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得名有其意義,正月為元月,夜亦稱宵,因農曆正月十五是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自古有觀燈習俗,還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等熱鬧民俗活動。宋代以後,隨著市民生活興起,元宵節熱鬧空前,人們賞月歌舞,通宵達旦。更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元宵節燈火中,悄然表達愛慕、互訴衷腸。
關於元宵節的詩詞名篇不在少數,筆者在此選取三首,從中一窺古人的浪漫情懷。
一、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
元宵節知名度最高的詩詞,當屬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其中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稱為千古名句,為後人樂道。且看此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描寫了元夕,也就是元宵節的一番盛景,大意是:東風吹拂下,千樹繁花隨之舞動,又似吹落如雨的煙火,紛紛而下。馬車豪華、滿路芬芳,鳳簫的音樂靈動,月光隨著燈火流轉,舞龍舞魚的彩燈一夜不停。美麗的姑娘,帶著金色頭飾,笑語盈盈,淡淡幽香,從身邊路過。我一時迷離,轉身千百次尋她不見,猛然一回頭,她卻站在燈火零落處。
辛棄疾在這首詞中,極力渲染了元宵節的盛大場面,極富動感;又筆鋒一轉,尋覓一位燈火零落處的絕世孤傲美人,忽而沉靜。煙火與美人,動感與沉靜,構思精巧含蓄婉轉,讀來令人神思,為元宵節的美注入了更多遐想空間,餘味無窮。
二、歐陽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說朱淑真所作),以白描手法,講述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抒發了元宵節失戀後的離愁滋味。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這首詞的大意是:去年元宵節的夜晚,花市上的燈光亮如白晝,明月登上了柳樹梢,我與她相約在黃昏後相聚。到了今年元宵節,月光與燈光依然如故,卻不見了她的蹤影,情到深處,相思淚下,溼透衣袖。
多情自古傷離別,這首相思詞婉轉曲折——昔日元宵節甜蜜溫馨,今日元宵節一人孤獨,對比何其強烈,讀來令人悵然。詞人未嘗言說愛情感傷和痛苦,只言月與燈依舊,卻不見去年人,便讓失戀心情躍然紙上。其中,「淚溼春衫袖」,一個「溼」字,更將佳人不再、舊情無覓的感傷推向高潮。
三、盧照鄰: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作為元宵節的重頭戲,觀燈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唐代詩人盧照齡所作《十五夜觀燈》,描繪出唐代元宵節觀燈和開芳宴的習俗。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詩中提及開芳宴。據考證,開芳宴習俗始於唐代,在宋金時鼎盛,主要由夫婦中的丈夫主辦,一般為夫妻宴飲、賞樂、觀戲,以此表示夫妻和睦恩愛,反映了當時人們理想的家庭道德模式。詩詞展現出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元宵節的場景——在色彩斑斕的燈光裡,夫妻舉辦一場開芳宴慶祝,精緻燈具的照耀下,年輕人的面龐顯得俊美光鮮。絢麗燈光將大地裝扮地五彩繽紛,繁多的燈火點綴到天邊。向遠處看,燈火如同點點繁星從天空中墜落;近處看,靠樓的燈光仿佛月亮高懸天上。還有姑娘的笑容,在燈具襯託下格外美麗,為元宵節增添了不少光彩。
從盧照齡、辛棄疾、歐陽修的詩詞中,我們得以零距離感受唐宋時代元宵節的盛景,以及元宵節寄託的對美好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年元宵節,正逢全國齊心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我們不外出賞燈,居家品讀經典,在詩詞中感悟美好,共同期盼戰勝疫情,生活美好。
作者:陳城
校對:宋家儒
監製:潘若佳
監審:郎薦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