到老家給爺爺奶奶帶的選擇。

在《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8月底,我國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從監護情況來看,96%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的。

儘管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即便如此,在孩子3歲以前,最好還是由父母親自帶,因為這3年的時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她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懷胎十月,不如養他10個月,出生後的頭一年尤為關鍵,父母要親自撫養,三歲前是情感關鍵期,最好都自己帶。

「依戀」是一種特殊情感,陪伴是比血緣更長情的東西

在這場家庭教育講座中,李玫瑾教授舉了「末代皇帝溥儀」的案例,她說溥儀出生皇家,從小身份尊貴,這也滋長了他任性霸道的行為性格,總是惡作劇欺負僕人太監。

一次溥儀又惡作劇拿水龍頭去衝老太監,可憐的老太監卻不能逃也不能擋,只能站在那裡一動也不敢動任由溥儀欺負,最後差點被水嗆死。

每次溥儀欺負人時,其他人都會找溥儀的師傅,但不管師傅怎麼講仁義道德,溥儀根本不為所動,但只要一搬出乳母,溥儀就立馬乖乖的了。

溥儀的乳母何許人也,其實她並非身份尊貴,知識淵博,相反她只是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老婦人,跟溥儀甚至沒有血緣關係,可就是這樣一個非親非故的乳母,卻是唯一能威懾住溥儀的人,只因溥儀從小就是乳母帶大的,在心理上,溥儀高度依賴她,也因此就願意聽她的話。

其實溥儀不是唯一,孩子最好一定要自己帶也不是李玫瑾隨口說的,女明星李湘也曾在一檔節目中表示,為了讓王詩齡跟自己更親近,她不得不辭掉了陪伴自己16年之久的阿姨,不僅王詩齡,連自己都為此事而哭了一場。

為何一定要辭掉這個盡職盡責的阿姨?李湘說出自己的無奈:一次哄女兒睡覺時,王詩齡就是不睡,一直哭喊著叫阿姨,李湘無奈之下只好叫阿姨進來,讓李湘五味雜陳的是女兒聞著阿姨身上的氣味,甚至都不需要哄就安然入睡了。

儘管阿姨跟李湘一家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但為了能跟女兒重新建立親密親子關係,李湘只能狠心辭掉保姆,之後經歷過一個月的雞飛狗跳,李湘付出加倍的心血,力挽狂瀾,終於讓王詩齡接受了阿姨不在家的事實。

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就曾對二戰後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進行過長期分析,提出依戀的作用在於提供嬰兒對安全感的需要和對探索經驗的需要,他將依戀分為兩個時期:

6星期——6-8個月形成期:開始有分離焦慮的苗頭,有認生現象;6-8個月——18-24個月明確期:當母親離開時,嬰兒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和不安。總的來說,依戀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即便有血緣關係連著,但在孩子心裡,陪伴自己時間越長的人,就越值得信賴,並且只要這個人在場,甚至不用開口,都能讓人感受到安全。

3-5歲第一個叛逆期,驗收3歲前依戀成果的第一期

李玫瑾教授說:在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

孩子的意識覺醒期在「可怕的2歲」,但是比起3歲之前只能用哭聲表達痛苦,3歲之後才是孩子真正用哭聲去表達自己的意向,能夠準確說出自己的需求,並學會用哭聲控制長輩的時候。

我們不難發現,不管在商場還是公共場合,那些能對孩子說「不」且能堅持到底的,都是從小陪伴孩子,自覺無愧於孩子的家長。

而那些說「不」之後,隨著孩子一陣哭鬧就立馬心軟的,都是半路出家,覺得對不住孩子的,而這類的家長,多數就是給孩子的依戀不夠,只能尋求物質補償。

只是這樣的妥協,並不能讓孩子與父母之間更親密,只會陷入單邊索取關係,本質上這是交易,對孩子耐挫性和忍耐性毫無益處,只是給了父母虛假的自我滿足。

3歲前為什麼最好自己帶

在《2019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明確指出,留守兒童多由祖輩進行照顧,這種養育方式導致留守兒童在教育和成長過程中出現「親子分離」和「隔代教養」的特徵。

持續的調查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愉悅狀態顯著低於非留守兒童,煩亂和迷茫狀態則顯著高於非留守兒童,消極情緒夾雜著對父母的怨恨。

在2017年的白皮書調研數據中,超過1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已死」,在留守兒童家庭,親子溝通方面存在明顯障礙,在與父母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上,缺失也非常明顯。

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市12歲六年級學生吳某康將母親殺害的事件當時就轟動一時,正當所有人都在指責孩子無情的時候,卻沒人留意他面對指控時的那句話「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至始至終,他眼裡的媽媽連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別人都不如,在他的自述裡,吳某康只有2歲時,母親就外出打工了,從小他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因為缺乏正確的管教理念,爺爺奶奶對他有求必應,甚是溺愛。

但是在事發時,母親卻從外地回來了,並全權接管孩子的生活,因為長時間的溝通隔閡和不正當的溝通方式,在事發當晚母親發現吳某康偷抽了4包煙,一氣之下打了孩子。

至此吳某康的生活因母親回來之後發生巨大反差,對母親心生怨恨,不滿母親管教太嚴,終持刀造成悲劇。

社會心理學家馬洛斯曾提出,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除了最基礎的生理需求,滿足吃喝外,全球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曾在一項研究中表示,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大腦會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不斷尋找安全感上,從而更容易忽略其他能力的發展。

因為缺乏安全感,孩子會膽怯與他人打交道,對人際關係產生逃避,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出現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隨著孩子長大,將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格發展,對於所有不利己的事件都理所當然認為是針對自己的,最終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

教養好一個孩子,我們需要做好準備

一、不輕易生孩子,是我們能負的最大責任

如果你還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準備,如果你還沒能確定在孩子出生後能否給與陪伴,那麼不要為了社會的期待、為了家人的期待,去被動接受一個新生命。

因為這樣前提下出生的孩子,你是無法全身心去愛他的,這個新生命本不是你的期待。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對生娃前原本風花雪月的夫妻,在長輩「生個孩子就添雙筷子,晚生不如早生,遲早得生」的期盼下,就這樣生了個孩子,可是休完產假後,

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邊是尿不溼、奶粉、營養品、早教的咔咔人形碎鈔機;一邊是賺錢如便秘的丈夫。這哪是生個孩子,簡直就是生了一個累贅,帶走了自己的風花雪月,帶走了曾經的夫妻情感,生娃這場無準備的戰,就這樣悄無聲息讓原本和諧的家庭鬧得雞犬不寧。

生育口號一直在喊,但生育自由卻始終在我們手中,養育好一個孩子,我們始終要知道,一個孩子的出生,遠不是給點吃就行,愛與責任是才是更重要的東西。

只有當你做好充足的準備,覺得已經具備了承當做父母的責任和力量,當孩子出生,你的每一步,才會走的更篤定。

二、 給孩子需要的依戀,年齡越小越重要

隨著孩子長大,不少父母總是埋怨孩子不聽話、怪孩子不親,只是父母可曾反思過在孩子早期,你是否給過孩子依戀。

父母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和控制力,不在於父母多有錢,也不在於父母學歷有多高,而僅僅在於在孩子的生命早期,你給了孩子多少他需要的心理依戀,

他焦慮的時候,你抱過他嗎?他煩躁的時候,你安撫過他嗎?他受傷的時候,你在過他身邊嗎?如果都沒有,他憑什麼跟你親?

李玫瑾教授說過: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只是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在孩子生命早期,尤其3歲之內,是孩子最被動的3年,是他最沒有主見的3年,他的馬洛斯需求全部來源於他人,他的安全感全都來源於他所看到的那張人臉和所聽到的那聲人音。

3歲之前,是孩子的情感空白區,誰佔據的時間越久,他就越依戀誰。

也許他對3歲之前沒有記憶,但之後的人生裡,那張熟悉的臉和那熟悉的聲音,能帶給他永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只要那個熟悉的人出現,他就感到輕鬆、滿足。

三、給孩子的情感一個通道

3歲之前的孩子,是最「自閉」的時期,他們喜怒哀樂只能通過不停的哭鬧尋求一個心理訴求,他們手足無措、他們脾氣暴躁。

對於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家長要做的不是阻撓孩子的發洩,而是給他一個情感的通道,理解孩子,安慰孩子,進而引導情緒發洩,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我們只需要解決掉他就好。

不逃避、不阻撓,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不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困擾,被壞情緒所控制,將來的他們才能更好的正視自己,直面解決問題。

無論有多難,依舊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親自帶孩子至少3年,你可以不24小時陪伴他,但至少在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給他想要的依戀。

工作和生活很難兩全,但如果可以,在生孩子之前,先做好最適合的安排,再備孕,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你會發現,曾經給他的3年陪伴,將會讓你在將來管教孩子時更省心省力,這也將會是你此生最划算的一件事。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相關焦點

  • 12歲孩子花光爺爺一生積蓄:該買單的是孩子的「失陪」父母
    01一名12歲的重慶男孩,以上網課為藉口偷玩遊戲,不到一個月就花光爺爺10萬積蓄。這10萬元是爺爺一輩子的積蓄。得知真相,年過半百的爺爺崩潰痛哭:「我們一分錢也沒用,是留給拿給孩子用的,結果他一下子就用光了。」原來,這10萬元是存給孩子讀書。男孩1歲時父母離婚,父母不在身邊,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
  • 千萬別叫爺爺奶奶帶孩子(父母必看!)
    一年前,羅女士和丈夫商量,把奶奶從老家接到重慶,幫他們帶剛一歲大的孩子,還不到一年的時間,羅女士就開始各種不滿了。遇到鄰居或是同事,總有吐不完的槽。「天氣那麼熱了,還給他穿那麼多衣服。」「孩子都吃不下了,還使勁地把飯往嘴裡送。」
  • 李玫瑾:男孩12歲之前,堅持4原則不放鬆,孩子未來有擔當能成才
    2、過於以孩子為中心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六個月圍著一個孩子轉,一個孩子上邊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孩子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日常隨心所欲慣了,就容易犯錯誤。李玫瑾教授在教育男孩方面很有自己的見解,她認為男孩子12歲之前,堅持四原則,孩子長大後陽光開朗、有責任有擔當,比較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 聰明的外婆都會這樣做,孩子3歲前可以帶,3隨後就要交給奶奶帶
    小夫妻們常常被房貸、車貸、奶粉、尿不溼、各種嬰兒用品等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維持家庭的基本開支,多數的年輕夫妻不得不一同外出工作,家裡的孩子,就只能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帶。在國內,老人帶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 李玫瑾:18歲前,孩子的3個生日要重點過,過好了才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8歲前這3個生日要重點過,家長疏忽不得【一】「14歲生日」——犯大錯會被量刑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14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齡節點。從法律的角度上看,此時孩子所犯的「大錯誤」,就不能夠被因為「孩子還小」而被容忍了,此後他們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
  • 「孩子老偷拿錢怎麼辦?」李玫瑾:教你三招!
    (請搬好小板凳準備圍觀) 孩子偷拿的原因:原因① :孩子年幼時父母或帶養人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有少數爺爺奶奶或者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沒有教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農村經常有一些愛貪小便宜或者不懂教育的奶奶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或串門,走的時候孩子拿了別人的玩具不肯放手,主人也不好意思要回來,奶奶也不跟孫子講道理要求歸還,就任由孫子把別人的東西帶回自己家。還有個別的奶奶帶孩子去別人家玩,順手就把人家的玩具帶走了。
  • 英語啟蒙TPR:爺爺奶奶怎樣帶孩子學英語?
    現在的父母都比較忙碌,沒有時間帶孩子,更不用說家庭英語啟蒙了。為了工作和孩子兩不誤,只好把孩子讓爺爺奶奶帶。雖然大家都知道隔代教育的弊端,但是為了謀生,也別無選擇。其實,從英語啟蒙這個角度來說,特別是TPR親子互動,爺爺奶奶們還是有不少優勢的,我們應該善於取長補短,發揮隔代教育的長處。
  • 李玫瑾:這4個能力孩子受益一生,12歲前必須學會!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抗挫力,人生的底牌李玫瑾教授說:挫折訓練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重要。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網紅教授」李玫瑾,曾在多次公開講座中表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情緒控制得好,長大後性格多比較溫和,情商也相對較高。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 鍾南山爺爺,李蘭娟奶奶又給中小學生帶了份特別的「禮物」
    鍾南山爺爺、李蘭娟奶奶又給中小學生帶了份特別的「禮物」經過這次疫情,靜靜老師相信,全國的中小學生朋友們一定記住了兩個人:一個是鍾南山爺爺,一個是李蘭娟奶奶。他們都是中科院院士,知名醫學專家。他們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
  • 養娃「頭一年」有多重要?李玫瑾:十月懷胎加十年培養都比不上
    李玫瑾:十月懷胎加十年培養都比不上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中提到:媽媽懷胎十月,都不如貼身撫養十個月。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尤為關鍵,父母要親自照料。孩子到三歲前是情感關鍵期,父母最好都親自帶。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值得一看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 14歲問題少女,偷盜、去酒吧叫男服務員,誰來為孩子的未來買單?
    李玫瑾教授說過:「所有未成年人出現的問題都是滯後反應」。14歲問題女孩羅某京,已經被大家熟知,可羅某京的問題,歸功於父母的不負責任。讓原本這個花一樣的女孩,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我們都希望她能「改邪歸正」可一切都已經回不去了。
  • 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長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
    針對這一問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也曾表示說:對於家有兒子的人來說,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要,在孩子6歲前,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 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長在孩子6歲前,需教會孩子「5項技能」 1.
  • 如何培養好孩子?李玫瑾: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不知道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這麼一瞬間覺得孩子變得好陌生?仿佛這孩子不是自己從小養育大的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了,現如今一而再,再而三的與自己吵架,甚至氣極時還會大打出手,令人心酸。
  • 趁爺爺奶奶睡午覺,3歲女童一個人出門了
    趁爺爺奶奶睡午覺,3歲女童一個人出門了 2019-07-31 0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爺爺奶奶帶娃弊端多?悅寶園:科學育兒才是對寶寶最好的成長
    爺爺奶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勤勞耐心,讓孩子的身體得到了所需的營養,同時應由奶奶的陪伴,從心理和安全感建立的角度,也給了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精神安慰,但就因為有祖輩的辛苦付出,很多父母就當甩手掌柜,把孩子的教育一併丟給老人,很多孩子最親近的不是父母,而是爺爺奶奶。不曾想現在的孩子很多外壞毛病也是隔代親帶來的:1、 老人過於溺愛。
  • 養孩子的第一年有多重要?李玫瑾:十月懷胎加二十年撫養都抵不上
    有的寶媽可能會說,不知道為何孩子就是和她不親近,反而更喜歡和爺爺奶奶待在一起,明明孩子是自己辛辛苦苦懷胎十月才生下來的,辛苦把孩子拉扯大,不想卻是這樣的結果。其實,這不是特殊情況,也不是孩子不懂得感恩,而是寶媽錯過了與孩子培養感情的最重要時機。這個最重要的時機就是養孩子的第一年,它到底有多重要呢?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哈佛大學曾對700多名2-5歲的孩子做過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時期的社交,會影響到20年後的成就。社交能力,從3歲開始培養3歲前,孩子主要和父母、照料者生活在一起,社交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3歲後,孩子開始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交往,社交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3歲前,孩子沒有真正形成「社交」概念。蒙特梭利認為,3-6歲時,孩子進入社交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