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真的會傳染的,而且傳染能力比新冠可強多了。
範丞丞近日在接受採訪時打哈欠
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困惑,每天下午對我們班的一些同學來說非常的睏倦,班上的哈欠總是此起彼伏,甚至會傳染到老師。
嗯……又想打一個了。
經研究發現當人們聽到其他人打哈欠的聲音,看到打哈欠的字眼,甚至當想到打哈欠的場景時,都有可能打起哈欠來。
學生黨盯著ipad上網課哈欠不斷,打工人上班偷偷地哈欠連天,甚至早晚高峰擠地鐵的我也會在一個哈欠的出現之後和地鐵裡的其他人來個哈欠「快閃」。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打哈欠呢?其實,我們還沒有足夠的了解。
人為什麼會打哈欠?
目前打哈欠的定義是人體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嘴部深吸氣, 並且緩慢吐氣的行為。
一般來說:打哈欠的行為發生皆是因由心理、生理的倦怠而發生。目前對於發生的原因也眾說紛紜。
打哈欠解剖圖
大腦缺氧假說
一些學者認為,打哈欠是因為顱腦內缺氧,當人們感到疲勞時大腦會出現含氧量下降,這時候打哈欠能使身體進行更深的呼吸循環,血含氧量增加,缺氧現象得到緩解。
不過一項有意思的研究表明,胎兒在肺部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時候已經會打哈欠了,這個假說也就需要神經生物學家們繼續研究了。
寶寶打哈欠
進化論假說
進化論學者們認為,打哈欠是祖先傳下來的,打哈欠時會顯露牙齒目的是為了向別人發出警告。
不過一些專家認為,這個說法在目前這個時代已經不適用了,那麼人類打哈欠的行為,有可能是一種已經失去意義的演化遺蹟了。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多了個身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哈欠」傳承人。
嗜睡假說
這一觀點認為打哈欠可以讓人更有困意。
有研究發現,在打過哈欠之後人的清醒程度會不同程度的降低。
但是這一假說仍然很難解釋,因為困意引發的哈欠如何能進一步增加睏倦感,因為並沒有研究表明反饋機制的存在可以調節睡眠和清醒之間的平衡。
喚醒假說
與上一個假說相反,支持這一觀點的研究者認為哈欠可能在維持大腦正常的清醒和警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在疲憊時最容易打哈欠,而且每個人對困意的主觀感受也會增加打哈欠的頻率。
那麼人在睡眠前或者剛睡醒的時候大腦清醒度下降,所以容易打哈欠,如果根據這個觀點哈欠的分布就能夠精確地反映人的作息規律。
在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綻放」頒獎典禮上
溫度調節說
有科學家提出打哈欠是為了給大腦降溫。
在打哈欠時,空氣通過上顎和鼻腔,下頜做極限拉伸的時候,進入大腦的血液量增加,伴隨著吸入大量空氣,此時上頜竇擴張和收縮,不斷將空氣輸送到腦部血管,從而降低血液的溫度。
大鼠在打哈欠前、中、后角膜溫度變化結果圖(圖a.大鼠在打哈欠前10s的溫度狀態,b.打哈欠時角膜的溫度變化,c.打哈欠10s後的溫度結果,d.打哈欠20s後溫度又恢復到最初。)
美國的科學家們在佛羅裡達州南部的赤道季風氣候下,18天時間內,共有142名行人被招募到戶外。與溫度調節理論一致,結果表明,自我報告的傳染性打哈欠頻率在溫度梯度上可預測地變化。
視頻《我們為什麼打哈欠?》片段截圖
當然還有藥物相關的影響性,最近我國一位精神病學專家發表一篇文章,報導稱其一位患者在抗抑鬱治療過程中出現頻繁打哈欠情況,研究後發現這種情況與服用艾司西酞普蘭這種藥物存在關聯性。
國外也有相關報導稱抗抑鬱藥物有一定機率引起患者打哈欠。
打哈欠為什麼會傳染?
移情作用(transference)
科學家們發現,只有大腦皮層發達的哺乳動物,才能彼此傳染,因為他們能夠了解同伴的想法,因此會在「移情作用」的影響下其他人的打哈欠的行為會反映到自己身上,從而產生自身「連鎖反應」。
觀看哈欠視頻被傳染哈欠的圖示(黑線表示看打哈欠視頻,灰線為對照視頻。)
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實驗,美國的科研團隊對兒童觀看打哈欠的視頻進行實驗,此項研究結果顯示正常孩子在看完視頻後更易打哈欠,而自閉症的兒童卻在看視頻前後幾乎無變化。
這也就解釋了患自閉的孩子無法和周圍環境足夠融洽的原因。
情緒感染 ( Emotional Contagion )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打哈欠傳染是因為情緒感染。
情緒感染和移情作用的區別在於:這是對他人情緒狀態的直覺反應,並不包含對情境和他人心理狀態的認知理解。
比如自己的男友下班回家時帶著不好的情緒,自己就能很快感受到情緒的壓抑,本來的好心情也變差了。所以這些研究者相信,打哈欠也是來自於這一原理。
你打哈欠,狗狗也會被傳染
從眾心理(conformity)
一些學者認為,打哈欠傳染是從眾心理的一種表現。
從眾心理在之前的文章有過解釋,指的是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等方面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就像網絡暴力中扮演旁觀者的人可能對受害者沒有認知,但也加入到了施暴者的隊伍中。所以似乎也是可以解釋打哈欠的行為模式。
大腦無意識的模仿與神經科學
有科學家提出,打哈欠這一過程會的觸動大腦皮質運動區的原始反射,導致無意識地自動模仿,形成傳染。
他們認為被哈欠傳染屬於一種「模仿現象」,這種模仿特性在原始世界成為了原始人融入集體的一種方式,通過模仿同樣的動作來表達共同屬性,以避免樹敵。
不過一個有意思的實驗似乎推翻了這一觀點。
西蒙和他的團隊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他們讓10名被試者觀看三段不同的視頻,分別是一個人在說話(對照)、大笑和打哈欠的畫面。
觀看打哈欠與觀看大笑視頻的腦激活差異
結果表明,與笑聲的傳染不同,哈欠的傳染效應具有獨特的神經基礎。
更重要的是,從腦功能區的激活來看,打哈欠會傳染可能與共情有關而非鏡像神經元,從雙側後扣帶回和楔小葉的激活來看,打哈欠會傳染可能與共情有關而非鏡像神經元(模仿神經),因為這些腦區參與了自我參考信息的識別,而鏡像神經元系統位於IFG(額下回)和IPL(頂下小葉)並未參與打哈欠的過程。
隨著多學科研究的展開,我們要找到了一些打哈欠會傳染的證據,小編傾向於認為哈欠的傳染是源於共情體驗,而非簡單的模仿行為。
但更值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共情?
在閱讀本文過程中被我們的圖文傳染打過哈欠的你,勇敢的留言回個1怎麼樣?
參考文獻:
1.劉逸佳.人和動物打哈欠原因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01):149-150.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67
2.劉春梅.打哈欠真的會「傳染」嗎[J].方圓,2018,(20):56-57.
3.孫振曉,孫波.艾司西酞普蘭致頻繁打哈欠1例報告[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42(04):300-301.
4.打哈欠也會傳染 [J]. 科技傳播, 2014,(12).
5.Guggisberg Adrian G,Mathis Johannes,Schnider Armin,Hess Christian W. Why do we yawn? The importance of evidence for specific yawn-induced effects.[J].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1,35(5).
6.Campbell Matthew W.,Carter J. Devyn,Proctor Darby,Eisenberg Michelle L.,de Waal Frans B. M.. Computer animations stimulate contagious yawning in chimpanzee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9,276(1676).
7.Simone G. Shamay-Tsoory. The Neural Bases for Empathy[J]. The Neuroscientist,2011,17(1).
-END-
作者:凌辰
編輯:番薯
設計:昊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