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幾乎每個人身體內都隱藏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患過水痘或遭受此種病毒隱性感染後,病毒便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且沿著脊髓後根或三叉神經節的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與脊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
身體免疫力低下時,病毒被激活發病,病毒沿著周圍神經纖維移到皮膚,在皮膚上產生水泡——這就是人們看到的「帶狀皰疹」。
從而忽略了病毒對神經的侵襲損傷,如果單純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皮膚皰疹消退後,深部的神經疼痛症狀仍然不能消失,甚至產生後遺神經痛;而如果單純對症治療,不能有效抑制病毒,必將延長病程。可見,帶狀皰疹的早期治療很有講究。
在帶狀皰疹的早期,受到該病毒侵犯的神經節和感覺神經纖維會發生嚴重水腫、充血、大量炎症細胞浸潤等病理變化。
受累神經節和感覺神經纖維出現的這些炎症反應,導致神經纖維生成和釋放出大量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有5-羥色胺、組織胺、前列腺素、激肽等。
這些神經遞質具有明顯的致痛性,通過一系列的神經傳導通路,作用於人體大腦皮層的感覺神經中樞,從而使患者產生劇烈的神經痛。單純使用抗病毒藥物是遠遠不夠的,同時要針對疼痛的產生機理,使用具有拮抗5-羥色胺、組織胺、前列腺素、激肽等這些致痛性神經遞質的藥物。
更重要的是,還需要同時使用那些具有抑制神經節和感覺神經纖維水腫、充血、炎症細胞浸潤作用的藥物,以及時消除受累神經節和感覺神經纖維的炎症反應,消除後遺神經痛的發生。必須注意,這些致痛性神經遞質的生成和釋放,往往在帶狀皰疹發皮疹後的第1~4天最為明顯。
所以帶狀皰疹的治療,必須在疾病的早期,及時給予有消除神經節和感覺神經纖維炎症反應作用,有拮抗致痛性神經遞質作用的藥物,及時緩解劇烈的神經痛。
這些藥物採用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等全身給藥的方法,到達局部的藥物量甚微,效果不甚理想。
若把具有拮抗致痛性神經遞質作用和消除神經節及感覺神經纖維炎症反應的藥物集中使用到受累神經節和感覺神經纖維處,也即神經阻滯法,使此類藥物直接作用於受累神經節和感覺神經纖維,使患處藥物濃度高,作用快,作用強,還能阻斷神經傳導通路,從而產生明顯的止痛效應,也可促使神經細胞再生,加快受損神經節和感覺神經纖維的修復。
此外,局部物理治療能增強患處的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神經纖維血液供應狀況,促進神經細胞再生,也有利於受損神經纖維的修復,有利於緩解帶狀皰疹的神經痛。
所以,一旦確診帶狀皰疹,立即治療,抓住治療時機,避免單一藥物或單一手段治療,宜採取合理的綜合治療,儘量減少病人痛苦,縮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