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又稱為糜,中間為「米」,即是用各種穀物糧食熬製而成。米為靈魂,水為載體,火為助力,放眼世間燈火闌珊,怎如一碗粥來得樸實瑰麗。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曰:「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粥簡單的外表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但它繁複的內心卻有著無窮的魅力,它獨特、懂得包容,給它各種食材,它就能幻化出千萬種味道。
而在中國,作為傳統食物的根基,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粥伴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在各個地區衍生出了不同的種類,而這些因地區特色而文明的粥又在背後向我們講述著一些什麼樣的故事呢?
廣東——毋米粥
廣東人喝粥的歷史延承數千年,產生了各種有特色的粥品,其中要數順德的毋米粥獨具一格,名號在粥界可謂響噹噹。之所以叫「毋米粥」,是因為它雖名如粥,卻未見米粒,外表簡單,稠滑如雪。毋米粥歷經10小時熬製,著重達到一種把粥煲透的狀態。順德人的傳統做法是用大火把大米煲3-4個小時把米完全煮開,在水米交融之後,再隔掉米渣,粥水細膩綿滑,舀一勺再倒回去,可見「膠質」。粥體有一定的黏稠度,半透明,有光澤,伴隨有米香,再以此粥底煮製生魚片及其他河鮮、肉滑,單單突出一個食材的鮮字。
艇仔粥
「艇仔」在廣東話裡是小艇的意思,「艇仔粥」是指以前廣州荔灣的水上小販撐著艇仔賣的粥,稱為「荔灣艇仔粥」。艇仔粥以新鮮的小蝦、魚片、蔥花、蛋絲、海蟄、花生仁、浮皮、油條屑為原料,煮粥的手法也依照滾粥衝燙粥料的手法,立即衝滾、稍後品嘗。其特點是粥底綿爛,粥味鮮甜,集眾多物料之長,爽脆軟滑兼備。
艇仔粥是廣東省廣州地區著名的漢族小吃。相傳有一個船上人家的女孩叫金水,心地非常善良。 一日她把父親捕到的一條鯉魚放回到江裡。過了幾年金水的父親患了重病,她非常傷心,來到江邊祈求仙人保佑。這時一位仙女從水中出來說:「我是幾年前被你救的鯉魚。你只要煮一些魚蝦粥再加些油脆之物賣給人家,便可換錢帶你爹去看大夫,10日之內即可痊癒。」金水依法照做治好的父親的病,從此這粥就被起名為「艇仔粥」。
及第粥
據說古時有位書生落難,得人施捨一碗粥,內放有各式內臟等廚房雜碎。後書生高中狀元及第,故以及第命名此粥。原料包括肉丸、豬粉腸、豬潤與豬腰。
如今,在廣州吃及第粥依然是時尚。在西關當數伍湛記的及第粥最為有名。據說,伍湛記及第粥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創始人為順德人伍湛。他在文昌南路橫街開了一家父子店。由於當時廣州四大著名酒家之一的「文園」酒家就坐落在文昌橫街,伍湛記恰恰就在街口,去「文園」酒家的食客經過伍湛記的時候,都被香氣撲鼻的及第粥所吸引,紛紛進去一品味道。伍湛記的及第粥色香味獨具,食客趨之若鶩。十分有趣的是高考前後吃及第粥的更是絡繹不絕,多為討個吉利。還有為數不少的父母買及第粥拿回家中給子女吃,充滿著無限愛心,寄託著「望子成龍」之意。
砂鍋粥
天下粥皆以糯滑黏稠為佳,唯獨潮州人所吃的粥比較特別,一來用米較多,注重米的口感,湯米分明,水米比例按要求下鍋,以砂鍋或生鍋旺火煮熟,當米煮熟開始爆開時將鍋拿起,隔十多分鐘後,煮成又黏又香的稀飯模樣。二來潮汕地區瀕臨海岸,海產豐富,自然多用海鮮入菜,粥也不例外。潮汕砂鍋粥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漢族傳統名點,鮮美異常,還有股淡淡的清香,是專用砂鍋煮出來的鹹香粥。其煲煮時間通常在20分鐘左右,分為白粥和鹹粥兩大類。
四川——孟婆粥
最玄的粥,要數四川豐都有名的孟婆粥,傳說人在通往地獄的路上喝孟婆粥才能忘卻前塵。這孟婆粥有葷素兩種,葷者是用茶汁煮粥,加瘦肉和榨菜,鮮美;而素者是用泉水煮粥,加了黃豆和花生磨成的漿,散發著清香。按當地一般規矩,男人喝葷粥,女人喝素粥,輕易不會亂來。
上海——小紹興雞粥
江蘇、上海及浙江等地的江南粥用稻米煮成濃稠的白粥,一般不加高湯、澆頭等。有時加入白糖煮製,稱為「糖粥」或「甜粥」。 相傳範仲淹早年求學時,食用冷卻後結成凍狀的厚粥,這樣比較便於等量切割及攜帶。其中在江南粥品中,最小資的要數上海聞名的小紹興雞粥,「小紹興」風雨挺立了一百年,主要賣三黃白切雞,再用雞湯煮粥。另外看看上海人傳統的泡飯,倒也能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粥品。
福建——鴨羹粥
粥在福建稱為「糜」,水量比廣東粥少,如日本粥一樣濃,甚至可以單以筷子食用。福建白粥材料只有白米和清水,注重米香和外觀,與廣東粥相反,不能把米煮爛,不能過分攪拌以免破壞米粒的形狀,由於水量少,必須長時間檢查爐火,輕輕攪拌以免燒焦,吃時佐以菜脯、炒花生、肉鬆、小魚乾、煎雞蛋或蚵仔煎等等。福建鹹粥就是加入了其他材料的粥,粥身比福建白粥稀,但還是比廣東粥較濃,材料隨個人喜好,例如香菇、魚和瘦肉等等,通常會用醬油調味,因此稱為「鹹糜」,顏色多為淡棕色,吃時加上蔥花,佐以菜脯和炸花生,鹹糜容易食用,特別受兒童和老人歡迎。
湖北——八寶粥
出自《中國益壽食譜》,主要材料是甲魚和粳米,加入其他輔料經過煮而製成。可以起到補陰益壽的保健作用。傳說朱元璋在當皇帝之前的一次戰役中,跑到一個破廟,當時飢餓難耐,一個士兵最後在老鼠洞裡找到了些糧食,做了粥給朱元璋喝。數數正好八樣。最後,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他記起當年的往事,就把那救命糧叫做八寶粥了。後來,人們覺得很好吃,就流傳下來。
其粥即八寶粥,也可叫臘八粥。名義上要湊滿八樣原料,有些地方的臘八粥,是糯米、紅糖和18種乾果、豆子摻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用蓮子、銀杏、花生、紅棗、松子加上薑桂等調料摻入大米煮成臘八粥,取其有溫暖手足、滋補身體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針、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臘八粥,這些是「細臘八」。普通人家吃的臘八粥,在米中摻入青菜、黃豆、蠶豆、豆腐、胡蘿蔔,荸薺煮成,是所謂「粗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