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德興裡高句麗古墓壁畫(局部)比較標準的牽牛織女圖《漢畫中牛宿和女宿的形象研究》/圖
記者鄭超
又是一年七夕日,在這天,有情人往往互送禮物以表心意。這不,玫瑰價格較平常翻五六倍也備受追捧。
在古代,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不用送什麼禮物,主要是女生希望以織女為榜樣,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
但是,浪漫的古人依舊會通過各種方式「撒狗糧」,今人送禮還真不一定有古人浪漫。記者採訪到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士祥,透過詩詞來看看古人的「送禮指南」。
今人送玫瑰 古人贈芍藥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詩經·鄭風·溱洧》
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提到這樣一個場景:男子和女子互相嬉鬧、互相戲謔,末了,還互贈了一枝開得熱烈的芍藥花。
為什麼是芍藥?王士祥解釋說,在古代,芍藥花被用來代表愛情,成為古代青年男女戀愛時的贈物。此外,「芍」別名為「江蘺」,取諧音「將離」,因此也被當作戀人離別時的贈物。
今人送皮筋 古人贈簪子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鐃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在詩歌《有所思》中,男子送給女子鑲嵌珍珠的玳瑁簪,以表達一片痴心,女子小心地用玉環把髮簪纏繞起來,以表示同樣的深情依戀。
簪是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常是男士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跟當代「00後」贈送小皮筋定情相比,誰贏了?
今人送香水 古人贈香囊
欲織雙鴛鴦,終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長得系肘腋。——明·鄭旦《子夜歌三首》
古人佩戴香囊,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意思是,先秦時期的年輕男女見到父母和長輩,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尊重。
香囊是隨身之物,男子贈予心上人香囊,就仿佛陪在她的身邊,這是古人最早的浪漫。
今人送手鍊 古人贈鐲子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漢·繁欽《定情詩》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託。
今人送戒指 古人贈指環
龍香小柄琵琶彎,切玉玲瓏約指環。試按花深深一曲,海棠開後望郎還。
——清·朱彝尊《鴛鴦湖棹歌》
指環,也就是戒指,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
今人發微信 古人寄詩詞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咱河南老鄉李商隱,當時去四川任職,歸期未定,思念遠在北方的妻子,於是贈詩一首,傾訴自己在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堪稱浪漫中的浪漫。
後來,李商隱還寫過一首《七夕》,以此來悼念夫人: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面對與夫人的陰陽相隔,李商隱反倒羨慕起牛郎織女,發出無奈的感慨:比起世上無期的離別來,牛郎織女的相會是有期的,是可以期盼的,讓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