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媽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你家孩子有偷拿過錢或偷拿別人的東西的行為麼?
你是否也很苦惱?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如何預防和制止呢?
關於孩子偷拿,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你弄懂孩子偷拿行為背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請搬好小板凳準備圍觀)
孩子偷拿的原因:
原因① :孩子年幼時父母或帶養人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
有少數爺爺奶奶或者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沒有教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農村經常有一些愛貪小便宜或者不懂教育的奶奶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或串門,走的時候孩子拿了別人的玩具不肯放手,主人也不好意思要回來,奶奶也不跟孫子講道理要求歸還,就任由孫子把別人的東西帶回自己家。還有個別的奶奶帶孩子去別人家玩,順手就把人家的玩具帶走了。
這種做法容易讓孩子認為別人的東西可以隨便拿,沒有「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概念,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偷拿別人東西的習慣。
預防和解決方法:
√預防:在孩子年幼時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李玫瑾教授說,「觀念樹立得越早,孩子的印象越深。好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定是嘮叨的。」這裡的「嘮叨」指的就是對孩子為人處世正確觀念的灌輸。
預防孩子偷拿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同時告訴孩子一句簡單好記的道理時常提醒,讓孩子銘記於心,比如「別人的東西我不要,自己的東西保管好。」
解決:從現在開始,父母和帶養人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當孩子偷拿時及時制止,並和孩子一起把偷拿的東西還回去。還回去以後跟孩子說「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老是偷拿東西,以後是要被警察當成小偷抓走的。」3歲以前的孩子不建議使用暴力,儘量用言語和行動去糾正孩子。
原因② :孩子第一次偷拿時父母沒有及時教育和制止導致孩子養成習慣
父母在孩子第一次偷拿時的反應和做法很重要。
有很多爸爸媽媽在第一次發現孩子偷拿後沒有當回事,想著反正就拿了幾塊錢,沒什麼大不了。就是因為第一次父母的「不重視」,讓孩子有了放心大膽偷拿的勇氣。一旦養成習慣,孩子就覺得「偷拿」也是理所當然。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事不過三,一旦超過三次,就會養成習慣。
解決方法:10歲以前發現孩子偷拿一定要及時糾正。如果屢教不聽,建議該打就打,打一次狠的長記性(也不要太過了,孩子感覺疼了眼淚包在眼眶裡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打完之後抱抱他,告訴他「媽媽是愛你的,不想你以後成為小偷被抓走,我相信你以後一定不會再偷拿了。」
注意教訓孩子的時候要在只有你和孩子兩個人的封閉空間(如臥室)裡,保護孩子的自尊很重要。
(此方法6歲孩子寶媽親測有效)
原因③:青少年時期孩子沒有零花錢
在孩子11-18歲的青少年時期,由於社交圈擴大,交的同學和朋友也越來越多,孩子們之間會有一些課外的社交活動。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尊心和保護隱私的概念增強,不願意跟家長透露錢用在哪裡。所以如果這時孩子沒有零用錢,就很可能會出現偷拿錢的情況。
解決方法:每周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不要太多,根據孩子年齡和實際情況來定。上學的時候不能在身上帶很多錢,容易被一些不良同學打劫。
給孩子零花錢以後告訴孩子:「這個零花錢是這周的,如果你花完了,這周我不會再給你,如果你存起來,那它就歸你支配了,你可以把它攢起來買件貴的東西,也可以留著以備不時之需。」
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並適當引導孩子有理財規劃的概念。給孩子準備一個存錢罐或者小保險箱都是不錯的選擇。
12歲以前孩子的偷拿行為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留孩子的尊嚴,人前不教子,不宣揚孩子的缺點和不好的行為。
只要父母既有心又有行動,相信我們的孩子都能成功回到正軌!
我是晴媽,家有倆娃的老師、寶媽,倡導親自撫養與情感撫養理念。旨在與學習型父母一起攜手成長,關注我解鎖更多育兒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