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部《琅琊榜》中梁帝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智商完全被碾壓,而在碾壓他的這一批人裡除了我們熟知的智慧代表梅長蘇外,也包括了高湛、紀王爺等人。
然而梁帝真的如此不堪麼?答案自然不是。
在言侯爺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帝的上位過程充滿了頗多的曲折和磨難,而一世英雄治軍能手的林燮,以及刀斧加身面不改色的言闕,都願意追隨彼時局面尚不佔優的梁帝,自然是因為梁帝身上有著屬於他的獨特魅力和智慧。
但為何梁帝到了晚年,便開始有著諸多的不堪,會被梅長蘇等人屢次利用呢?
01:梁帝「昏頭」的那些事
客觀的說,梁帝在整部劇中的表現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堪,如果拋卻上帝視角,梁帝站在他的那個位置,所做出的選擇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比如「三位稚子擊敗百裡奇一事」。
這件事是梁帝在劇中第一件被梅長蘇套路的事情,梅長蘇為了實現答應靖王救出庭生,想出了用三位稚子擊敗百裡奇,再借用巨大功勞,開口讓梁帝赦免罪奴的招術。
(為何是三位,原因也是在於三位容易掩人耳目也更合理,如果只是一位稚子,則庭生太過容易暴露,同時一位孩子無法在表面上讓人相信可以擊敗百裡奇。)
而在這一設計中,最大的難點有三:
梁帝是否會答應用三位稚子去挑戰百裡奇;三位稚子是否真的可以戰勝百裡奇;得勝後梁帝是否真的會赦免三位稚子以及將他們交給梅長蘇。
看過電視的自然知曉,梅長蘇最終成功地實現了這一計劃,前面兩個難點的關鍵分別是在於蒙摯幫忙,百裡奇是江左盟的人,但第三個難點的實現,卻完全是梅長蘇利用了梁帝的心理,成功的套路了梁帝一次。
梅長蘇先是借著梁帝正在賞賜興頭之上的機會,以裝傻的手法將梁帝的賞賜首次引導到了三位孩子身上,他說「這三位孩子都是戴罪之身,得賞賜一些他們可以用得上的東西才好」。
其後在梁帝的解釋之下,梅長蘇再次表達,作為大梁臣民為梁帝解決憂慮實乃分內之事,況且他之所以可以贏下賭局,不過是百裡奇太弱罷了。
這一段話除了表達了梅長蘇的謙遜和對皇權的尊重外,再一次藉助表面貶低百裡奇弱,實則再次提到了真正有功的是三位孩子這層含義,但即便這層含義再過明確,但如果梁帝沒有選擇赦免則一切白搭,於是梅長蘇的第二招啟用。
霓凰站起身來,對梁帝表達三個孩子擊敗百裡奇,也算是幫助了自己,她懇求梁帝可以赦免三個孩子的罪奴身份,並讓她將三個孩子帶回穆王府,而另一邊的梅長蘇在聽聞這段話後立即表達了抗議,並對梁帝說:是自己先提及此事,且這三個孩子也是自己一直教導,懇請梁帝為自己做主。
梁帝面對眼前一幕,選擇哈哈一笑,並說道:朕可不上你們的當,不為你們做這個主,這三個孩子到底屬於誰,還是你們自己去爭吧。
走到此時,梁帝成功被梅長蘇帶偏,梅長蘇也實現了他的全部訴求,此時我們復盤這件事,我們會發現梅長蘇之所以可以成功拯救庭生,最大的原因是在於兩個關鍵點和三個注意。
02:最深的套路是沒有套路
其實無論是拯救庭生這件事,還是其後蒙摯用梅長蘇教給他的話推出了靖王主審慶國公一案,又或柳澄大人推出沈追做戶部尚書,這裡面的關鍵點都是一樣的。
第一個關鍵點:顧左右而言他。
梅長蘇想要的是救出庭生,但真正起到作用的卻是孩子的歸屬問題,同樣其他的幾件事情也是如此,梅長蘇他們深知梁帝是一個極度聰慧和自負的人,如果想要實現某種目的,反而越不能提及到與這個目的相關的一切事情。
他們唯一能做的是提及一些和這個事情相關的其他細節,而這些細節需要滿足與這個目的相關,卻又看不出直接相關的原則。
但只能達到這個原則還不夠,還得滿足下面的第二個關鍵點。
第二個關鍵點:符合梁帝的思維邏輯
梁帝是整個大梁的中心,而成為中心便也意味著,梁帝的脾性和特點,早已被太多的人知曉,而在知曉的這一批人裡,梅長蘇、柳澄、高湛、紀王爺等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們早已摸透了梁帝的一切特點,並透過梁帝過往所做過的那些事中總結出了梁帝思考事情的邏輯順序。
當他們掌握了這一切以後,想要套路梁帝,只需要將符合梁帝思考問題順序和條件的因素逐個擺在梁帝,梁帝根據這些已有條件和他過往十幾年的思考邏輯,自然就會得出固定的答案,而這個答案便是梅長蘇等人所需要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切的答案在梁帝這裡,他都不會感覺到任何異常,因為根據這些已知條件,得出的結論是符合梁帝自己的思維習慣的。
但梁帝卻忽略了,答案確實沒有問題,但那些已知條件呢?而梅長蘇等人動手的卻恰恰就是這個已知條件,所以與其說梁帝是因為愚笨而被套路,倒不如說是因為梁帝早已被梅長蘇等人摸得太透而被套路。
另外在這個套路的過程中,還有三個點需要重點注意,這三個點分別是:「突出對皇權的敬畏」;「梁帝沒有提到的細節不要突然給出」,以及「不要為梁帝給出問題答案」,當你們掌握這兩個關鍵點以及三個注意之後,此時的你們也可以套路梁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