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期白內障可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晶狀體混濁加重,患者可以出現視物模糊並進行性加重,雙眼視物模糊的程度可以不一致,由於晶體混濁不均勻,有時可出現單眼復視。由於白內障早期周邊晶狀體混濁較輕,有的患者可以有暗處或夜間(瞳孔散大時)視力比在明亮處或白天(瞳孔縮小時)視力好的表現,由於渾濁的晶體密度增加,屈光力增加,凸透鏡的厚度增加,許多患者出現近視的表現。原來的老花眼度數反而越來越少,因此有人誇獎老年人耳不聾眼不花,耳不聾一定是好事,而原來出現的老花眼突然減輕或不花了未必是好現象。很可能是發生了白內障,需要到醫院就診。白內障患者隨著病情的進一步加重,可以出現嚴重的視力下降,甚至僅有眼前手動或光感,以至於生活不能自理。
如何預防白內障的發生和發展呢?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呢?目前有學者認為白內障的發生與紫外線的照射有關,因此老年人要儘量避免眼睛直接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烈日炎炎下戶外活動可以藉助遮陽帽、遮陽傘或UV指數四百的太陽鏡。以延緩白內障的發生與發展。當然均衡飲食,電子產品的控制,早期發現及治療可以引起白內障的原發病如糖尿病,積極治療可以並發白內障的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青光眼等),接觸射線特殊職業者的勞動保護,孕期婦女的風疹、麻疹等病毒感染的預防,以及孕期使用藥物的管理也很重要。
那麼,確診了白內障應當如何應對呢?白內障的治療主要有藥物和手術兩種途徑。藥物治療僅適用於少部分症狀輕微、尚未達到手術標準的患者,或是因某些原因(例如極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藥物有比諾克辛、卡林優等眼藥水,只能起到延緩晶體混濁的作用,就像人老了面部一定要有皺紋一樣,塗抹化妝滋養品只能起到微弱的保健作用。白內障發展到一定程度,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手術治療。手術的時機因人而異,一般矯正視力低於0.4,醫生會建議患者手術治療,但也要考慮到患者的職業特點、年齡等諸多因素,如從事鐘錶維修,工程師、畫家、教師、醫生等對精細視力要求高的患者可以放寬手術指徵,發生於嬰幼兒嚴重的先天性白內障,在科學評估後,為防止弱視的發生應在兩歲前儘早行手術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白內障都需要治療,對於晶狀體混濁小於三毫米且不影響中心視力的先天性白內障可以採取密切觀察的原則,另外晶狀體的點狀渾濁的先天性白內障,只要不影響視力可以不予處理,甚至不影響參軍入伍。
一直以來,在白內障的治療上總有一個傳統的誤區,認為白內障要等到成熟了才能做手術,其實不然,老年性白內障一般分為四期,分別是初發期、膨脹期或進展期、成熟期、過熟期,當下我們採取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在進展期手術效果較好,一旦發展到成熟期甚至過熟期,手術難度反而增大,角膜水腫等併發症的發生會大大增加。白內障過熟期的患者如不及時手術治療還會發生渾濁的晶狀體溶解,繼發晶體溶解性青光眼、眼內炎症,不僅增加手術難度,更重要的是會由於過高的眼壓對視神經造成壓迫,進而造成不可逆的視覺損害,失去復明的的機會。有的患者不僅失去了視力,還會因為白內障過熟導致的難治性青光眼,進而反覆接受多次手術,甚至失去眼球。舉個例子,就像蘋果熟了就要摘下來一樣,否則就會腐爛脫落。所以,有的朋友認為雙眼都患了白內障,只要做一隻眼的手術,另外一隻眼不手術任其發展,這種選擇在短期內或許可行,但長期看來是不可取的。
在白內障診治中還有一個誤區,由於白內障幾乎家喻戶曉,一旦老年人發生了視力模糊就認為自己患了白內障,不做任何處理,靜等「白內障」發展到一定程度做手術,但其實他們不知道,人的眼睛還會患許多導致視力下降的疾病,如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甚至還有顱內腫瘤壓迫視神經導致視力下降進而危及生命,這些與白內障同時或先後發生,隱藏在白內障之後的致盲性眼病如不及時處理,後果極其嚴重,因此,老年朋友一旦發生視力下降,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有經驗的醫生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檢查手段給予正確的診斷及評估,分清主次,為您找出危害您視力的真正元兇。
總之,白內障發生率高,是致盲性眼病,但是白內障是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只要正確的處理,沉著應對不僅不會影響我們的視覺質量,反而可以通過目前的屈光白內障手術植入不同度數的人工晶狀體,將我們之前存在的近視、遠視、散光一網打盡,將我們之前的近視鏡、遠視鏡、老花鏡統統摘掉,還您一個清晰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