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這是如今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不少父母表示,因為各種緣故,最多的還是經濟問題,不得不面臨孩子一出生就送到老家給爺爺奶奶帶的選擇。
在《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8月底,我國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從監護情況來看,96%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的。
儘管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即便如此,在孩子3歲以前,最好還是由父母親自帶,因為這3年的時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她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懷胎十月,不如養他10個月,出生後的頭一年尤為關鍵,父母要親自撫養,三歲前是情感關鍵期,最好都自己帶。
「依戀」是一種特殊情感,陪伴是比血緣更長情的東西
在這場家庭教育講座中,李玫瑾教授舉了「末代皇帝溥儀」的案例,她說溥儀出生皇家,從小身份尊貴,這也滋長了他任性霸道的行為性格,總是惡作劇欺負僕人太監。
一次溥儀又惡作劇拿水龍頭去衝老太監,可憐的老太監卻不能逃也不能擋,只能站在那裡一動也不敢動任由溥儀欺負,最後差點被水嗆死。
每次溥儀欺負人時,其他人都會找溥儀的師傅,但不管師傅怎麼講仁義道德,溥儀根本不為所動,但只要一搬出乳母,溥儀就立馬乖乖的了。
溥儀的乳母何許人也,其實她並非身份尊貴,知識淵博,相反她只是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老婦人,跟溥儀甚至沒有血緣關係,可就是這樣一個非親非故的乳母,卻是唯一能威懾住溥儀的人,只因溥儀從小就是乳母帶大的,在心理上,溥儀高度依賴她,也因此就願意聽她的話。
其實溥儀不是唯一,孩子最好一定要自己帶也不是李玫瑾隨口說的,女明星李湘也曾在一檔節目中表示,為了讓王詩齡跟自己更親近,她不得不辭掉了陪伴自己16年之久的阿姨,不僅王詩齡,連自己都為此事而哭了一場。
為何一定要辭掉這個盡職盡責的阿姨?李湘說出自己的無奈:一次哄女兒睡覺時,王詩齡就是不睡,一直哭喊著叫阿姨,李湘無奈之下只好叫阿姨進來,讓李湘五味雜陳的是女兒聞著阿姨身上的氣味,甚至都不需要哄就安然入睡了。
儘管阿姨跟李湘一家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但為了能跟女兒重新建立親密親子關係,李湘只能狠心辭掉保姆,之後經歷過一個月的雞飛狗跳,李湘付出加倍的心血,力挽狂瀾,終於讓王詩齡接受了阿姨不在家的事實。
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就曾對二戰後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進行過長期分析,提出依戀的作用在於提供嬰兒對安全感的需要和對探索經驗的需要,他將依戀分為兩個時期:
6星期——6-8個月形成期:開始有分離焦慮的苗頭,有認生現象;6-8個月——18-24個月明確期:當母親離開時,嬰兒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和不安。總的來說,依戀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即便有血緣關係連著,但在孩子心裡,陪伴自己時間越長的人,就越值得信賴,並且只要這個人在場,甚至不用開口,都能讓人感受到安全。
3-5歲第一個叛逆期,驗收3歲前依戀成果的第一期
李玫瑾教授說:在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
孩子的意識覺醒期在「可怕的2歲」,但是比起3歲之前只能用哭聲表達痛苦,3歲之後才是孩子真正用哭聲去表達自己的意向,能夠準確說出自己的需求,並學會用哭聲控制長輩的時候。
我們不難發現,不管在商場還是公共場合,那些能對孩子說「不」且能堅持到底的,都是從小陪伴孩子,自覺無愧於孩子的家長。
而那些說「不」之後,隨著孩子一陣哭鬧就立馬心軟的,都是半路出家,覺得對不住孩子的,而這類的家長,多數就是給孩子的依戀不夠,只能尋求物質補償。
只是這樣的妥協,並不能讓孩子與父母之間更親密,只會陷入單邊索取關係,本質上這是交易,對孩子耐挫性和忍耐性毫無益處,只是給了父母虛假的自我滿足。
3歲前為什麼最好自己帶
在《2019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明確指出,留守兒童多由祖輩進行照顧,這種養育方式導致留守兒童在教育和成長過程中出現「親子分離」和「隔代教養」的特徵。
持續的調查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愉悅狀態顯著低於非留守兒童,煩亂和迷茫狀態則顯著高於非留守兒童,消極情緒夾雜著對父母的怨恨。
在2017年的白皮書調研數據中,超過1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已死」,在留守兒童家庭,親子溝通方面存在明顯障礙,在與父母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上,缺失也非常明顯。
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市12歲六年級學生吳某康將母親殺害的事件當時就轟動一時,正當所有人都在指責孩子無情的時候,卻沒人留意他面對指控時的那句話「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至始至終,他眼裡的媽媽連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別人都不如,在他的自述裡,吳某康只有2歲時,母親就外出打工了,從小他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因為缺乏正確的管教理念,爺爺奶奶對他有求必應,甚是溺愛。
但是在事發時,母親卻從外地回來了,並全權接管孩子的生活,因為長時間的溝通隔閡和不正當的溝通方式,在事發當晚母親發現吳某康偷抽了4包煙,一氣之下打了孩子。
至此吳某康的生活因母親回來之後發生巨大反差,對母親心生怨恨,不滿母親管教太嚴,終持刀造成悲劇。
社會心理學家馬洛斯曾提出,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除了最基礎的生理需求,滿足吃喝外,全球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曾在一項研究中表示,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大腦會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不斷尋找安全感上,從而更容易忽略其他能力的發展。
因為缺乏安全感,孩子會膽怯與他人打交道,對人際關係產生逃避,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出現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隨著孩子長大,將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格發展,對於所有不利己的事件都理所當然認為是針對自己的,最終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
教養好一個孩子,我們需要做好準備
一、不輕易生孩子,是我們能負的最大責任
如果你還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準備,如果你還沒能確定在孩子出生後能否給與陪伴,那麼不要為了社會的期待、為了家人的期待,去被動接受一個新生命。
因為這樣前提下出生的孩子,你是無法全身心去愛他的,這個新生命本不是你的期待。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對生娃前原本風花雪月的夫妻,在長輩「生個孩子就添雙筷子,晚生不如早生,遲早得生」的期盼下,就這樣生了個孩子,可是休完產假後,
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邊是尿不溼、奶粉、營養品、早教的咔咔人形碎鈔機;一邊是賺錢如便秘的丈夫。這哪是生個孩子,簡直就是生了一個累贅,帶走了自己的風花雪月,帶走了曾經的夫妻情感,生娃這場無準備的戰,就這樣悄無聲息讓原本和諧的家庭鬧得雞犬不寧。
生育口號一直在喊,但生育自由卻始終在我們手中,養育好一個孩子,我們始終要知道,一個孩子的出生,遠不是給點吃就行,愛與責任是才是更重要的東西。
只有當你做好充足的準備,覺得已經具備了承當做父母的責任和力量,當孩子出生,你的每一步,才會走的更篤定。
二、 給孩子需要的依戀,年齡越小越重要
隨著孩子長大,不少父母總是埋怨孩子不聽話、怪孩子不親,只是父母可曾反思過在孩子早期,你是否給過孩子依戀。
父母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和控制力,不在於父母多有錢,也不在於父母學歷有多高,而僅僅在於在孩子的生命早期,你給了孩子多少他需要的心理依戀,
他焦慮的時候,你抱過他嗎?他煩躁的時候,你安撫過他嗎?他受傷的時候,你在過他身邊嗎?如果都沒有,他憑什麼跟你親?
李玫瑾教授說過: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只是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在孩子生命早期,尤其3歲之內,是孩子最被動的3年,是他最沒有主見的3年,他的馬洛斯需求全部來源於他人,他的安全感全都來源於他所看到的那張人臉和所聽到的那聲人音。
3歲之前,是孩子的情感空白區,誰佔據的時間越久,他就越依戀誰。
也許他對3歲之前沒有記憶,但之後的人生裡,那張熟悉的臉和那熟悉的聲音,能帶給他永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只要那個熟悉的人出現,他就感到輕鬆、滿足。
三、給孩子的情感一個通道
3歲之前的孩子,是最「自閉」的時期,他們喜怒哀樂只能通過不停的哭鬧尋求一個心理訴求,他們手足無措、他們脾氣暴躁。
對於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家長要做的不是阻撓孩子的發洩,而是給他一個情感的通道,理解孩子,安慰孩子,進而引導情緒發洩,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我們只需要解決掉他就好。
不逃避、不阻撓,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不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困擾,被壞情緒所控制,將來的他們才能更好的正視自己,直面解決問題。
無論有多難,依舊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親自帶孩子至少3年,你可以不24小時陪伴他,但至少在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給他想要的依戀。
工作和生活很難兩全,但如果可以,在生孩子之前,先做好最適合的安排,再備孕,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你會發現,曾經給他的3年陪伴,將會讓你在將來管教孩子時更省心省力,這也將會是你此生最划算的一件事。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