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12月8日報導稱,當地時間12月8日下午,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一架F/A -18F「超級大黃蜂」雙座戰鬥機訓練時出現墜機事故。事故造成飛機成功硬著陸,2名飛行員逃生。
這是近幾年澳軍損失的第2架F/A -18飛機。在2018年,澳軍1架E/A -18G在美參加紅旗軍演期間燒毀。澳大利亞是美國海軍之外第二個使用E/A -18G的國家,每架飛機價值1.5億美元。目前,這兩型飛機是澳空軍的絕對主力。
一、澳大利亞的主力戰機
作為大英國協國家,澳大利亞空軍前冠以「Royal」,裝備一度以英國飛機為主。當前,空軍主要作戰機型來自美軍,鷹式教練機等輔助機來自英國。
目前,澳空中作戰任務主要由F/A-18多用途戰鬥/攻擊機家族承擔,總數量是104架,其中早期型69架,F/A -18F型24架,E/A -18G型11架(原為12架,損失1架)。之前,澳軍還裝備了F-111系列戰機,這種飛機美國只出口了澳大利亞。
由於有限機體的限制,建造於上世紀80年代的F//A-18升級進展緩慢。在這種背景下,澳空軍在2010年之後,陸續獲得了一個中隊24架的F/A-18F「超級大黃蜂」戰機級,以及12架EA-18G,以解燃眉之急。
F/A -18F是F/A -18家族的終極改型,外形尺寸大為放大,由中型機變成了重型機。F/A -18E/F與E/A -18G「咆哮者」電子戰機一道,構成了美航母制空、對陸打擊的體系。顯然,這樣的快捷方案,對於中小國家來說也相當有吸引力。
「超級大黃蜂」可以使用JASSM等防區外打擊武器,在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的支援下,具備遠程打擊能力,使澳空軍短時間內獲得了穩定作戰能力。
二、迅速升級的支援飛機隊伍
衡量一支空中力量的戰鬥力水平,既要看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數量,還要看預警、加油、運輸、偵察等支援飛機的規模。
以世界最強大的美國空軍為例,其作戰飛機與支援飛機的比例約是1:2。對於一般國家來說,能夠達到1:1就已是很好的水平。對很多國家來說,擠出來的錢只夠買些戰鬥機充門面,對預警機、加油機等高端裝備始終是望而卻步。
一度,澳軍的支援機隊伍非常有限:僅有4架波音-707加油機,缺乏加油機與預警機。這兩種裝備,被認為是戰鬥力的倍增器,可顯著提升作戰飛機打擊距離與制信息能力。所以,澳大利亞推出一個升級計劃,最終數量包括6架E-737「楔尾」預警機、7架KC-30空中加油機、5架C-17運輸機、8架P-8 A反潛巡邏機。
2009年,美國澳大利亞交付了第一架E-737預警機。2015年5月,澳大利亞國防部宣布,楔尾預警機已形成最終作戰能力。根據公開數據,「楔尾」可跟蹤300個目標,對戰鬥機目標下視探測距離為370公裡,同時指揮24架飛機作戰。
2011年,由空客A330客機改進而來的KC-30加油機服役。這種加油機同時裝備了硬管與軟管加油系統。硬式加油杆長達17米,每分鐘能加注4500升燃油,可為E-737預警機加油,進一步提升預警機使用效能。
在去年,澳大利亞還購買了8架海洋監視版「全球鷹」——MQ-4C「人魚海神」無人機。這種廣域監視飛機續航時間為30小時,最大航程可達15000千米,可顯著強化澳軍海洋監視能力。
三、蠢蠢欲動的澳大利亞空軍
如果沒有文化制約的話,人的欲望隨著能力遞增。
經過升級的澳大利亞空軍,在2015年時候形成了新的體系作戰能力,預警探測、遠程打擊、制空能力有了顯著提升。顯然,買了新車新飛機之後,澳大利亞不僅滿足於拍照展示,開始頻繁進行力量運用,服務其新的國防戰略。
英國戰略收縮後,澳大利亞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視為其安全支柱。近幾年,其積極響應美國的「印太戰略」,甘當美國的「馬前卒」,對我進行全面戰略遏制與圍堵。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抱團行動,似乎又形成了一個菱形包圍圈。
今年7月1日,澳大利亞政府發布了《2020年新版國防戰略》和《2020年軍事力量編成規劃》兩份文件,其對當前的戰略環境與形勢進行了重新判斷,大意是亞太的大國競爭導致風險,澳大利亞必須做點什麼,生拉硬套給自己加戲。
實際上,實質性的行動早就開始。2019年,澳大利亞空軍E-7預警機、KC-30加油機、P-8 A反潛巡邏機、C-17運輸機,都有在韓國烏山、日本衝繩的活動與部署記錄。2019年的公開統計數據顯示,周邊最活躍力量除了美軍之外,就是澳軍力量。
在聯合演習中,澳空軍E-7預警機進入過韓國烏山基地、KC-30加油機部署橫田空軍基地,先後出現在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KC-30加油機則為美軍多種機型進行過空中加油訓練,部隊聯合程度很高。
顯然,這種聯合能力是建立在大量聯合訓練、演習、行動基礎之上的。
四、澳空軍的職能定位
2012年以來,因為島嶼爭端、對半島的制裁監控等原因,在新八國聯軍的艦機頻繁在周邊活動,域外國家包括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澳大利亞如何能成功上位?原因是多方面。
一方面是地理因素,澳大利亞雖然是大洋洲國家,但是直面印度洋、太平洋,與南海也是僅僅隔著一道「海峽」,北部的達爾文港距離馬六甲海峽3300公裡。二是具備較好的裝備基礎,例如P-3C、P-8 A等非常適合偵察監視任務,對海外基地的依賴性低;三是澳大利亞的自身的國防戰略轉型,在頻頻走上前臺後,澳政府在今年進行了系統表述。
澳軍力量參與的活動主要包括:美國組織的對半島的制裁監控活動、美國主導的自由航行活動、參加周邊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軍演。這其中,澳空軍力量與海上力量充分配合,發揮P-8A、E-737預警探測強、覆蓋範圍達到優勢,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援,為水面艦艇進行查證識別提供了支持。
當然,這些活動雖然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為私心、夾私貨的情況非常多見。部署在衝繩嘉手納基地的澳大利亞P-8A,頻繁進入東海、黃海開展偵察行動。AP-3C反潛巡邏機常態化部署至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執行在菲律賓南部地區和南海地區的偵察監視任務。
不難看出,這些性能優越的預警機、巡邏機以及MQ-4C「人魚海神」無人機,擔負著良好的耳目作用,嚴密監視著熱點區域軍力活動情況,可為美軍軍事行動提供有效的情報信息,降低美軍行動成本、提升響應速度。
美軍對澳空軍的定位,一是和平時期的偵察監視,二是戰時的電子作戰。這兩種職能都需要先進的平臺與技術做基礎,可見,美國還是對澳大利亞非常信任。參考澳大利亞一直維持龐大的陸軍看,澳軍在某種程度上還承擔著預備隊的任務。
近期,曝光的澳軍戰爭罪行調查報告,讓其成為了「眾矢之的」,讓國人重新認識了澳洲。澳軍近幾年的兵力升級,與世界和平發展的主流並不吻合。近期,其不顧國內經濟影響,對自己釜底抽薪,實則是妄圖短期獲得效果。顯然,這只是一種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