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手書書店比普通書店賺錢多?

2021-02-22 新世界悅讀

「這家書店也關門了啊!」

我在某個車站下了車,發現車站前的書店已改頭換面成了藥店。

10年前,在人頭攢動的車站前和商業區必定開有書店。那時,我只要有時間就不由自主地往書店跑,離開書店時不知不覺已買了好幾本書。我很喜歡書店。

但是近幾年,街頭的書店相繼關了門。

有的書店是因為書被盜而倒閉的。因為丟書,利潤減少陷入虧損,只好倒閉。大部分書店則是因為經營不佳。近20年,上市的新書倍增,書店的店面看起來熱鬧非凡,但銷售量卻減少了25%,整體市場趨於縮小。實體書店還受到網上書店的衝擊,近15年來全國範圍內的實體書店減少了四成,有點凋零孤寂的感覺。

與書店的減少相比,二手書書店近來卻給人以增長的印象。沿街而行,總能看到 BOOK OFF(日本最大的二手書連鎖店),其他品牌的美觀的二手書書店也在增多。

擺滿最新書刊的書店應該比二手書書店更有優勢的,為什麼賣新書的書店在減少,賣舊書的二手書書店卻在生氣勃勃地發展呢?

日本二手書店BOOK OFF(圖片來自網絡)

引人注目的二手書書店的代表是最近10~20年急劇增加的BOOK OFF。

我喜歡書,總是買個不停,結果書多得家裡的書架裝不下,書房一片狼藉。見此情景,我妻子說:

「快點扔掉,不就整齊了嗎?」
「但很難扔掉啊。」
「為什麼?」
「因為書中住著靈魂。」
「……說到底是不想扔啊。」


就這樣一直拖延下去,書越積越多,終於,房間裡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這時,我聽說「BOOK OFF無論什麼書都收購」。正好距我家5分鐘車程的國道邊有一家 BOOK OFF,於是我決定將不要的書都拿到那裡去。


我挑出幾百冊不要的書,整整塞了10個紙箱,總算裝上了車。


來到掛著黃地藍字「 BOOK OFF」招牌的店裡,僅15分鐘,店員便完成了對幾百冊書的價格審定。


審定價格合計3000日元,比我預想的金額少了一位數。


審查時,店員只是檢查了書的狀態和發行時間。其中有本罕見的書,店員告訴我:「這本書太老舊了,我們不能購買。不過我們可以免費收下。但如果你拿到神保町(日本最大的書店街,集中了很多書店)的二手書書店去,說不定他們能高價收購這本書。」較新的書的審定價格會高一些。


但再拿到神保町去太費事了。與其把這本書扔了,不如讓店家免費收下,讓別人有機會讀到這本書。於是,我把帶去的所有書都留在了這家 BOOK OFF。
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我似乎找到 BOOK OFF之所以不斷增多的原因了。


把書拿到 BOOK OFF的人大都像我一樣認為「便宜些也無妨,只希望書被收購」。我們這些人能有錢拿就已經燒高香了。


BOOK OFF從這些人手中以幾日元到幾十日元,有時甚至是免費地將二手書收購,然後以100日元左右的價格出售。雖說是二手書,但保存狀態完好的人氣新書極其好銷,所以按定價的一成收購後,能以五成的價格銷售。


做生意的基本原則是「便宜購進,高價賣出」,這樣做確實能賺錢。


BOOK OFF裡的書不僅便宜,書的種類之眾多也不遜於普通書店。所以在那些不拘泥於閱讀嶄新書籍的讀者眼中,它充滿了魅力。


BOOK OFF迅速成長起來的原因還有一點:以前的二手書書店審查二手書時,需要店裡有會鑑別的人;而 BOOK OFF的審查主要看「是否有寫字或折角,是什麼時候的書」,完全不管此書是否罕見,即使小時工也能審查,這樣就可以削減店鋪的人事費。過去的二手書書店是沒有這樣的機制的。


BOOK OFF憑藉這種簡潔的構造,急速成長起來,將二手書書店開遍全國。


提到競爭,我們往往想到同行。如果是二手書書店,多想到要如何戰勝其他二手書書店。


但是否賺錢並非只由與對手競爭的狀況來定。

BOOK OFF以低價大量收購書籍而獲得成功的例子顯示,是否賺錢決定於與形形色色的市場相關者的力量對比關係。


在此,我們將市場相關者分成五類,從營銷角度思考為了盈利應該採取何種措施。


這是競爭戰略第一人、管理學家麥可·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按照模型思考,能更快地接近正確答案。

BOOK OFF一角(圖片來自網絡)

我不喜歡競爭。


無論如何竭盡全力,世上總會有很多無法戰勝的勁敵。所以我總是避開競爭,思考「什麼是只有我才能做到的事」,期冀「不戰而勝」。


波特的競爭戰略也基於同樣的思考方式。


「在有獲勝把握的事情上競爭」是波特的基本想法。在獲勝機會渺茫的競爭上耗費無用的時間與成本,盈利就會減少「五力理論」避開不能勝出的競爭,通過製造常勝來盈利。


「五力理論」將市場相關者分為「買方」「賣方」「新進入者」「替代品」「現有競爭者」五類,檢查他們與自己的力量對比關係,分析哪一方處於強勢。重點在於對對方而言,自已是否「獨一無二」。


如果是獨一無二的,則能處於強勢,即在競爭中勝出。

為什麼「那件商品」暢銷,而「這件商品」卻沒有銷路?

日本知名營銷專家永井孝尚在本書中研究分析了十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市場現象,讓我們從身邊的疑問開始,通過熟悉的事例來學習營銷,例如「為什麼戴手錶的人少了,手錶廣告卻多了?」「為什麼人們購買奔馳後,還愛看奔馳廣告?」等。作者基於多年的營銷實戰經驗,以獨特的營銷視點和淺顯、易懂、有趣的語言精準地傳達了營銷的本質和營銷理念的精髓,提供了一系列高明且實用的營銷方法。為了易於讀者掌握,文中繪有多幅圖表進行說明和總結。

無論你是市場營銷人員,還是企業管理人員,抑或是創業者,這本書都頗具價值。作者獨特的營銷視點和書中介紹的各種各樣的營銷理念能令你清楚地判明自己的產品和企業目前的狀況,規劃出有效且簡便易行的制勝之路。

永井孝尚

日本知名營銷戰略顧問。

1984年從慶應義塾大學工學系畢業後,任職於日本IBM。在IBM,他作為市場營銷經理,負責事業戰略策劃與實施,還作為培養人才的負責人擔任戰略策劃與實施,支撐了該公司軟體事業的發展。

2013年從日本IBM離職,自立門戶,以讓營銷思維在日本紮根為目的,成立了需求與價值株式會社(Wantsand Value),擔任執行董事。他以不使用專業術語,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傳達營銷的本質為宗旨,以製造業、服務業、流通業、金融業、公共團體等廣大企業、團體為對象,每年實施數十場演講和講習會研修。

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累計突破60萬冊。代表作有《把100元的可樂賣到1000元》《一杯咖啡的商業啟示:在紅海市場獲利與創新的秘密》《有了,就賣星星》(上述為角川書店出版)、《掌握<戰略力>的方法》(PHP商務新書出版)等。

相關焦點

  • 不靠賣書賺錢的蔦屋書店,憑什麼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書店?
    的確,實體書店的高昂成本讓賣書這門生意變得不賺錢了,另一方面,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讓現代人漸漸告別了逛書店的習慣,反而更容易被線上促銷、營銷活動影響購買決定。這似乎是由人類社會發展階段所決定、所有書店都難以跨越的瓶頸。但蔦屋書店不這麼認為。這家「網紅店」的做法是,從「賣書」的商業模式中抽離,賦予實體店「書」以外的產業價值。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  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二手的秘密—帶你走近二手書店
    為什麼我們要討論二手書及二手書店?圖片由林檎二手書店提供:林檎書店的常客九十歲的李奶奶書的好壞並不限於新舊,愛讀書的人看到好書會興奮,書的內容是最重要的,新舊並非排除項。如今,書店少,好的書店少,好的二手書店就少之又少了。
  • 讀書日「發現」臺北二手書店
    新華社臺北4月22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臨近世界讀書日的這個周末,臺灣大學附近的胡思書店舉辦了學術講座和紀念詩人洛夫的朗誦會。這家二手書店的入口在背街小巷,招牌也比旁邊的小吃攤低調,卻吸引了不少讀者和名家慕名而來。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二手書店面臨的問題(1)回收二手書難,二手書來源不穩定傳統二手書的來源主要有如下幾種:民間私人收售,出版社、圖書館或其他企事業單位舊書,廢品站,私家藏書。相較於新書而言,二手書的來源不穩定,種類和數量也多有不確定性。
  • 網上二手書店多抓魚怎樣抓住年輕人的心?
    都說實體書店難做,二手書店更難做,但偏偏有人不僅做成了,還做得風生水起。這就是多抓魚。多抓魚最初並不是一家實體店,而是一家網上二手書店。用戶只需通過掃碼賣掉家裡的閒置書,換來的錢再買別人賣掉的書。短短兩年多的經營,如今的多抓魚已經積聚了300多萬用戶,每天賣出2萬本二手書,頗受年輕人的追捧。
  • 杭州風雨書店: 冷不丁 二手書店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
    因此,聽聞這樣的書店喜訊,我們自然覺得高興。 這次,我們將給大家介紹的「風雨書店」是家二手書店。就書而言,新有新的朝氣,舊有舊的味道。與刻板印象裡陳舊雜亂的二手書店不一樣,她靠著精緻的設計感和二手書獨有的人情溫度,冷不丁地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是的,我們最初注意到她的存在,就是在年輕人集聚的社交平臺上。
  • 既文藝又專業的二手書店,終於來了
    《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書很多人都看過,講的是一位美國女作家海蓮向英國倫敦一家二手書店的店員弗蘭克買書的過程和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整個過程一直保持了20多年,非常感人。英國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就是這家二手書店的地址。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客人在投幣箱裡放進錢,拿走書,全程憑藉自覺,無人監督。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 這年頭竟然還有書店靠賣書賺錢?
    《書蟲的天堂》2021年書店日曆正在緊張編稿中,定製版徵訂已開啟,歡迎掃碼添加書萌君微信,開啟您的定製服務通道~「為什麼大家總覺得開書店很難呢?」曹蓉有些困惑,她和丈夫張雪健一起經營的換酒書店,已經過了2歲生日。
  • 茉莉二手書店:讓好書不寂寞
    2002年4月,茉莉二手書店在臺灣大學公館附近開設了一家空間更大,環境更舒適優雅的二手書店,這是茉莉的第一家分店。「珍惜資源做環保」「為好書創造第二春」「回饋社會做公益」,十幾年來茉莉秉承這樣的理念為每一個愛書人找尋適合的書,為每一本好書尋找適合的落腳地。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臺北無人二手書店,門牌上寫著「BOOKS 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攝2020跨年夜,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上的商鋪多已放假歇業,只有一間無人二手書店依舊沒有打烊。這裡沒有新年倒計時,也沒有徹夜的狂歡,只有不少愛書人士相約於此,三五成群地讀著書,很是悠閒。這間開張不到一年的無人二手書店沒有名字,黃色的招牌上只寫著「BOOKS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店主叫吳雅慧,是「舊香居」的第二代經營者。她與父親吳輝康已經在臺北經營了近半個世紀舊書生意,父親創立的「舊香居」曾是華人世界最知名的舊書店之一。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客人在投幣箱裡放進錢,拿走書,全程憑藉自覺,無人監督。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 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臺海網4月22日訊 據新華網報導,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13年前開業時,我們是全臺北第一家有廁所的二手書店,也是少有的專門聘請設計師設計店門的舊書店。」茉莉二手書店總監蔡維元告訴記者。他也是茉莉書店創始人蔡謨利的兒子。
  • 為什麼有趣的書店,都開在杭州?
    「蔦屋書店」中國大陸首店的熱度還沒散去,「普通讀者」便以純粹的賣書理念迅速吸睛,只賣一本書的「尤利西斯」一開業就進入關閉倒計時,還有濃濃人情味的二手書店「牡蠣書店」、「風雨書店」普通讀者書店的開業,讓他們驚呼「居然有書店願意開到這裡來,太感動了!」而且,這還不是一家普通的書店。
  • 一家二手書店的自我修養
    看起來國際化的香港,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的英文書店,尤其是大的連鎖集團之外那些富有個性的小書店,在哪裡都可遇不可求。有時候我們想去二手書店,除了找書,也想去親近那些富有年代感的紙張,摩挲它們的瞬間,就仿佛被歷史的電流衝刷過肌膚般激動。而這種感受,是電子書和上網買書都不會帶來的。
  • 網絡時代下昆明二手書店的堅守
    在一些國家,在二手書店買書、淘書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在昆明,你知道幾家二手書店?你的書架上有幾本從二手書店淘來的書?
  • 買書的不多,拍照的不少 網紅實體書店靠什麼賺錢?
    這是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下午,在北京西單商圈的一家「網紅」書店內,拍照的人不少,翻書的人很少。 在今年1月召開的2019中國書店大會上,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副局長董伊薇表示,我國實體書店已迎來發展新機遇和做大做強的「窗口期」。 新聞多一點 核心商圈的書店,靠什麼賺錢?
  • 茉莉——臺灣最用心的二手書店
    ,因為「尊敬」,所以要「愛護」,愛護書也就是愛護地球環境。二手書店多賣一本書,森林就減少一棵砍伐的機會,製紙過程裡的排能增碳,也會少一些。在「茉莉」,每一本書收進來之後,同仁皆「慎重以待」,上架販賣至少三個月後,賣不掉,降價賣;三個月後,還賣不掉,再降價賣;再賣不掉,收起來。年底時配合特賣,「一本一元」,再賣一次。還是賣不掉,那就放在「愛心書櫃」,免費讓人取閱。如此這般,還是無法推銷出去,方才回收,送到紙廠,打造「再生紙」。
  • 舊書添新意 揭秘臺北溫羅汀二手書店共生的「法寶」
    【字幕】為什麼喜歡逛二手書店?  【同期】臺北市民 黎人明  二手書都是半價以下甚至是有三分之一的價格。  【同期】臺北市民 黃瀞雅  那它這邊的書況好,然後進書的速度也快。  【同期】臺北市民 林女士   這邊有一種挖寶的感覺,你會覺得不經意地你會挖到寶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