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收藏——民俗文化的傳承

2021-01-13 哈哈哈哈或

清朝時期有一首童謠:「貝勒爺手裡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

鳥籠是觀賞鳥進行活動與棲息的主要環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養鳥器具的適用與否,是能否養好觀賞鳥的關鍵之一。所以,只有先置備好合適的鳥籠和其它附屬器具,才能將鳥養得健康活潑,鳴唱自如,適合觀賞。

大葉黃花梨福祿壽喜財鳥籠

人玩鳥至少已有上千年歷史。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籠養鳥兒的現象。時至唐朝,國人玩鳥兒已經逐漸形成氣候。歷經宋元明清,養鳥兒玩籠已經成為很常見的大眾休閒文化活動。

作為飼養小鳥的工具,鳥籠歷經千年變遷,從最初單純為養鳥所用,已經逐漸演變為賞心悅的工藝品。

我國幅員遼闊,千年的文化流傳下來,各地對鳥籠製作技藝的傳承也各不相同。

中國的鳥籠製作流派眾多,以北籠,南籠,廣籠,川籠最有名。這些鳥籠形制各一,工藝不同,尤以北籠和南籠最有收藏價值。南籠精細,雕工精美,北籠簡潔大氣,沒有過多裝飾。本人水平有限,此篇試圖帶大家一窺北籠,若有不妥之處請包涵。

北籠起初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現在則風靡大江南北。北籠的製作名家以天津為首,河北涿州次之。2003年前北籠的價值被人幾乎遺忘,一張名家北籠也就2、3000元,2003年非典和此後的禽流感讓鳥市慘澹,北籠收藏則節節高升。舉兩個列子:1、北京一位鳥友,2001年以1800元價格收得一張名家老籠,回去一看,籠腔、鉤子、蓋板、鳥罐無不是精品。鉤子是老索的,現如今一把老索的鉤子就得上萬;鳥罐是晚清京造辦處的,價值不菲。近些年有人出45萬收購此籠不出,說是要流傳後代,錢是小事,出手後怕是以後再也見不到了。2、嘉德拍賣行2009年一張晚清鳥籠拍得79萬。

古董鳥籠受追捧

鳥籠作為傳統的實用性藝術品,具有使用和觀賞兩種功能。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火熱,它們逐漸從花鳥市場走進了古玩市場,甚至在國內外舉辦的拍賣會上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古董鳥籠通常存世量比較小,又多出自當時著名的鳥籠藝人之手,工藝比較精良,有較強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因為時間久遠,鳥籠的部分結構可能會出現老化現象,如果單純用來養鳥,難免會對鳥籠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因而這種鳥籠已經失去養鳥的功用,成為觀賞性很強的藝術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鳥籠是觀賞鳥進行活動與棲息的主要環境,養鳥器具的好用與否,是能否養好觀賞鳥的關鍵之一。所以養鳥之前,備好合適的鳥籠與器具才能養出一隻健康活潑,鳴唱自如,符合心意的觀賞鳥。

民國初 竹鑲象牙紫檀頭鳥籠

古董鳥籠講究的就是「古」,年代越久,鳥籠就越具有歷史意義,收藏價值也就越高,升值空間也就越大。市場上一隻清代家傳鳥籠的價值通常都在5000元以上,而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鳥籠製作藝人在鳥籠上雕刻的花卉蟲鳥、人物山水等浮雕圖案,往往栩栩如生,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體現了藝人工藝水平的高低,更決定了鳥籠價值的高低。一隻普通的鳥籠,價格通常在100~200元之間;如果鳥籠邊框鑲嵌精美的雕花裝飾,再用橄欖油、核桃油作仿古處理,鳥籠就會顯得古香古色,充滿儒雅之氣,這樣的鳥籠在市場上的價格能達到500元以上。

鳥籠的基本組成件有板頂、籠架、籠條、籠門、籠鉤、籠圈、底圈、籠底組成,配件由託糞板、棲槓、鳥食罐、水缸、玉扳指、馬尾弦等組成。這些配件部分一般為木質或者竹製的,個別由牛角、象牙等製成可以進行多種多樣的雕刻和鏤空。

鳥食罐裡的風情

鳥食罐顧名思義就是盛放鳥食的小罐。一般鳥籠中最少配有二個罐,一個盛水,一個盛水。別看鳥食罐小,卻似「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身上所承載著的文化內涵厚重,小小鳥食罐集制瓷工藝、繪畫技藝、審美觀於一體,既具有實用性,又有收藏文化價值。

以養鳥為觀賞、娛樂之由來已久,《李義山雜纂》中說「至漢而養鸚鵡者紛紛矣。」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中道「花時寂,閉院門,美人相併立瓊軒,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未敢言。」可見早在漢唐時期,人們就已經在餵養鸚鵡等鳥類了。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瓷鳥食罐是東漢時期的,但已極為少見;唐宋元時期的也屢有發現,但為數也不多;到明清時期,就日益豐富起來。

鳥食罐是我國瓷器發展中的一個門類,不同時代、時期的燒制技術和時代風尚在鳥食罐器物上都有反映。這既是瓷質鳥食罐本身的演變史,也是中國陶瓷工藝史上的一個小小縮影,並反映出當時社會習俗的一個側面。

民國以後,瓷器生產出現了衰敗趨勢。養鳥之風亦隨之偃息,瓷質鳥食罐無論在胎、釉紋飾及製做工藝諸方面,也一失往日光彩了。

相關焦點

  • 貝勒爺的鳥籠子,真講究
    ,就不禁想起一句老話——「貝勒爺手中三件寶,核桃、扳指、籠中鳥」,有美鳥必有佳籠相配,清中期,隨著政局的穩定,國家日益富足,文化藝術繁榮,各種禽鳥犬類的豢養就成為滿清貴族家庭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在這種富足的經濟文化背景下,籠養一些禽鳥自然也就成為滿清紈絝子弟的真實寫照。
  • 鳥籠博物館有魅力
    不少地方都有瓷器、木雕、織繡等非遺博物館,而在成都郫都區古城鎮,有一座全國獨有的鳥籠博物館,收藏展示了百餘年間百餘只鳥籠。民間的「玩物」登上了藝術殿堂,讓人感覺稀奇又有魅力。昨日,記者走進古城鎮西蜀古城鳥籠文化博物館,帶讀者感受手藝人的匠心。
  • 鳥籠流派中的「京籠」
    提籠架鳥在北京已有幾百年的文化歷史,老北京人中有不少好玩鳥的,在鳥籠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鳥籠是觀賞鳥活動與鳥棲息的主要環境,鳥籠的適用與否也是決定能否養好鳥的關鍵因素之一。鳥籠又分為南派鳥籠和北派鳥籠。
  • 金屋無鳥,同攬天下,籠鳥文化的傳承
    在一次尋訪途中得知,一直幫忙做鳥籠的師傅的孩子在對鳥籠市場大環境不樂觀,且看不到收益,獨身前往杭州一家彩票機構做了銷售工作。「如果原有匠人的孩子都不做這件事了,那將來更加沒有人願意做鳥籠了。」俞波發出感嘆。這樣的事遇到越多,俞波心中愈發生出一份責任感與使命感。要做好傳承,需要有良好的大環境,這就需要在市場上做些大動作。
  • 民俗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民俗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瑰麗的寶藏,傳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對延續古典之美、豐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質生活價值、精神生活價值和社會生活價值。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 16萬的鳥籠包、性感絕美的鳥籠鞋:值得收藏的香奈兒鳥籠系列
    chanel2020秋冬高級定製出了鳥籠系列,除了16萬的鳥籠包,還有鳥籠的首飾。香奈兒早在90年代就出過鳥籠元素的產品,這次的鳥籠系列屬於復刻了,時尚是一種輪迴,品牌在同一元素上推陳出新,製造出新的經典。為什麼鳥籠成為香奈兒產品設計的一個經典元素呢?
  • 你用舊手機換盆,我用鳥籠換車,這就是差距!
    中國鳥文化中國自古就有養鳥的習慣,而且這並非是貴族子弟的專利,老百姓也會通過養鳥的方式為普通的生活增添一番樂趣。因此,到了晚清民國時期,養鳥文化盛行,可謂是「全民養鳥行動」。這種活動延續了幾百年並從未衰退,已成為老北京民俗文化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按照我們老祖宗精緻的習慣,好馬配好鞍,好鳥怎能沒有好籠子。在唐宋時期,老祖宗已經把鳥籠做的相當精緻,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唐代曲子詞《鵲踏枝》:「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公語。」詞中的金籠就是非常好的鳥籠。
  • 鳥籠,手藝人匠心的映照
    鳥籠的簡介:鳥籠,是觀賞鳥進行活動與棲息的主要環境。養鳥器具的適用與否,是能否養好觀賞鳥的關鍵之一。所以,只有先置備好合適的鳥籠和其它附屬器具,才能將鳥養得健康活潑,鳴唱自如,適合觀賞。根據不同體形,習性,鳥籠分為許多種。
  • 河北故事|20餘年自費收藏上萬件 民俗博物館和楊友的脈脈鄉愁
    在河北保定高碑店,有這麼一個人,他喜歡搞收藏,不過他搞的收藏卻與眾不同,別人收金收銀收古瓷,他卻收犁收耙收舊鐵鍬,只要是他認為有趣、有味、有意義的東西,他都會收集起來,而在這些收藏的基礎上他還建起了公益的民俗博物館。這個人叫做楊友,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伍軍人,一個不一樣的收藏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年度漢字評選的民俗特徵  判斷一種民間文化事象是否屬於新民俗,已有的民俗學研究給出了豐富的界定標準,以下幾個方面必不可少:集體性、傳承性、擴布性、穩定性和變異性。我們可藉此來觀察年度漢字評選,挖掘其民俗特徵。
  • 「鳥籠村」匠人:15歲開始做鳥籠 30年做了3萬個
    據《即墨縣誌》記載,大歐鳥籠的製作始於明代,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相傳,在清朝順治年間,大歐鳥籠進入北京市場,為公子王孫、富家子弟們所賞識,競相購買,從此大歐鳥籠揚名國內。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大歐鳥籠的製作工藝日益精湛,其產品暢銷國內外。今年已經49歲的吳金昌,從15歲開始做鳥籠,至今做了30多年。小的時候,還在念書的他從爺爺和父親那裡接過了這門手藝。
  • 天津衛這個老手藝,讓鳥籠變成了藝術品
    在清晨的大街上或是街頭小巷中,老大爺提著鳥籠留著鳥,甭提有多愜意了。對於能玩會玩的天津人來說,手工鳥籠技藝不僅是手藝更是藝術,這不還成了第四批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 中山成立孫中山文化傳承志願者服務隊
    2020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4周年紀念日,11月8日,中山市西區荔景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中山市孫中山文化普及交流中心共同舉辦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4周年」系列宣傳活動。
  • 剪紙迎元旦 傳承非遺文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為進一步傳承非遺文化,綻放剪紙風採,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在元旦佳節來臨之際,文亭民俗博物館舉行剪紙專題展公益活動。在文亭民俗博物館,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走進剪紙的世界。大家一邊觀看剪紙,一邊了解剪紙的過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花草樹木到歷史文物,每個剪紙作品逼真又精緻,大家紛紛發出驚嘆聲。參觀完剪紙展,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陶翠梅老師,開始帶領學生們認真學習剪紙技術。一張彩紙,一把剪刀,就可以活靈活現地表現千變萬化的自然形態,隨心所欲地表達內心世界的美感。
  • 「十四五」教育發展論談9-蔣美勤:弘揚民俗文化 彰顯品牌特色
    立足傳承 明晰發展方向 明確發展定位 南中路幼兒園創辦於1955年,是一所以民俗文化教育為特色的上海市示範性幼兒園,也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老牌幼兒園 在60多年的辦園歷程中,南幼始終深入貫徹《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己任,秉承「童蒙養正——正心·正德·正見·正行」的辦園理念,始終堅定地走「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辦園特色」之路,致力於辦一所「傳承文化涵養道德」的品質園。在辦園理念的引領下,幼兒園以前瞻的預見、敏銳的洞察,成功探索構建了園本課程《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課程》,並在傳承中不斷推進。
  • 石景山:體驗民俗文化,巧手製作香囊
    為弘揚傳統文化,進一步融洽居民鄰裡情。11月17日上午,楓一社區婦女之家組織社區婦女代表們舉辦了一場製作「荷花香囊」的民俗活動。 製作香囊之前,老師介紹了香囊的發展歷史、功效及製作方法,讓大家在活動前了解了香囊的文化。隨即,便開始製作香囊。
  • 彝族的阿細文化是傳統,如何更好的傳承呢?
    阿細跳月是阿細文化的靈魂。在原生態阿細跳月的基礎上,必須讓學有所好所專的藝術人才傳承阿細文化,發揮好原生態的文化生機活力。彌勒西三鎮希望小學1200名師生的阿細跳月課冋操就是一個好樣板;這種做法讓孩子們對自己民族的服飾、樂器有了初步的認識。
  • 光明日報刊文:年度漢字評選是漢字文化的一種新民俗
    年度漢字評選的民俗特徵判斷一種民間文化事象是否屬於新民俗,已有的民俗學研究給出了豐富的界定標準,以下幾個方面必不可少:集體性、傳承性、擴布性、穩定性和變異性。我們可藉此來觀察年度漢字評選,挖掘其民俗特徵。關注度高,參與性強。
  • 南通非遺傳承人打造鳥籠「愛馬仕」(視頻)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遛鳥愛好者在追求珍品鳥類的同時,對鳥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高級玩家,甚至花巨資收藏鳥籠。在南通,就有這麼一位製作鳥籠的巧手匠人,他製作的鳥籠,可謂鳥籠中的「愛馬仕」。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此視頻)    這些精美的各式鳥籠,都出自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鳥籠製作技藝大師黃峰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