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多巴胺在學習過程中的功能

2020-12-26 科學網

研究揭示多巴胺在學習過程中的功能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9:16

美國哈佛醫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ernardo L. Sabatini小組研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多巴胺可異步調控細胞類型特異的蛋白激酶A(PKA)。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23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刊《自然》雜誌。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小鼠學習過程中監測了其伏隔核棘突投射神經元中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的活性、多巴胺細胞外水平和PKA活性。研究發現多巴胺的正向和負向調控在整個訓練過程中不斷發展,既有必要也足以解釋棘突投射神經元中PKA活性的波動。表達1型和2型多巴胺受體的棘突投射神經元中PKA的調節是不同的,因此這些神經元分別對在不同階段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多巴胺增加和減少敏感。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棘突投射神經元中PKA依賴性途徑都受多巴胺正向或負向信號的異步調控。

據了解,強化學習模型認為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編碼與行為和行為結果有關的信息,並以釋放多巴胺的形式向紋狀體棘突神經元提供學習信號。人們認為多巴胺通過動態和差異調控棘突投射神經元中的PKA來指導學習。但是,尚不清楚在動物行為發生過程中多巴胺和PKA在棘突投射神經元之間的實時關係。

Title: Cell-type-specific asynchronous modulation of PKA by dopamine in learning

Author: Suk Joon Lee, Bart Lodder, Yao Chen, Tommaso Patriarchi, Lin Tian, Bernardo L. Sabatini

Issue&Volume: 2020-12-23

Abstrac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models postulate that neurons that release dopamine encode information about action and action outcome, and provide a teaching signal to striatal spiny projection neurons in the form of dopamine release1. Dopamine is thought to guide learning via dynamic and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A (PKA) in each class of spiny projection neuron2. However, the real-tim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pamine and PKA in spiny projection neurons remains untested in behaving animals. Here we monitor the activity of dopamine-releasing neurons, extracellular levels of dopamine and net PKA activity in spiny projection neuron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of mice during learning. We fi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dulation of dopamine that evolves across training and is both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to explain concurrent fluctuations in the PKA activity of spiny projection neurons. Modulations of PKA in spiny projection neurons that express type-1 and type-2 dopamine receptors are dichotomous, such that these neurons are selectively sensitive to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respectively, in dopamine that occur at different phases of learning. Thus, PKA-dependent pathways in each class of spiny projection neuron are asynchronously engaged by positive or negative dopamine signals during learning. The net PKA activities in each class of spiny projection neuron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of the mouse are dichotomously modulated by asynchronous positive and negative dopamine signals during different phases of learning.

DOI: 10.1038/s41586-020-03050-5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50-5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獎勵引起紋狀體多巴胺釋放的影響
    研究揭示獎勵引起紋狀體多巴胺釋放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 20:44:04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Alan Jasanoff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進展,他們揭示了獎勵引起紋狀體多巴胺釋放的局部和整體影響
  • 研究揭示前額小白蛋白在規則轉移學習過程中的功能
    研究揭示前額小白蛋白在規則轉移學習過程中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7 14:19:46 美國加州大學Vikaas S.
  • 專家點評Cell|虛擬實境範式揭示多巴胺信號的生理意義
    因此,了解多巴胺系統介導的信號傳遞對於理解多巴胺調控多種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的主流觀點是,在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過程中,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在機體獲得獎賞時的時相性活動(phasic activity,也有稱瞬時性放電)代表著獎賞預測誤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s, RPEs)【1】。
  • 研究揭示內皮細胞溶酶體在機體產熱中的功能
    研究揭示內皮細胞溶酶體在機體產熱中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40:01 德國漢堡大學埃彭多夫醫學中心Joerg Heeren研究組宣布他們發現內皮細胞溶酶體脂蛋白加工途徑介導了脂肪組織的熱適應性
  • 研究進展 | 水生所首次揭示藍細菌中去醯基化酶CddA的結構與功能
    然而,藍細菌中是否存在相應的去醯基化酶,這些酶催化的靶標蛋白又有哪些?以及調控底物蛋白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目前還知之甚少。由於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系統參與了藍細菌的脅迫響應、能量代謝以及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的進程,是藍細菌信號轉導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發揮著關鍵的調控作用,發現藍細菌中去醯基化酶並了解其功能,將有助於我們全面理解藍細菌的光合作用等重要的生物學過程。
  • 不想健身賴多巴胺?多巴胺:簡直是厚顏無恥!| 運動生理
    實驗結果發現:這兩組白鼠在多巴胺活性上存在差異。 隨後,他們把實驗對象換成人類。實驗人員選取了大約3000名成年人,研究結果表明,大約25%的人擁有幹擾多巴胺釋放的基因。 不過,不少研究人員卻將多巴胺定位為一種傳遞「興奮及開心」信息的神經遞質,這是不完全正確的。(是不是與我們平時所了解到的「多巴胺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有一定的出入?其實多巴胺對興奮及開心的影響較小)
  • Nature|殷傑等揭示多巴胺受體D2介導的信號傳遞分子機制
    這些結構不僅展現了抑制狀態下的多巴胺受體的分子細節,而且揭示了多巴胺受體與小分子配體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尚未有多巴胺受體結合下遊G蛋白的活性結構被解析。相比之下,最近多個GPCR-G蛋白複合物的電鏡結構已被報導,比如μ-opioid 和CB1 cannabinoid受體【5,6】。
  • 討論:如何利用多巴胺的功能來刺激學生求知慾?
    首先聲明,我不是一個醫生,對多巴胺沒有什麼深入的研究,只是最近在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出現一種憤悱狀態,對學習如饑似渴,就像今天的衡水中學一樣,是什麼在驅動衡水中學的學生如此勤奮呢?管理方式一方面,思想教育一方面,那觸動行為的內因又是什麼呢?
  • Neuron重磅:首次揭示成年新生神經元在動物睡眠中的活動和功能
    近期研究者發現,在小鼠睡眠期間的記憶鞏固過程中,這些成年期產生的神經元發揮著此前未知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6月4日發表於Neuron期刊。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類成年新生神經元(ABNs)的存在與記憶過程和神經突觸可塑性有關,因此從理論上來講,成年新生神經元很可能也參與到睡眠期間記憶鞏固的過程中。
  • 當你做出決定時,多巴胺發生了什麼?
    當你做出決定時,多巴胺發生了什麼?其中,帕金森病的特點就是大腦中多巴胺的產生耗盡,從而導致對身體運動失去控制。因此,對這些大腦化學物質在人體中的實際作用更清楚的了解,將有利於改善治療帕金森氏症、藥物使用障礙或抑鬱症等疾病的藥物或治療方法。
  • 新研究揭示嗜酒成癮之謎
    迄今為止,研究者們已經揭示了酒精對人體的諸多危害,如傷胃、傷心、傷肝、傷後代……然而,對於嗜酒成癮者來說,不是不想戒酒,而是戒酒實在太難。最近,《Science Advances》發布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嗜酒成癮的關鍵機制,為幫助人們戒酒帶來了希望。
  • 多巴胺:大腦中的「戀愛化學元素」
    從吸引到依戀的過程不僅與身體有關,也與情感有關。(依戀感產生在被吸引之後,大腦中有化學物質專管此感,我將在下章詳述。)多巴胺是產生吸引的關鍵化學元素,讓人興奮、感到愉悅或尋求獎勵。多巴胺這樣指示我們:「注意這個關鍵點」(稱為顯著性[salience])或「感覺不錯,再來一次」。當你墜入情網時,多巴胺會讓你渴望並依賴這萌發的愛慕之情。
  • Sci Rep:揭示腸道菌群在機體正常睡眠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2020年12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秋冬假日的到來,很多人會開始思考食物與睡眠之間的關係,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筑波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許對於機體正常睡眠非常關鍵,他們對小鼠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來闡明細菌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變腸道的環境和內容物,
  • 揭秘多巴胺和血清素在調節人類感知和決策制定能力方面...
    2020年10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題為「Sub-second Dopamine and Serotonin Signaling in Human Striatum during Perceptual Decision-Mak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記錄了人類大腦中參與感知和決策制定的多巴胺好血清素水平的實時變化情況
  • 學習過程中眶額集合中不斷發展的模式表示
    學習過程中眶額集合中不斷發展的模式表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4:52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Geoffrey Schoenbaum和Jingfeng Zhou
  • 中芬合作研究揭示燕麥及黑麥麩對健康有益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一項中國和芬蘭合作的研究項目揭示了燕麥和黑麥麩纖維促進腸道中有益微生物生長的機制。此前人們已知膳食纖維會引起腸道菌群功能的改變,從而調節腸道環境,但具體調節與代謝路徑和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清楚。據介紹,這項由東芬蘭大學、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聯合進行的研究,確定了補充燕麥和黑麥麩纖維後腸道菌群產生的代謝產物的差異,以及如何與宿主在代謝中產生不同的相互作用。
  • 沉迷「短期快樂」使孩子越來越厭惡學習!促進前額葉皮層的多巴胺反應,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更有勁!
    正常來說,我們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是保持在一個合理範圍內,但是沉迷「短期快樂」,會讓多巴胺大量釋放,大腦初期將大量的多巴胺轉化為愉悅感,但是隨後大腦會調高多巴胺吸收的闕值。因此離開這高度刺激的環境,大腦正常情況下產生的多巴胺會越來越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越來越難感受到快樂。
  •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6:20:07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harles Swanton研究小組,揭示了腫瘤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 中芬合作研究揭示燕麥及黑麥麩有益健康
    新華社赫爾辛基電(記者朱昊晨)一項中國和芬蘭合作的研究項目揭示了燕麥和黑麥麩纖維促進腸道中有益微生物生長的機制。 芬蘭研究人員說,在由東芬蘭大學、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聯合進行的這一項目中,小鼠被分別餵食富含燕麥或黑麥麩的高脂飲食,最終結果表明燕麥能夠增強小鼠腸道中的乳酸桿菌屬,黑麥麩則提高了腸道中的雙歧桿菌屬水平。 動物腸道中數量龐大的微生物被稱為腸道菌群。
  • DeepMind研究表明,大腦使用與AI類似的分布獎勵機制
    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受到強化學習算法啟發的研究就已經證明,動物大腦中獎勵系統的運作方式幾乎與這套機制相同。當人或動物將要執行某項行動時,大腦中掌管獎勵機制的多巴胺神經元就會計算預期回報。一旦收到了實際獎勵,它們便會釋放出與預測誤差成正比的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