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部名為《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的動畫電影問世,一舉轉變迪士尼傳統動畫創作理念。
它是一部優秀而又典型的「高概念電影」(High Concept),有著簡明扼要的情節主軸和張力十足的視覺形象。老少鹹宜,受眾廣泛。
同時,它也是全世界首部全程採用電腦製作的動畫電影。既為分水嶺,又是裡程碑。
作為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經典老牌IP,《玩具總動員》誕生至今已有24個年頭,成了不折不扣的動畫電影界元老。
就像螢屏裡的玩具主人安迪一樣,熒幕外的小觀眾們也早已成家立業。在日復一日的奔波中淡忘了陪伴我們成長的警長胡迪,以及他的小夥伴們。
時間對孩子來說,是成長的笑淚與陣痛。而對玩具來說,則是日益老化的塑料組件與兒時玩伴的疏離。
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第三部都應是《玩具總動員》系列最為完滿的結局。它賦予了我們一個奇幻的童年,和一次與之鄭重道別的機會。
就在眾人以為這部動畫不會再有續作之時,《玩具總動員4》的消息被迪士尼官方赫然放出。
隨之而來的,則是一些老粉們此起彼伏的質疑聲——虎頭蛇尾、販賣情懷、難逃爛尾、不會去看……一切貶義的臆斷,都出現在他們歇斯底裡敲擊鍵盤的指尖下。
縱使眾口鑠金,也難以溶解這塊動畫電影界的金字招牌。6月21日,《玩具總動員4》上映後口碑超凡,國內外媒體一致好評。
既有創新,又有情懷。喬什·庫雷實力打臉憑空質疑的鍵盤俠,讓妄斷的老粉競相表示「真香」!
前有宮崎駿吉卜力神作《千與千尋》(《千與千尋》何以穩居豆瓣動畫電影榜首?看懂其中寓意,你會明白)阻截,後有漫威電影宇宙第三階段終章《蜘蛛俠:英雄遠徵》尾隨。
《玩具總動員4》似乎有些「生不逢時」,目前內地票房雖位居第二,卻與榜首《千與千尋》相差懸殊。
截至發稿,數據顯示《玩具總動員4》內地市場累計票房為9945.2萬,被2.14億的《千與千尋》甩開一大截。
在經歷過2012年《勇敢傳說》和2015年《恐龍當家》的口碑滑鐵盧後,皮克斯重啟《玩具總動員》的決定顯然是一步險棋。
24年前的建模能否在CG技術如日中天的現今驚豔如初?受眾的年齡斷層能否讓這部續作老少皆宜合家歡?
這既是皮克斯與迪士尼需要擔心的問題,也是作為消費者的觀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縱觀《玩具總動員》四部曲,更像是一個孩子向成人過渡蛻變的成長曆程——第一部初嘗友情,第二部明徹責任,第三部詮釋成長,第四部觸摸愛情。
每一個冒險故事,都有胡迪和善良勇敢的玩具們陪伴著我們。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面對成長,不離不棄。
《玩具總動員》也是動畫電影界的「公路電影」。它總能以取巧的方式來製造並化解旅程中的危機與矛盾,處處伏筆,處處羈絆。玩具們在迷失的旅途中尋找歸宿,發現自我。
第四部延續了前作精髓,以邦妮一家的房車之旅串聯起層層遞進的故事劇情。主線跌宕起伏,支線妙趣橫生,收線時完美聚攏,乾淨利落。
每一部續作,都會在前者基礎上加入新角色,進而逐步擴張「玩具宇宙」 的深度與廣度。
忠誠英勇的警長胡迪、正直憨厚的巴斯光年、古靈精怪的牛仔翠西、插科打諢的蛋頭夫婦……這些角色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玩具總動員4》在悉數保留這些經典角色的同時,又塑造了一批獨具個人風格特點的新角色。
其中有邦妮利用一次性叉子製造的「叉叉」( Forky),和充滿暴力傾向的連體毛絨玩具「兔哥達鴨」(Bunny&Ducky),以及愛擺造型耍酷的摩託騎手「機車公爵」(Duke Caboom)。
而在《玩具總動員4》中轉變最大、最令人驚喜的角色,竟是前作中反響平平的「牧羊女」(Bo Peep)。
此次她一改往日淑女形象,化身兼具謀略思維與敏捷身手的獨立女俠,得心應手遊走在人類與玩具世界。
除此之外,《玩具總動員4》還加入了第一部中造成我們「童年陰影」的驚悚元素。
溫子仁《死寂》中的經典木偶角色被復刻還原,同時還加入疑似以安娜貝爾為原型的腹黑「蓋比娃娃」(Gabby)。
在皮克斯的動畫世界中,追本溯源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主旨,《玩具總動員4》同樣一脈相承。
曾經,巴斯光年從宇宙太空戰警的美夢中醒來,翻越跌落谷底的藩籬,逐漸承擔起身為玩具的責任與使命。
第四部中,迷失自我的機車公爵也在眾人幫助下尋回本我。這是一種回歸,也是一種傳承。
每個角色的成長,都存在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當理想的美景幻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讓一片狼藉的現實成為自己止步於此的藉端。
1995年,《玩具總動員》是一間琳琅滿目的玩具商店,陳列著我們兒時夢寐以求的奢想。
2019年,《玩具總動員4》是一張承載記憶的票據,載著我們重返童年商店,為兒時夢想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