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人類演化史「拼圖」關鍵一塊

2020-12-21 天眼新聞

張東菊和研究團隊在挖掘現場。蘭州大學供圖

一塊人類化石,一個佛教神洞,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的異國「認親」,一項撥開16萬年前歷史之謎的考古研究,不僅使之前僅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丹尼索瓦人「現身」青藏高原並命名為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而且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在人類演化史「拼圖」中拼上了關鍵的一塊。

釐清人類演化變遷歷史,是人類的重大課題。

「你是誰?」

「我是夏河丹尼索瓦人。」

據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環境考古團隊主要成員、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張東菊介紹,有關該成果的研究從大約10年前就開始了,而針對化石本身的研究是從2016年開始的。

這是一塊長約12釐米、保存有完整的第一臼齒和第二臼齒、其他牙齒僅保留牙根部分、整體呈土黃色的古人類右側下頜骨化石,「從外表特徵上看,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這是一個年代比較久的人類化石,但到底有多久、屬於哪個人種,這些信息都需要我們科學考證」。

2016年,蘭大環境考古團隊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讓-雅克·胡布林(Jean-JacquesHublin)教授團隊合作,在過去10年在甘加盆地多次考察的基礎上,擬定了針對化石的詳盡的研究計劃。

計劃第一步就是進行體質形態分析。團隊通過CT掃描將化石形態數據電子化,不僅重建了完整的下頜骨,而且得到了化石的準確測量數據。

藉助測量數據,團隊從頜骨形態、齒弓形態、骨壁厚度、牙齒特徵等方面在點狀分布圖中與世界上已知的古人類化石進行比對,「在點狀分布圖上,各個人種都會有一個聚集區,我們看他分布在哪個聚集區,就說明他屬於或更接近於哪個人種」。但是,該化石在點狀分布圖上並沒有「認到親」,「可以確定其是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種」。

而事實上,化石的「親人」早已於2008年從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出土,於2010年被科學家們確認為新人種並命名為丹尼索瓦人。但是,由於丹尼索瓦洞出土的僅是一截人類小手指骨、體積太小,科學家從中提取到了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卻沒能建立起完整的體質形態信息,使得在點狀分布圖上未能比對成功,這也成為丹尼索瓦洞丹尼索瓦人研究中缺失且急需補充的一環。

之後,團隊對化石採樣,樣品被分作兩份,一份用於提取古DNA,另一份提取古蛋白。

作為考古學領域比較先進的科技手段,古DNA提取分析技術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到2010年左右已經非常成熟。化石樣品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團隊進行古DNA分析,但遺憾的是,可能由於年代太久,化石中的古DNA已高度降解,並未提取到,「也在預料之中,因為過去的研究中提取到古DNA的化石基本都是在10萬年以內,而我們這個化石在前期的工作中就已經判斷出比較古老」。

與此同時,由哥本哈根大學和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弗裡多·維爾克(FridoWelker)博士與蘭大在讀博士生夏歡一起開展的古蛋白提取傳來了好消息:提取到了深度降解的古蛋白。相比基因而言,由基因編譯的蛋白包含的遺傳信息較少,但比DNA更穩定、保存時間更長。

古蛋白分析結果顯示,這塊化石從遺傳學上證明與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親緣關係最近,可以確定其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團隊建議命名為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

對丹尼索瓦洞的考古研究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一直持續至今。2019年,遺傳學家用丹尼索瓦洞丹尼索瓦人的全基因組重建了丹尼索瓦人的長相,然後用夏河人下頜骨的數據信息進行比對和驗證,「因為我們這一塊化石是目前出土的體積最大的一塊丹尼索瓦人骨化石」,比對結果有很大一部分重合,進一步證明了兩者的親緣關係。

「你從哪裡來?」

「我從海拔3200米的甘肅省夏河縣白石崖溶洞來。」

上個世紀90年代,一塊「髒兮兮」的骨頭從貢唐活佛處輾轉到了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兼職教授董光榮手上,貢唐活佛期望科研人員能對這塊「有可能是化石」的骨頭進行分析研究,並告知董光榮幾條零星信息:

骨頭是80年代一名僧人作為「神物」獻給自己的,僧人是在甘肅省甘南州夏河縣甘加盆地的白石崖溶洞修行時無意間摸到這塊骨頭的,白石崖溶洞是當地的佛教神洞。

這幾條零星信息也成為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最初考證化石出土地和進行年代分析的唯一依據,而後來的研究又用充分的數據和事實印證了這些零星信息的可靠性。

董光榮和陳發虎決定對這塊化石合作開展研究,正式的研究工作於2010年啟動。

由於該化石並非考古發掘所得,出土層位的缺失使得考證化石的出土地、出土層位極其艱難,「我們的工作更多的是2010年到2016年圍繞化石出土地開展的前期考古調查,這是最難的部分,花費了大量心血」,而出土地、出土層位又是在確定化石年代、人種等時不可迴避的問題。

甘加盆地位於夏河縣北距縣城約40分鐘車程的地方,行政隸屬於夏河縣甘加鄉。六七年間,團隊在以甘加盆地為中心的方圓6000平方公裡範圍內多次開展考古調查。這一區域分布著包括白石崖溶洞在內的大大小小十幾個山洞,團隊逐一進行了考察,「白石崖溶洞我進去了就不下20次」,同時尋訪了附近大量的民眾,企圖找到更多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確定夏河人化石在白石崖溶洞的具體出土地點和層位,以及找到與化石共生的文化遺存,「文化遺存就是人類曾經在此生活過的痕跡和證據」。

考察的結果是,團隊在除白石崖溶洞之外的其他山洞中並沒有發現任何舊石器時代考古文化遺存,排除了化石從白石崖溶洞之外的其他山洞出土的可能性,進一步確證了此前獲得的化石發現地信息的可靠性。

白石崖溶洞位於甘加盆地北側的白石崖山腳處,洞前往下約20米處有小河流過,洞口高約5米、寬約8米,進洞約60米以內為相對平坦的斜坡通道,常年溫度8℃左右,恆溫恆溼,洞內越往裡越險峻,總長度不詳。作為當地的佛教神洞,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民眾前往朝拜、修行、參觀,甚至患有疑難雜症者還在洞中過夜,「他們認為可以治病」,在洞中發現化石則會被看作無上幸運。目前,白石崖溶洞由距其不遠的白石崖寺進行管理和維護。

一方面,前期大量的考古調查排除了化石出土於甘加盆地其他地方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白石崖溶洞在當地民眾中神聖的地位和其適宜人類居住的自然特徵增加了化石出土於該洞的可能性,團隊重點聚焦在了白石崖溶洞。

迎來轉機是在2016年、團隊再一次進洞考察時,張東菊無意間發現了一些鬆散堆積物,「有鬆散堆積物就說明這個地方很可能有文化遺存」。在朝拜群眾踏開的堆積物中,張東菊發現了幾塊石頭,拿到洞外光亮處仔細辨別是打制石器,「它和自然破裂的石頭明顯不一樣,而打制石器的使用是在舊石器時代」。

這成為科學證明白石崖溶洞中有史前人類生存痕跡的直接證據,也進一步印證了化石出土於白石崖溶洞。

「你多少歲了?」

「我16萬歲了。」

在考古研究中,確定一塊化石的出土地和出土地層,直接指向就是為其定年代和定人種,而年代和人種是接下來開展研究的首要和必要條件。

發現打制石器後,張東菊2017年向國家文物局遞交了發掘申請,以期通過發掘獲得該洞穴遺址的古人類活動信息,但未獲批。

2018年她再次遞交申請,得以批准。

2018年夏天,團隊前往發掘,一個多星期後,完成了清理剖面、取樣、畫圖、測量等工作,發掘到了大量的石製品和動物骨骼,「後期如果測得這些石製品和動物骨骼也形成於16萬年之前,那就進一步印證了之前夏河人化石的鈾系測年結果」。

16萬年的測年結果於2017年就「出土」了。

碳十四測年、通過確定出土地層確定形成年代的方法、以化石骨骼為材料的鈾系測年法,以及ESR測年法等均因不可操作或對化石損傷太大被一一排除,化石定年工作一度毫無進展。

這時,附著在化石表面的「髒髒的」碳酸鹽沉積物引起了團隊的注意,「碳酸鹽沉積物就和洞裡的石筍一樣,我們之前知道它是碳酸鹽沉積物,但有很多泥土摻在其中,覺得不能用,後來沒辦法了我們想要不試試吧」。

團隊將從化石表面採集的沉積物交給有著多年合作關係的臺灣大學沈川洲教授,沈川洲開展了鈾系測年,測出沉積物形成於16萬年前,「用碳酸鹽沉積物測年準確性非常高,它的形成一般和化石同期或者晚一些,所以可以說沉積物的年齡代表了化石最小的年齡」。

團隊為此測年結果異常欣喜。

但為了進一步驗證該結論、使其更具有準確性和說服力,團隊又對化石表面的沉積物增加採集了兩個樣品,兩個新樣品測定的結果依然為16萬年左右。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和世界第三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稀薄的氧氣對人類的生理和生計構成了雙重挑戰,即使對現代人而言也是最難生存的極端環境之一,對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的研究長期是科學界的熱門話題。

丹尼索瓦洞丹尼索瓦人和夏河人的交流、遷移、擴散問題,夏河人的DNA信息、遺傳特徵、體質形態特徵及文化特徵,夏河人在青藏高原上的分布範圍、與東亞其他古人類以及現代人的關係,等等,都是團隊計劃下一步開展的工作。

近日來,張東菊和10名學生組成的發掘團隊再一次在白石崖溶洞開展發掘工作,在發掘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心裡,更重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已經發現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希望在後續的研究中能逐步解決更多關於丹尼索瓦人的問題,使白石崖溶洞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的另一個中心,也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推上一個新的臺階,但這不是一代人的事」。

任妍 蔣雲鑫 錢巧英 來源 中國教育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人類起源的故事》:混血融合是人類演化史的主旋律
    隨著對古人類DNA研究的突破,人類起源和演化史正在被重寫,《人類起源的故事》正是該領域的奠基之作,它通過對古人類DNA的研究考察探索世界各地區人群的演變史,並揭示出混血融合才是人類演化的主旋律。一開始,人們希望能通過古DNA研究來證明他們這個信念,但是,古DNA研究發現,現代人都是由一波波遷徙浪潮所導致的混血融合而形成的。因此,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非裔美國人和拉丁裔美國人在歷史上並不罕見。他們不過是人類演化史上最新由遷徙導致的混血群體。人類演化史的主旋律就是混血融合。
  • 夏老師~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DNA?可以介紹一下丹尼索瓦人嗎?會...
    X 夏老師~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會對人類起源的研究有什麼影響啊
  • 埃隆·馬斯克:一塊形狀特別的拼圖
    特斯拉 CEO 馬斯克將他在人工智慧、技術、物理和工程領域學到的基本原理重新構建到不同的領域,每個領域都像是一塊碎片,拼湊在一起後形成了一張「形狀特別」的拼圖,馬斯克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美國著名商業博客 Wait But Why 的博主蒂姆·厄班(Tim Urban)曾用過一個公式來形容馬斯克的公司。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近日,科學家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發現了一塊琥珀,裡面保存著近一億千年前的鳥狀頭部,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取名眼齒鳥。琥珀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始於1.45億年前,剛好趕上了恐龍時代的班車,這樣的巧合使得大量古生物得以被發現。如果沒有松柏科植物的樹脂,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還有這麼小的恐龍。這個體型極小的恐龍的出現,或許將改寫鳥類的演化史,並且讓科學家了解到更多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
  • 拼完是一塊破碎的玻璃:透明的拼圖,你敢挑戰嗎?
    如果你喜歡拼圖,那麼,可以試圖在Yelldesign設計的透明拼圖中尋找到燒腦的樂趣。當大多數破碎的玻璃都被直接扔進垃圾桶時,Yelldesign卻從中找到了靈感,因為他們設計的玻璃板樣的拼圖,就像一塊破碎的玻璃。
  • 民進黨完成「最後一塊拼圖」?
    「最後一塊拼圖」早在去年,民進黨利用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多數席位的優勢,強行通過了所謂「反滲透法」,並且民進黨當時就揚言已經完成了「國安的最後一塊拼圖」。但是一年後的今天,民進黨的民意代表王定宇卻又推出了前文所提到的那個「境外敵對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要對「反滲透法」進行補充,以此來讓「國安防線」密不透風。
  • 中國科研團隊拼上黑洞吸積理論最後一塊拼圖
    漫畫:姜鵬而前不久,姜鵬所在團隊觀測到了氣體流入吸積盤的過程,找到了證明黑洞吸積理論的重要證據,給這一理論拼上了最後一塊拼圖。他介紹,氣體流入吸積盤之所以難以被證實,其中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黑洞離我們太遠,看不清」。他們研究的黑洞之一,距離地球約125億光年。針對這個問題,這一團隊率先提出了利用宇宙中最為豐富的氫和氦元素的光譜吸收線特徵來追蹤氣流的方法。
  • 或許,這就是最後一塊拼圖吧
    這些事情放在一塊看,如果不告訴你2020年8月19日之後的事情——那時他們剛剛輸給擁有無敵版利指導的開拓者——你應該會為詹姆斯首次西部季後賽之旅捏一把汗。這一季的季後賽,詹姆斯場均35分鐘——這輩子季後賽沒這麼輕鬆過,於是詹姆斯貢獻了頗為奇特的演出:在與掘金的G5之前,你大概已經在懷疑,詹姆斯是不是真的老了,在時間負荷不高的情況下,他到了關鍵時刻也有些力不從心,直到他這一場跳投準星回暖,你才發現人品守恆定律大概能解釋所有問題;但另一方面
  • NBA少了一塊拼圖(圖)
    作為聯盟僅有的優秀側翼防守人、為數不多的定點三分投手,以及極為稀缺的總冠軍拼圖,蝙蝠俠的離開無疑是對NBA的巨大損失。再見流言再見鐵人再見「拼圖」再見隊魂再見流言效力過3支球隊、為NBA服役13年、有著「冠軍拼圖」美譽的蝙蝠俠巴蒂爾,北京時間上周六正式承認,他將在本賽季結束後退役。「是的,那就是我的計劃。」
  • DYG奪冠論功行賞之下,四個人功不可沒:他是冠軍的最後一塊拼圖
    DYGSK教練:整個DYG奪冠的關鍵!SK教練DYG能奪冠,SK教練是一個關鍵,之前的不需要細說,單說在這場總決賽中,SK教練的bp就處處壓制著月光,再加上賽前的準備方面,還有套路等方面,都是比月光強上不少。
  • 人類皮膚和膚色的演化史 (之一)
    利用比較解剖學、生理學和基因組學可以重建人類皮膚和膚色進化的許多方面。在熱的環境下流汗是人類進化中的一項關鍵演進,這一功能允許在炎熱環境中持續的體力活動期間保持體內平衡(包括恆定的大腦溫度)。深色皮膚隨著體毛的脫落而進化成類似的狀態,是人屬的原始狀態。黑色素的著色是適應環境的結果,並通過自然選擇得以維持。由於其進化的不穩定性,膚色表型不能作為遺傳特性的唯一標記。
  • 新鮮出爐|2020深圳二模作文淺析「每個人是宏偉圖景中一塊拼圖」
    (60分)在拼圖遊戲中,完成整幅拼圖需要一個個拼圖單片的恰當拼接。而這些小小的拼圖單片,如果視自己為孤立的個體,就難以確認自己的位置與價值;只有嵌在恰當的位置上,它們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其實,每一天,每個人,都應成為某個宏大圖景中的一塊拼圖單片,既獨特又相融。
  • 陪娃玩拼圖730天,我發現了這些鼓勵孩子進階的拼圖技巧
    拼圖,如果不能理解規則,不按規則來,就真的毫無樂趣可言。因為我本人是個拼圖迷。小時候最痴迷的階段,整個暑假每天都在拼拼圖。有了娃之後,也極力安利我家娃玩拼圖。兩年多的時間,看到他從0片玩到88片。算是小小入了門。
  • 人類演化史上最關鍵的一次變革——農業革命,真的純粹是偶然嗎?
    提到美索不達米亞,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迄今為止考古學認定的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也就是蘇美爾文明。而對於人類來說最重要的農業革命也是源自這裡,就是大家熟知的新月沃地,屬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中海東岸以及古埃及的區域之內。由於這幾個區域連在一起看上去像一個月牙的形狀,所以就被稱作新月沃地。而哥貝克力石陣偏巧就位於月牙狀的最北邊。
  • 不久的將來,人類有望揭示小腦是怎麼控制人類行為和認知的!
    高解析度成像顯示人類小腦佔皮層面積的80%,表明它隨著人類行為和認知的發展而增長。 它本質上是一塊平坦的薄片,可摺疊成幾百折,使體積緊湊,約為大腦皮層體積的八分之一。由於這個原因,小腦的表面積被認為比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小得多。 但近期,通過使用超高視場掃描大腦並使用定製軟體處理所得圖像,SDSU神經影像專家發現緊密堆積的褶皺實際上包含的表面積等於大腦皮層表面積的80%。
  • 《拼圖冒險》上線Steam 手遊移植的拼圖式益智遊戲
    近日,一款手遊移植的拼圖式益智遊戲《拼圖冒險》正式上線Steam平臺,該遊戲將於8月23日發售,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考慮下。
  • 親子遊戲-拼圖的技巧
    注意拼圖的尺寸。拼圖的尺寸通常印在盒子的側面。你需要一塊足夠大的地方,可以放下完成的拼圖。有些人會把一張桌子當成專用的"拼圖桌",在完成拼圖的過程中,不拿這張桌子做任何其他事情,還有一些人則把拼圖放在一塊木板或其他平面上,以便在不拼圖的時候,可以把桌子挪作他用。
  • 巴赫形象描述奧運會延期難度:缺一塊,拼圖遊戲就毀了
    「這如同一個巨大的拼圖遊戲,每一塊拼圖都需要合適。如果你抽走了其中一塊,整個拼圖就被摧毀了,因此一切都必須整合在一起,一切都很重要!」東京奧組委25日透露,東京奧組委將在26日成立「特別計劃部」,以解決奧運會被推遲後遇到的所有問題。
  • 人生的拼圖
    傍晚與老公散步回家,見女兒趴在桌子上玩拼圖遊戲,她說這幅拼圖照圖紙已經拼好過一回,現在她要背著圖紙拼。我奇怪女兒如何會拼得這麼快,她得意地說,不難,不難,只要記住拼好的那個圖案,然後找幾塊圖案比較明顯的紙片打底,把合適的紙片放準位置很快就能拼起來,比如這幅拼圖她就是從最明顯的貓的眼睛開始的。記住心中的目標――找準一個中心和起點――尋找合適的紙片――放準紙片的位置。仔細琢磨女兒的「拼圖經」,忽覺這小小的拼圖遊戲與漫漫人生竟是那麼相通相似。
  • 補齊最後一塊「拼圖」 市州級水文機構全覆蓋
    與此同時,我省水文系統也補齊了最後一塊「拼圖」,實現市州級水文機構全覆蓋。水文系統補齊「拼圖」「四川是千河之省,水文工作歷來都是治水興蜀的重要基石。」省水文局局長劉祥海介紹,2017年以前,我省設置了9個地區水文局,主要職責是為全省防汛抗旱減災、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文技術服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