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調侃稱:婚前大姨媽兩人都煎熬,婚後大姨媽男性得解放!
大姨媽對女性來說是極為特殊的存在,它既是身體代謝的一部分,又能夠反映出子宮的健康情況。因為「月經」就是子宮的代謝產物,女生在進入青春期之後,受到激素波動的影響,子宮就會開始發育,而大姨媽則是身體發育的最大表現!
這裡要提到兩種重要激素:雌激素與孕激素,二者分泌具有周期性。隨著激素分泌量的不斷增加,子宮內膜就會開始逐漸增厚,目的就是為了給受精卵著床提供優質條件。
但是,如果沒能得到小小的受精卵,激素就會開始迅速衰退,而失去了支持的子宮內膜,則會開始脫落並造成血管破裂,血液與混合的脫落碎片,隨著宮頸、陰道排出體外,就形成了月經!
既然如此,大姨媽天數、排出量在多少,才屬於正常情況呢?
一個健康的女性月經周期為21-35天,平均在28天左右。之所以沒有固定的範圍,是因為大姨媽可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甚至情緒變化都能對激素分泌產生波動,所以偶爾一次出現的月經提前、延後都屬於正常情況,只要是月經周期一直都相對平穩,就不需要緊張!
女性每次大姨媽到來的天數,約是在3-7天左右,最初月經量可能較少,在2-3天達到高峰,隨後開始逐漸減少至消失。通常,女性在月經期排出的經血量,大約就是30~50毫升左右,如果用衛生巾來換算,每日更換也就是3~5片。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月經,才是疾病反應呢?
1、月經周期過長:如果兩次經期的間隔超過了35天,首先要警惕的就是懷孕,特別是近期有過無避孕措施的性愛,應及時進行早孕測試。在排除懷孕可能後,則要警惕多囊卵巢、子宮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等。另外,如果是處於45-55歲階段的女性,月經周期延長,還可能是絕經期發出的信號;
2、周期過短:近兩次月經周期的間隔少於21天,這種情況並不符合體內激素以及子宮內膜的代謝規律,很可能是疾病到來的信號,比如黃體功能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都可造成月經周期過短的問題出現;
3、不規則陰道出血:自己明明還沒有進入月經期,卻突然有出血的症狀表現,可能與排卵期、早孕等因素有關。
另外,還可能和婦科疾病相關,比如陰道炎、子宮肌瘤等。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癌症」!
根據臨床數據表明,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的先發症狀,都是以不規則出血為主的!
4、月經量多或少:月經量過少,周期排血量不足20ml,這種情況有多個因素,比如因營養不良造成了內分泌紊亂,又或者是出現了內分泌類疾病,包括多囊卵巢症候群、甲狀腺機能減退等。
而如果月經量過多,遠超過了50ml,且月經天數延長,這多和子宮肌瘤、功能性出血、生殖道癌症等因素有關。
由此可見,月經就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異常的經期變化,就可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女性在平時應注意經期變化,且要避免和婦科疾病相關的因素,比如過度節食減肥、不注意私處衛生等,都可能造成婦科疾病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