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番比較,從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研究的馬博士決定從某高校辭職,作為五邑大學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跨省落戶到廣東江門。
馬博士2014年於中山大學畢業後,已經在省外安家多年,全家人搬回廣東是一個大工程,也曾有其他城市提出更誘人的機會。「但最終是江門引進人才的誠意,打消了我們全家所有的顧慮。」
按照馬博士二級人才的待遇,她的小孩可以順利進入江門優質的幼兒園學習。馬博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甚至每個月還能申領一筆4500元的租房補貼,這讓她感受到了江門對人才細緻周到的服務與尊重。
像馬博士一樣選擇到江門安家的高層次人才還有很多。一組數據顯示,江門市建有博士博士後科研平臺112家,累計引進博士近千人。2020年,全市累計認定評定高層次人才總量達6141人,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20.94萬人。
珠三角向來是「搶人大戰」的焦點,包括深圳、廣州、珠海、佛山等在內的城市都祭出了不同形式的「引才大招」。和其他城市相比,江門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這個原本身處珠三角「人才夾縫」中的珠三角小城,是如何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搶人大戰」中突圍的?
在受訪專家看來,弄清楚這個問題,無論對於江門還是其他仍身處「人才夾縫」中的城市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關注的大事。
引才先打「三張牌」
江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首當其衝。
作為廣東老牌的工業重鎮,江門的傳統製造業基礎深厚。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鶴山一張氈」「順德一把扇」「新會一條線」的順口溜就在珠江三角洲流行開來。包括鶴山美雅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美雅「拉舍爾」毛毯、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錦綸,都是「江門製造」傑出的代表,憑藉過硬的品質風行海內外。
江門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陳小曼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江門曾是珠三角重要的貿易中心和產業基地,至今仍擁有23個國家級產業基地,2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但江門的劣勢恰恰在於缺乏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人才也相對匱乏。
「江門的科技支撐能力有限,廣東省實驗室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尚未取得突破,加之缺乏有效的人才承載平臺,導致人才吸納能力嚴重不足,受到了發達城市人才『虹吸效應』,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較為突出。」她說。
因此,江門很早就將高端人才視為座上賓。自2016年以來,先後組織了數百名國家級專家到江門,與重點企業對接交流、解決技術難題,建立起了人才研修院等。
此後恰逢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江門作為大灣區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城市,確立了圍繞科技「三張牌」展開人才工作的策略。更是針對高層次人才引育出臺了人才強市「新四十條」,今年僅在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上的預算就高達2.74億元。
江門市人才工作局相關人士表示,江門積極謀劃了「僑鄉院士大講壇」去打院士牌,圍繞江門五大新興產業邀請江門籍院士回鄉開設講壇。包括塗永強院士、陳小明院士、嶽建民院士等15名院士,與江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機制。
除了打好院士牌,江門還積極運用好手裡的大科學裝置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牌,打造創新資源強磁場,持續推動全國博士後創新(江門)示範中心「1+7」建設,推動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落地建設。
馬博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五邑大學繼續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江門既有產業群又有學校,很容易開展產學研工作。」今年8月,馬博士負責的「5G通信用低介電常數感光阻焊材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得了2020年廣東「眾創杯」博士博士後創新賽團隊組優勝獎。目前,項目已經與相關企業籤署合同,不久將要落地進行產業化應用。
立足產業優勢差異化引才
今年6月,《江門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指出,江門除了通過技術改造等方式提升傳統產業外,還要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製造能級、拓展產業布局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把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等5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成超千億元產業集群。
在廣東省社科院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遊靄瓊看來,當前江門還沒有吸引大批高端人才的生態,要學會差異化引才。江門是典型的傳統製造業為主的城市,在人才引進時要重視高端人才,更要注意引進和培育本地藍領人才,為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江門實際上早有探索,尤其是壯大技能人才隊伍方面著力頗重。
2016年,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下稱「雅圖仕印刷」)為順應市場發展需求,開始投入並使用新型水油上光印刷技術。但因新物料的特性和生產方式未被掌握,出現產能低和質量不穩定的問題。彼時,藍領技能人才起到了關鍵作用。馮新源便是在推動傳統產業創新升級的眾多技術骨幹中的一分子。
面臨技術難題時,馮新源帶領團隊將新物料在印刷機上反覆進行多次IR熱風測試,分析數據,並確定最佳的上光IR標準值。最終,公司實現了有效地穩定新型水油上光質量,極大地提升了印刷效率,使機臺產能由原先30%提升到95%。
「此舉不僅提高了雅圖仕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還為公司創造了效益。」如今,馮新源已經成長為雅圖仕印刷的印刷技術主任,並成為了技能人才培育體系中的堅實力量。截至目前,通過接受印刷技術培訓而出師的技術人員已超百人,很多已能夠在各自崗位上獨當一面。
江門市人才工作局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為吸引和培育更多的技能人才,江門實施了產業支撐人才鼓勵計劃、實施高技能人才引育計劃,對外印發了《關於做好人才政策個人待遇發放工作方案》和《關於做好人才政策企事業單位補貼發放工作方案》《江門市深入推進「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培訓工程工作方案》等18個文件,不斷創新技能人才引育舉措,總量達48.31萬人。
遊靄瓊表示,江門肯定不能拿短板與廣州、深圳的長項去比,儘管目前江門整體的人才生態環境不如這些城市,但可以依託當地的製造業產業優勢,制定差異化的人才政策。
「江門可以採取一些以柔性引才為主的引才方式。例如,高端人才不一定非得在江門安家,而是當江門傳統製造業在轉型升級時,能夠引來高端人才提供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幫助就行。」遊靄瓊說。
以細緻入微的服務打動人才
多位受訪的高端人才、技能人才表示,人才剛落戶江門,最關注的無非關乎購房、租房、教育等公共服務問題。
今年,江門引進了世界500強萬科集團,希望萬科能夠全方位助推江門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城市品質提升、文化魅力展示以及人才安居環境持續改善,提供細緻入微的服務。
據了解,萬科集團把江門作為中長期布局以及灣區經濟圈深耕的重點區域,積極導入萬科優質資源,設立了江門萬科企業有限公司。
江門萬科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為了提供一個良好的人才安居環境,公司專門針對高層次人才設立了專項定製服務措施,目前已經為來自多個教育、醫療、高新龍頭企業的部分高層次人才提供專享定製服務。
要真正實現引得來、留得住並用得好人才,還需要做好「引才」的後半篇文章。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江門市在2018年啟動了一項人才管家服務,江門專門購買了第三方的專業化服務,提供涵蓋高才子女入學、配偶安置、住房、健康管理等涉及高才在江門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服務。目前,江門全市已設置了人才管家近200名,開展各類服務8500多人次。
「現在很大一部分人才,包括他的老人、小孩和其他家庭成員在體檢後都沒有醫生給他們分析報告和作諮詢,所以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們就增加了家庭醫生的服務。自2019年開始,我們也增加了專門的法律顧問,涉及人才在創業、家庭生活用工合同方面等的法律需求,我們都可以提供諮詢。」江門市人才管家某項目負責人張家俊說。
創新性的人才管理制度也可得見江門識才、愛才和容才的誠意。張家俊介紹,人才來了江門以後,第一件事是讓他們認識和了解江門,第二件事是學習自己的專業內容。由於專業性比較強,江門還特意成立了高層次人才發展促進會,以此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學術研討、項目輔導等創新創業服務。
「最後一件事是創業,有一部分人可能會涉及到創業。一些高才在創業成功,企業上市後,他可能會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比如做義工服務社會。最後他就變成真正的江門人,融入當地。」張家俊說。
遊靄瓊評價稱,在全國各地常見的買房打折、租房補貼等引才政策中,江門的人才管家服務做得貼心、很用心,已經從最初簡單的戶籍代辦升級到了如今不斷增加的個性化服務。
陳小曼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2019年,江門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集聚高地,「江門人才島」是重點抓手。
江門市人才工作局相關人士提及,「江門人才島」定位為建設成為珠三角高品質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示範區、國際人才雲基地。自建設之初就提出了「高規格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要求,強調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致力將其打造為全國樣本、廣東標杆。
目前,江門人才島科技產業園(一期)、江門人才島展示中心、騰訊智慧城市展示中心等重大項目已經建成, 雲集了騰訊、華為、萬科等知名企業, 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江門校區、廣東省科學院江門研究院等招才引智平臺成功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