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夏天的飯桌上,少不了幾道涼菜。在胡同深處的大雜院裡,各家從廚房裡端出幾樣小菜:拍黃瓜,拌涼粉,煮毛豆,炸花生米,肉皮凍。在徐徐的夏風裡,近處的蟬鳴,遠處的蛙聲若有若無,大人們圍坐在院子的樹蔭兒下面,一邊拉著家常,一邊喝著啤酒;半大的孩子們湊在一起看著剛買的小人書。這樣的畫面,是很多北京人嚮往的生活。
在北京的傳統小菜中,還有一道叫作芥末墩兒。這道菜以北京人的當家菜大白菜以主要原料,在擺盤的時候,被芥末染成黃色的白菜必須是像幾個小樹墩一樣站立在盤裡。吃的時候,從外圈吃起,一層層把白菜葉子包下來送到嘴裡。芥末墩兒的芥末辛辣味道非常衝,一般我吃之前都要做好心理準備,但是把白菜放到嘴裡之後,還是會有一股芥末的嗆味從嘴裡迅速蔓延到鼻腔,好像把呼吸道的通路都打開了。雖然吃起來辣味躥鼻,但是嘴裡的白菜卻很是脆爽,回味還有甘甜。這種特殊的美食體驗,你一定要親測一下,才知道什麼叫欲罷不能。
第一次吃芥末墩兒的人,可能心裡都會充滿了問號。好好的白菜,為什麼要做成這種口味?老北京們會告訴你,我們就喜歡吃這股子「衝味兒」,同樣用芥末當調味料的美食還有一道芥末鴨掌,吃到嘴裡也是衝味十足,能讓人嗆出眼淚來,但是就是有人喜歡。
雖然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芥末墩兒,但是老北京吃芥末墩的時令是在入冬,大白菜大量上市的時候。把大白菜的老菜幫掰掉,留下中間嫩嫩的菜心,用刀橫著切成幾個約一寸長的段兒,北方的大白菜心一般裹得都比較緊實,所以白菜墩切好後不太容易散架。用非常輕柔的動作把白菜墩立在大漏勺中,保持好完美的造型,然後用開水從上往下把白菜澆上三次來斷生。開水千萬不要多澆,因為如果白菜完全燙熟都沒有脆爽的口感了;當然少澆也不行,因為生白菜有一種澀味,也會影響芥末墩的味道。
接下來把芥末粉用水化成汁,往裡面調一些糖鹽,攪拌均勻成濃稠的汁兒,澆在白菜墩上,密封放在冰箱裡。等到第二天,用筷子把芥末墩小心夾出來,然後淋上醃出來的芥末汁,就可以上桌了。
早年間北京人過年的時候,年夜飯講究由四道涼菜,四道炒菜,四道肉菜和四道湯菜組成,寓意來年「四平八穩,平平安安」。這四道涼菜中就有芥末墩。在年夜飯中,芥末墩更顯示出它與眾不同的小清新。吃了滿嘴的大魚大肉,換個口味夾一筷子芥末墩,絕對能起到很好的解膩作用。
這小小的芥末墩,也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青睞。據說老舍先生當初結婚時,對妻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會做芥末墩。老舍的兒子舒乙先生多次在回憶文章中,提到媽媽做年夜飯時忙著做芥末墩的樣子。作家梁實秋先生在記錄老北京過年的文章中也特別提到了芥末墩的美味,字裡行間都是真愛。如果有機會,你一定要嘗一嘗這道老北京的小菜芥末墩,等待你的絕對是一場味覺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