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傍晚,東明路街道金色杉林和凌兆佳苑小區內的「菜園子」都會熱熱鬧鬧,隔在小區另一頭都能聽到那裡滿是歡聲笑語。
「看,這是紫蘇」「需要澆水嗎,澆多少呀」「天氣炎熱應多澆水,澆到土壤溼潤就好」……
一年前,這兩個小區的公共綠化區域還存在植被品種分布不均、缺乏定期維護管理、缺少兒童遊樂場地等問題。在社區自治理念的引導下,東明路街道社區管理辦工作兼小區居民的董蓮婷主動請纓,聯繫東明路街道社區自治辦,牽頭兩小區成立了社區花園自治小分隊,開始了社區小花園的設計改造。
在街道的支持下,如今,曾風靡全球的秘密花園塗色繪本搬進了小區的公共綠化區域,他們搖身一變成為了「家門口的秘密花園」,源源不斷地將快樂帶給居民。難以割捨的種地情節:公共綠化成菜地
凌兆佳苑社區花園建造前,這片區域的香樟樹長得過於茂密,以至於遮擋了約60%的陽光,樹蔭下的綠植缺少光照長勢不佳。「這裡以前還堆放了很多建築垃圾和廢棄物,好好的一塊綠地真是給浪費了。」居民說。
凌兆佳苑小區內堆放的建築物垃圾
同樣位於東明路街道的金色杉林是一個世博動遷小區,臨近外環,一部分住戶難以割捨的種地情結,使小區裡的部分綠化地變成了田地、菜地,造成植被稀疏、黃土見天,嚴重影響了小區環境和周邊居民生活。
金色杉林公共綠化區域黃土見天,植被遭到破壞
居民難以割捨的種地情節,綠化區域變成了菜地
居民董蓮婷恰好住在這裡,她將這些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特別是當她了解到凌兆佳苑也存在類似問題後,改變這一現狀的心情變得更加迫切了:
能否小區裡建設一座花園,既不破壞綠植、又能滿足難以割捨的種地情節呢?」
董蓮婷在工作中了解到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倡導的社區花園理念——人人參與共建共享,家門口的都市桃源。通過前期的參觀學習,她主動請纓,牽頭兩小區成立了社區花園自治小分隊,開始了社區小花園的設計改造。
自治小分隊是2019年初成立的,兩小區加起來有60人參與。凌兆佳苑的自治小分隊由業委會、社區黨員、 志願者、物業等組成。金色杉林則由社區黨員和居民志願者組成。」
董蓮婷說,
我們希望將小區內養護不佳且使用率低的『綠色荒漠』,改造成觀賞性、趣味性、科普性於一體的親子種植園,同時也可以讓居民能夠品嘗到自己種植的蔬菜、瓜果,挖掘小區綠化最大價值。」
花園私人「訂製」 居民有話語權
為孤老提供新鮮的蔬菜>
為調和不同人群的「口味」,社區花園自治小分隊多方收集居民建議,他們到街道暑託班,聽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到居委會,組織開展多輪項目證明會、聽證會,將有價值、可行性的建議融入改造方案內,經建設改造,讓孩子們喜愛的遊樂設施、年輕人喜愛的散步小徑、老人們難以割捨的種植情節融為一體。
社區花園自治小分隊多方收集居民建議
凌兆佳苑社區花園「幸福園」
2019年底,改造完畢的凌兆佳苑小區社區花園名叫「幸福園」,裡面設置有科普種植園、多肉種植區和「一米菜園」等。每到春季,一叢叢紅色、黃色的鮮花競相綻放,吸引了不少居民來觀賞、遊玩。其中「一米菜園」最受大家喜愛,他們由木框分割成了一米的格子空間,不同的格子可以培育不同的植物。
居民播種「一米菜園」
記者採訪時,小區居民正在認真地打理她種植的扁豆和土豆。
有了社區花園後,我經常會將家裡的植物種子拿到一米菜園種植,只要在院子裡溜達,就要看看它們。」
小區居民正在認真地打理她種植的扁豆和土豆
據凌兆佳苑業委會副主任夏福昌介紹:
其實花園建造前,小區業委會就出資請專業人員對該區域過於茂密的樹木進行修剪,並組織志願者和居民把該區域原先堆積的廢棄物和垃圾進行了清理,確保綠植的光照充足。
居委還組織居民和兒童共同參與了一系列的活動:塗鴉彩繪牆、廢舊輪胎製作花器、小景。凌兆佳苑小區志願者戈靜華告訴記者:
沒事的時候,他們就會過來澆澆水、松鬆土,種植成熟的土豆、扁豆、芹菜等蔬菜小區居民也不會亂摘,果蔬成熟後他們會送給小區的孤老。
居民一起製作的塗鴉彩繪牆
凌兆新村第十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燕說:
我們充分利用黨員、志願者、樓組長,成立了一個自治的團隊,利用團隊來開展各項工作;同時,利用各種活動,積極地吸引居民參與小區的各項治理;通過社區的治理,使得居民們更加積極地支持更多的實事項目。
讓孩子們更有責任感>>
2019年10月初改造完畢的金色杉林社區花園有個好聽的名字——「心怡樂園」,它取自居民區簡稱「新一」的諧音,花園分為種植科普區、兒童遊樂區、堆肥區等,種植了迷迭香、薰衣草、向日葵、辣椒、番茄等近七八十種植物。居委和社區花園自治小分隊組織小區兒童開展垃圾分類和厚土栽培相關科普實踐活動。
美麗的「心怡樂園」
記者採訪時,平均年齡67歲的花園志願者許福明、謝繼輝、包珍蘭負責每天照料這些花朵,他們同時還兼垃圾分類、人口普查等大大小小瑣碎的社區事務,不收一分錢的工資。
正在工作的志願者
我們都是黨員,這是應該的,做這些事情讓我充實快樂、有意義。」
許福明一邊為不久前種植的紫蘇澆著水,一邊向記者說道。
董蓮婷的兒子汪子軒、汪子祺小朋友對各類植物蠻感興趣,在媽媽的帶領下他們時不時會參加小花園內組織的各種活動,翻土、澆水、堆肥、種植,還有專門的老師傅手把手教。記者在現場看到的成熟的辣椒和茄子就是兩位小朋友種植的。
孩子們參加各種社區花園活動
看到辣椒長出來了,茄子又長大了,孩子們總會蹦蹦跳跳向我匯報,從來沒見他們這麼高興過。」
董蓮婷發現,在這裡,孩子們能放下手機,學會仔細觀察各種植物,還能認識了許多新的小朋友。
居民王女士則說,和小朋友們一起照顧花花草草,還讓孩子們有了責任感和團隊意識。
新月第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忻文平告訴記者:
為了將社區花園建好,居委、物業、業委會多次召開聯席會議,動腦筋,商對策。在花園內我們也插了好多牌子,讓小朋友有一個學習科普知識的地方,所以他們有信心,在小區其他合適的地方再多打造幾個類似的花園,把愛綠護綠的這種精神發揚光大。
培育社區花園規劃師,居民自治參與花園維護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花園方案設計邀請居民共同參與,在花園建設以及後期維護的過程中也是如此。
花園建成以後,他們專門成立了志願者,每天有人管理,居民也絡繹不絕。」
金色杉林黨總支書記忻文平告訴記者。
而凌兆佳苑也有8位護綠志願者專職負責幸福園的日常維護。
我們調研發現,越是政府投資大、建設周期短、居民參與度低的補綠工程,社區感受度越不明顯。」
東明路街道社區管理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改變這種情況,從2019年開始,他們引入了社區花園這個「網紅」概念,也引導了一大批居民區的自治團隊,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能夠感受到種植的樂趣。
下一步,東明路街道將通過『綠行社區、創意生活』、打造『社區花園MINI版』等一系列綠色特色活動來進一步挖掘更多的居民規劃師,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盡最大可能做好特色綠化項目;形成各方合力,全力打造宜居東明、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