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那麼有關元宵節的由來以及傳說都有哪些呢?
元宵節的傳說三則
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元宵節在古代竟然是情人節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的詩句總是那麼的煽情
現在都把七夕當做中國的情人節,但在古代,真有點情人節味道的,其實是元宵節,雖然不同朝代規定有異,但都把元宵視為一個重大節日,夜不宵禁。看燈、觀景、逛街、剁手,從這些說法還是有證據可以證明的哦,從古人的詩句中就可以看出來,不信請欣賞以下詩句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蘇道味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蘇軾五更鐘動笙歌散,十裡月明燈火稀。——賀鑄
不是所有時候的元宵節月亮都是圓的
1912年,民國政府改用新曆,也就是1月15日那天過的元宵節,然而這天農曆才是十一月,一輪彎彎的月牙掛在天空,不失為一種殘缺美,百年都難得一見
偷偷菜
民俗專家介紹,在中國古代,元宵節還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約燈下」的浪漫節日,一些地區至今仍保有「偷菜傳情」的元宵節習俗。
在古代,漢族人還有在元宵節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習俗。至今,在貴州省黃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著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傳情的習俗。這天,姑娘們會去偷非本族人家異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緣。
放夜燈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猜燈謎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
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後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籤,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籤,獲小禮品留念。
小編給大家出幾個燈謎,可以在評論回答喲
園外隱約聞猿啼,星月小橋聽蕭聲(詞語)元宵節十五的月亮(成語)婚期定在元宵後(成語)離別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謎)不妨走步跳馬棋(成語)
南方湯圓VS北方湯圓
壯哉我泱泱大國,聽到元宵節的第一反應絕對少不了吃這一選項,那麼問題來了你是吃甜湯圓,還是鹹湯圓,還是肉湯圓?
小編覺得肉餡湯圓很好吃,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