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板跑鞋是這幾年最為火熱的新型跑鞋,幾乎每個品牌都出了至少一款碳板跑鞋。似乎沒有碳板跑鞋的話,就會被這個市場給拋棄,失去證明自己實力的資格。
碳板跑鞋的火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們幫助了許多人打破了自己的個人最佳成績,尤其是基普喬格打破了人類馬拉松記錄,把記錄直接拉到了2個小時以內。
但是動不動就要一兩千的碳板跑鞋,真的有必要去買嗎?碳板跑鞋,真的是物有所值嗎?
先給出一個評價,綜合這幾年的數據,碳板跑鞋確實是可以幫助跑者刷新自己的成績,這一點毋庸置疑。
通過對原料(碳纖維PAN,聚丙烯腈)拉絲,然後在100-300℃的溫度下進行牽引拉伸和預軟化處理,最後再對大分子鏈高溫轉化成非塑性耐熱梯形結構,再去除材料中的非碳元素、提純——最後得到的東西,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碳板了。
但是單純地購買碳板,實際上市售價也不貴。便宜的也就幾十塊,貴的不過一兩百。但為什麼這玩意兒到了跑鞋上,一雙碳板跑鞋能賣那麼貴?裡面是不是有很多智商稅?
成本重點不在碳板,在於中底材料
其實碳板跑鞋貴的原因,不在碳板身上(我不否認有很多產品借著碳板的風頭抬高價格)而是在搭配它的中底材料上。
眾所周知,競速鞋是很小眾的產品,它們的設計理念本身就是針對大部分精英跑者出發的。市面上出售的其他類型跑鞋,哪怕是同款中底,但是密度上的調教是存在區別的——換句話說,為了得到適配的中底密度,廠家會需要單獨再開一條流水線進行反覆測驗,從而測試出最合適的中底材料。這其中的過程可能不止對單一一種材料的測試,可能是好幾種不同的。
就好比Asics亞瑟士的Flytefoam,這是一個用了很久的中底材料了,但是Nimbus和Kayano這兩個系列的慢跑鞋上,Flytefoam其實是有區別的。而Nimbus 22又和其他Nimbus跑鞋的Flytefoam不一樣,即便大家用的是「同款」中底。
鞋身的研發費用也不低
競速鞋的鞋面和訓練鞋都存在不小的差異,更別說適應廣大普通跑者的慢跑鞋了。首先鞋面的編織方式,就需要用上特殊的技術——好的,工廠又需要單開流水線了。而且可能這個過程裡,需要配置上很多平時都用不到的機器,或者租或者買。
然後鞋子做出來了,還得進行實戰測試。而測試的對象肯定不是隨便找幾個人就行的,起碼也是民間大神或者是體校精英。像耐克阿迪這種的,都是找職業運動員中的高手來測試的,其中不乏明星選手。
請他們這些人,不是給雙鞋就能讓人跑的,這齣場費肯定不低。所以碳板跑鞋之所以會那麼貴,很大一部分也是把這些預算加到了產品價格上,這就好比一些明星代言的同款,代言費也會算在價格裡。
簡單來說,碳板材料本身就不貴,但是單開流水線外加測試費用,這前前後後的成本可就多起來了。所以綜合起來,這些都加到了成品的售價上。單說材料成本其實就那樣,可技術成本卻不低。
回到本文標題上,碳板跑鞋真的有必要買嗎?老魏的回答是:有,但也沒有,主要看你自身的情況。
如果你迫切需要打破自己的成績,那麼一雙碳板跑鞋確實可以幫助到你。但如果你只是想跟風,或者嘗鮮,那這個就沒多少必要了。
不差錢的朋友先別覺得無所謂,碳板跑鞋好比一匹赤兔馬,你沒有關羽呂布的本事,霸王硬上弓可能會被它給「踢下去」。有一雙碳板跑鞋,和能穿一雙碳板跑鞋,這是兩個概念。
還有就是,老魏一直在強調,好的裝備是的確需要的,但是真正跑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你的裝備。作為一個跑者,追求的應該是越發強大的身軀和體力,是日以繼夜的科學訓練和堅韌不拔的競技精神,而不應該把一切歸咎到一雙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