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鄭心儀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赫斯特國際集團總部大樓。
美國赫斯特家族是傳媒界的巨擘。由這個家族擁有並管理的赫斯特國際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傳媒集團之一。從集團創始人威廉·赫斯特開始,這個家族掌控下的傳媒帝國就追逐著最聳人聽聞的頭條,最離奇曲折的故事,而家族成員們也演繹著與眾不同的人生,有時比起頭條新聞也毫不「遜色」。
傳媒帝國的締造者
1887年,當野心勃勃的威廉從父親喬治手中接過《舊金山觀察家報》,走向報業的第一步時,他已懷揣一個大目標——打造自己的出版帝國。當時沒人看好他,包括他那個靠開採金礦和銀礦發家的父親。《舊金山觀察家報》瀕臨倒閉,而威廉一直以來任性妄為的紈絝子弟做派,讓人覺得辦報不過是這個富家子消遣的新遊戲。
這種看法顯然低估了威廉對這個新遊戲的熱衷度和他的商業天才。在哈佛大學讀書時,威廉就曾擔任學生刊物《諷刺文社》的編輯和商業經理,短時間內使該刊轉虧為盈。後來,為學習和研究報業巨頭普利茲的辦報方式,他到普利茲旗下的《世界報》當見習記者。不過,那時候他心中的目標就不是要追隨普利茲,而是去摸清底細,有朝一日戰勝普利茲。
入主《舊金山觀察家報》後,威廉購買最先進的出版設備,網羅包括名作家馬克·吐溫在內的當紅寫手,並對報紙進行大膽的改革。在版面編排上,他以醒目的鉛字體,創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後來被同行競相模仿的版式設計。這使報紙起死回生,幾年內就控制了舊金山市場。
初次試水的成功,讓威廉決定向紐約進軍。1895年,他以18萬美元收購了紐約《晨報》(後更名為《紐約日報》),作為向普利茲發起進攻的陣地。他將報紙的定價降為每份1美分,吸引大批讀者。同時,通過提高廣告費標準來補償報紙發行的虧損。《紐約日報》的銷量很快達到15萬份,但仍低於《世界報》的34萬份。
1896年1月,威廉發起更猛烈的進攻。他以重金將《世界報》全體人員挖到《紐約日報》。一夜之間人去樓空,普利茲驚呆了。他從《太陽報》挖來主編布勒斯本,重組編輯隊伍。當《世界報》恢復元氣後,威廉故技重施,又以高薪挖走了布勒斯本。
《紐約日報》的衝擊,迫使普利茲不得不將《世界報》降價到每份1美分,同時提高廣告收費來補貼虧損。但令人意外的是,《紐約日報》的銷量絲毫未受影響,而《世界報》卻遭到了廣告商的聯合抵制。幾經挫敗後,普利茲終於決定採取退守的戰術,不再和威廉正面交鋒。
在這場報界大戰中,威廉能以新人之姿逼退報界前輩,並不是因為他更有辦報天賦,而是因為他膽子更大,更瘋狂。只要對發行有利,他什麼都敢幹。為了追求火爆的內容,他甚至「挑起」了一場戰爭。
當時,古巴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要求獨立的運動風起雲湧。新興的美國想藉機染指古巴。威廉則希望美國和古巴早日開戰,讓他有更多「猛料」。1897年,古巴革命黨人卡馬奎被捕並被判處死刑。他16歲的女兒西施尼羅絲為營救父親而「色誘」西班牙駐軍司令官,失敗被捕。威廉大做文章,將西施尼羅絲寫成抗拒司令強暴的英雄。在輿論壓力下,西班牙王室已打算特赦西施尼羅絲。威廉搶先一步,派記者將西施尼羅絲救回美國,繼續炒作。這直接激怒了西班牙。後來,《紐約日報》還刊登了西班牙駐美大使丟失的信件,信中把美國總統說成是「軟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當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緬因」號戰艦被炸沉時,《紐約日報》立即指責此事與西班牙有關,煽動「復仇」。終於,在1898年4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向西班牙宣戰的決議。美西戰爭期間,《紐約日報》銷量直線上升,經常超過100萬份。
這一成功讓威廉嘗到炒作的甜頭。1900年2月,肯塔基州州長貝格爾遇刺身亡。《紐約日報》為求轟動,將責任推到時任總統麥金萊身上。這一過火的報導引起讀者反感。1901年9月,麥金萊也被刺殺,人們在兇手的口袋裡發現一份《紐約日報》。這更引起外界對《紐約日報》報導手法的批評。此後,威廉收斂了不負責任的報導手法,並將《紐約日報》改名為《美國人報》,
威廉一生都在尋求擴張他的傳媒王國版圖,最多時甚至擁有30份涵蓋美國主要城市的全國性報紙。那時,每4個美國人就有一個是從威廉的報紙獲取新聞的。雖然經歷了經濟衰退的衝擊,1951年,當威廉病逝時,他仍然擁有18家報社、9種雜誌、8個廣播電臺以及一家國際通訊社。
赫斯特家族譜系。
叛逆的富家千金
威廉去世後,他的次子小威廉接管了家族業務。1955年,小威廉因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的成功採訪而獲得普立茲獎。但後來,最出名的赫斯特家族成員卻是威廉的孫女、小威廉的侄女派翠西亞。
1954年,派翠西亞出生在舊金山,在希爾斯伯勒長大,她一直在女子學校就讀,性情十分溫和,熱愛藝術,19歲之前的人生都是平靜而恬淡的。儘管她的祖父十分富有,但是她的父親蘭道夫只是多名繼承人之一,從未擁有過赫斯特集團的掌控權。因此,她的父母從不認為需要特別在意她的個人安全。但是意外卻仍然發生了。
1974年2月4日,派翠西亞在家附近被極端組織共生解放軍綁架,隨即被軟禁在舊金山大學附近金門大街1827號的公寓裡。共生解放軍起初以她要挾赫斯特家族利用影響力釋放兩名被逮捕的該組織成員,在失敗後,轉而要求她父母分發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食品給加利福尼亞的窮人。派翠西亞的父親蘭道夫為救女兒,貸款200萬美元,換取食物前往貧民區發放。在分發過程中還引發了哄搶狀況,導致警察出面幹預,出現了暴力和逮捕場景。但是,共生解放軍仍然拒絕釋放派翠西亞。
綁架發生後,媒體圍追堵截,在派翠西亞父母家門口安營紮寨。幾乎所有的報紙和雜誌都在問同樣的問題:「派翠西亞在哪裡?她還活著嗎?」但是,當時唯一的線索只有她不時用電話聲音平靜地向父母報平安,帶著富家千金特有的懶洋洋的聲調,並不顯得十分驚慌害怕。
兩個月後,事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一個錄像帶上,派翠西亞宣布加入共生解放軍,與自己的家庭和階級決裂,並已與該組織一成員墜入愛河。錄像帶一經公布,便引發軒然大波。隨即,派翠西亞的面孔開始頻繁出現在美國各類媒體上。而最有名的則是那張共生解放軍的宣傳單:派翠西亞頭戴貝雷帽,手執卡賓槍,面容清瘦,神情堅毅,在她身後的是共生解放軍的標誌畫面——盤踞的七頭響尾蛇。這幅奇異的畫面產生了獨特的魅力,使派翠西亞成為一代叛逆青年的偶像。
派翠西亞開始跟著共生解放軍為非作歹。她被攝像頭拍到參與了舊金山的一起銀行搶劫案。監控錄像帶裡,派翠西亞身形瘦削,黑衣黑髮,手拿卡賓槍,心神不寧地環顧左右。1974年9月,她與其他共生解放軍成員一起在舊金山被捕。隨後,因參與銀行搶劫案被判刑7年,但後來被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所特赦,僅服刑22個月。
在派翠西亞1982年出版的傳記《每一個秘密的事》裡,她將共生解放軍「戰友」稱為「瘋子」。她嫁給了警官博納·肖,生了兩個孩子,兩人的婚姻維持到博納2013年去世。派翠西亞不甘寂寞,熱心公益事業,關於她的最新新聞之一是,她的寵物狗在今年2月紐約的一場寵物選美上獲獎。
(左圖)年輕時的派翠西亞。(右圖)派翠西亞參與持槍搶劫銀行的監控畫面。
帝國繼續前行
赫斯特家族現任掌門人是小威廉的兒子威廉三世,而赫斯特國際集團仍是這個家族掌控的私人企業。在威廉去世時,集團已經涉足其他傳媒領域,但報業仍被看作集團的根基。在威廉三世手中,集團已從報業為主轉向多元傳媒領域發展,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傳媒集團之一。
赫斯特國際集團現在的主要業務涉及15家日報、38家周刊以及300多家雜誌,覆蓋18%美國家庭的29個地方電視臺,有A+E、ESPN等有線電視網絡。集團還有商業出版、電子商務、電視節目生產、報紙發行和房地產等綜合性業務。這一轉型幫助赫斯特家族度過報業出版的寒冬。而隨著廣告業的持續回升,家族投資的有線電視網絡的成功,以及和蘋果公司的深度合作,赫斯特家族的財富依然在不斷增加。
比起前輩們,威廉三世似乎更加循規蹈矩,但他血管裡仍然流淌著赫斯特家族的血液。這從他興建的赫斯特國際集團總部大樓就可以看出。1928年,總部大樓剛在紐約曼哈頓中心建成,威廉就開始設想對這座建築的進一步改造。但後來事業遭遇波折,威廉直至去世都未曾把計劃付諸實施。威廉三世接班後,完成了祖父的心願。2005年,全新的赫斯特國際集團總部大廈完工,保留了原有建築的標誌性混凝土方形底座,建在此上的42層建築則被透明玻璃包裹,極具現代氣息。外界評論,這座大廈就像是一個「跳出古怪小丑的玩具盒」,即使在高樓林立的曼哈頓,也很難被忽視。還有人說,這仍然留存著的方形底座,象徵著赫斯特家族依舊延續著威廉創下的基業,而脫穎而出的玻璃大廈,則象徵著這個家族的「變身」。
責任編輯:劉馨瑤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