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楚天金報》報導 乾洗店是怎麼洗衣服的?乾洗過的衣服有刺鼻異味,是不是乾洗劑有毒?對此,《楚天金報》記者以學徒的身份應聘進入武漢市幾家小有名氣的乾洗店,臥底查探,目睹了一系列令人憂心的場景。
洗羽絨服竟用有害玻璃淨
1月11日,記者以熨燙工的身份應聘成功,進入漢口江漢北路福奈特乾洗店。該店在江漢北路有兩處門面,一處位於一小區街邊,店內有乾洗機,另一處則在小區內,店面內竟然沒有乾洗機,全靠水洗。當日,記者被安排在小區內的門面裡上班。
這個門面裡,從前臺進入店內工作間,首先是縫紉臺,店內右側有3臺熨燙機,最裡面是水洗間。由於是新手,記者被安排熨燙洗淨的毛衣,並摘除毛衣上沾著的羽絨。
記者發現,水洗工接到送來的羽絨服,會先塗擦一種藥水,再開始水洗。記者佯裝好奇,詢問水洗工:「大姐,你們往衣服上擦的是什麼?」眼見是「自己人」,水洗工毫不避諱地回答:「藥水,都是老闆調配好的!」
之後,在洗衣間內,記者發現了用來調製藥水的眾多添加劑。其中一種名叫保險粉,另一種叫玻璃淨,用於清洗車窗玻璃。記者諮詢相關專家後得知,這兩種化學用品對人體都有一定的危害。
一份洗滌劑至少「回鍋」3次
12日下午,記者來到漢口紅旗渠路布蘭奇乾洗店,以水洗工學徒的身份應聘成功。第二天上班後,記者注意到,店內不到10平方米的水洗間內,擺放著大量羽絨服,甚至有些領口帶著高檔皮毛的羽絨服,也被隨意扔在地上。
一天下來,記者目睹了整個水洗過程。記者發現,師傅調配一桶洗滌劑,至少要用4次。頭兩次洗淺色衣物,隨後第二次洗滌過後的廢水將送往後臺水洗室,用於洗滌深色衣物。此時,洗衣機排出的廢水已經變為黑色,渾濁不堪。最後,深色衣物洗完後排出的廢水,用來洗滌汽車坐墊。
為省成本跳過「解毒」環節
1月14日,記者以學徒身份,進入該漢口黃孝河路可麗舍乾洗店。不料剛進入店裡二樓搓洗羽絨服不到半小時,就因為員工操作失誤,引發乾洗劑洩漏。當衣物乾洗完後,師傅將乾洗劑的庫門打開,一股極為濃烈的刺鼻異味撲面而來。一名洗衣工轉身從雜物堆內翻出一個口罩,遞給記者,示意戴上。
記者隨即以幫忙為由,跟隨這名洗衣工來到樓梯處。攀談中,他指著一個藍色工業桶,告訴記者:「這就是乾洗劑,一桶要大幾千元,貴得很。」他還告訴記者,一般的乾洗店裡,乾洗劑都是重複使用的,乾洗機可以自動回收處理乾洗劑。「我們店裡已經很久沒往機器裡加乾洗劑了。」記者觀察乾洗機,發現機器的確有3個回收槽,最左邊的一個回收槽裡所盛的液體已經發黑。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乾洗店重複使用乾洗劑的現象並不少見,行內稱這種重複使用的乾洗劑為「老湯」。由於乾洗劑的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對人體有害,所以,乾洗過的衣物,最好要蒸餾淨化一次,祛除殘留的有害成分。但是,有的乾洗店為了節省成本,都跳過了蒸餾環節,因為如果那麼做,洗一件衣服的成本至少要多出5塊錢。
「潛規則」:三分洗七分熨
「幹過這行的都知道,三分洗七分熨,甭管水洗乾洗,拿出來好好熨一熨,外行的根本看不出來。」在武昌經營著一家小洗衣店的老闆告訴記者,男顧客大部分比較粗心,很少檢查洗過的衣服,女顧客當中,那些看起來面善的也很好忽悠,「如果送來的是一般的西裝、襯衫,檔次低一些的,面料一般的,不用乾洗,直接水洗,然後熨一熨。」
他說,一家乾洗店要購置乾洗機、水洗機、烘乾機等設備,算下來至少得7萬元左右。即便有一臺合格的乾洗機,店家也很少啟動,畢竟水洗的成本要少很多。
記者的暗訪證實了他的說法。在江漢北路那家乾洗店裡,工作人員經常將客人的西服和羽絨服泡在一起水洗。
而在紅旗渠路的那家乾洗店裡,記者看到一件紅色呢絨大衣泡在洗衣機內,洗完後被掛在外面晾曬。該店的員工告訴記者,這種面料的衣物洗完後晾乾,然後交給熨燙師傅就行了。
洗染業協會:當地尚無乾洗行業標準
採訪中,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開洗衣店這個行業門檻低,競爭激烈,導致潛規則橫行。大多數店主為節約成本,低廉的洗滌劑反覆使用,使得消費者的健康受到了隱形的威脅。多家乾洗店老闆表示,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部門來店裡檢查過乾洗劑。針對乾洗行業,國家對「乾洗店採用什麼樣的乾洗劑及乾洗機」也沒有作出明確的要求。
那麼,乾洗劑中的四氯乙烯對人體有多大危害?如何規範洗衣店的行為?武漢市洗染業協會副秘書長龐亞東說,在發達國家,對於使用含四氯乙烯的乾洗劑是有規定的,但武漢尚無。四氯乙烯使用不規範,肯定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龐亞東稱,衣服到底是乾洗還是水洗好?衣物的破損程度該如何認定?衣服究竟洗得乾淨不乾淨?這些問題很難量化,也很難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去認定。目前,武漢市的洗衣店已超過4000家,要減少洗衣糾紛,使乾洗業在規範的軌道上運行,最關鍵還是要出臺行業規則和標準,對乾洗店進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