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通信觀察員 發表於 2020-12-21 17:52:40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過,「我們無法左右變革,只有走在它前面」。
對於這一句話,碧桂園(02007)創始人楊國強深諳其道,他常說,碧桂園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都在變。回顧該集團近些年發展歷程,其也算是實際行動踐行這一理論:2015年,通過一系列區域裂變深耕市場,實現規模快速擴張;2018年下半年,走在政策前面提出「行穩致遠」戰略,向管理要效益;2019年1月,提出「高科技綜合性企業」新定位,駛入多元布局、協同發展新航道。
時至今日,在機器人+現代農業這「兩駕馬車」的共同拉動下,碧桂園的科技感越來越強了,離實現「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目標也更近一步了。
看似不起眼的布局,實則對碧桂園而言意義重大。下面不妨從其具體動作出發,來探究一下機器人+現代農業之於碧桂園,究竟有著哪些實質性意義?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機器人」夢
說起碧桂園的「機器人」夢,則不得不提起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
作為一名白手起家的地產企業家,楊國強並沒有把目光局限在地產行業,反而對機器人製造有著極大興趣。
頗有實幹精神的他,並沒有把對機器人製造的興趣停留在表面:2018年7月,碧桂園成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博智林」——讓博士智慧聚集成林,代表著楊國強對其的美好寄語;同年9月碧桂園在順德建設機器人谷;12月博智林與清華大學共同建立機器人聯合研究院。
夢想有了,成功還會遠嗎?對於碧桂園來說,答案早已在它一一展示的成果中作出了回復。
截至2020年9月,博智林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2500多項,其中已獲授權700多項,發明專利120多項,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核心技術。同時,博智林現有在研建築機器人有50多款,就在9月底共有9款43臺建築機器人「列隊服役」,工作效率約為人工的2-4倍,後續將會有12款104臺陸續交付。
(博智林旗下機器人產品)
除此之外,碧桂園對於機器人業務延伸的設想也在旗下餐廳有所顯現。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截至2020年10月,碧桂園旗下的千璽集團已有13家機器人餐廳實體門店正式對外營業,自主研發機器人設備及軟體達80多種,其中有61款投入使用,涵蓋火鍋、中餐、快餐、煲仔飯等多個業態,餐廳的相當一部分工作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
在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碧桂園的煲仔飯機器人還曾馳援過武漢抗疫一線,該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無人化全自動出餐,有效降低了傳染風險,緩解醫護人員無法用餐或用餐不及時的問題,得到醫護人員一致好評。
可以說,在上述建築機器人及餐飲機器人的相輔相成之下,碧桂園離「機器人」夢又近了一步。而往深層次來看,碧桂園布局機器人的動作實則眼光獨到,不僅一腳踩中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的發展機遇,還可以實現碧桂園「零傷亡、高標準、好效益」的願景。
一方面,目前工業機器人發展空間極大:國家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由2014年12050臺增長到了2018年147682臺,複合增長率達到了87.1%,而在人口老齡化加速提高,技術進步和國產化突破等背景下,機器人的優勢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建築機器人能夠幫助碧桂園提升工地的安全、效率和節能環保,機器人餐廳能夠向全世界提供健康衛生、好吃、快捷、實惠的美食,從而促使碧桂離「高科技綜合性企業」越來越近。
現代農業,另一盤在下的「大棋」
在實現「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路上,碧桂園不僅僅只有機器人這一駕馬車驅動,還有另外一駕馬車也值得注意——現代農業。
具體而言,2018年5月,碧桂園成立「碧桂園農業」,根據官網信息顯示,碧桂園農業將布局農業全產業鏈條,致力於成為現代農業系統方案的提供者和服務商,包括前端研發,「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中端生產組織,以碧優選社區門店為主體的終端銷售。
2019年1月,碧桂園提出「高科技綜合性企業」新定位,並明確提出地產、機器人、現代農業是未來重要三大業務。直至目前,碧桂園在現代農業這一塊新業務上已經形成研發服務、智慧種業、現代農業科技園、海外大農業、社區生鮮門店等五大核心業務版塊,覆蓋研發端、生產端到銷售端的全產業鏈現代農業。
就目前的效果來看,碧桂園在研發端、生產端和銷售端上均做出了一些成績,具體如下:
研發端,採取人才引進和技術引進「雙手抓」的方式。人才方面,引進研發領域領軍人物、生產板塊專業技術人士,截至2020年6月末,碧桂園農業共有研發人員174人,其中博士學歷佔比達到12%;技術方面,碧桂園農業與多家國內外科研機構、企業達成深度合作,深圳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廣東省農科院等機構均在其「朋友圈」中,並已在分子育種、基因編輯、智慧農業等方面形成出競爭力。
生產端,走的是強強聯合,整合資源的「路子」:通過與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聯合,建設全球首個超萬畝無人化農場「碧桂園無人化農場」,推動中國農業機械現代化、無人化發展進程;與武漢開發區聯手建立「中國種穀」,布局智慧種業,推進中國種業發展;攜手湖南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助力非洲實現糧食安全。
銷售端,打造碧桂園旗下社區生活服務品牌——碧優選。據了解,碧優選這一產品同現代農業緊密相連的社區生活服務品牌,其主打特色生鮮食品、日用品和增值服務,致力於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向數百萬業主直供農副產品,同時幫助實現健康食品「從田間到餐桌」, 向數百萬業主直供農副產品。
事實上,如布局機器人業務一樣,碧桂園布局現代農業的背後也蘊藏著兩層深意。
一是智慧農業滲透率極低,市場整體可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農業總產值為6.6萬億元,而再結合《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19)》預測2019年智慧農業潛在市場規模約2000億元左右,以此計算,現代農業的滲透率尚不足10%。
二是規模紅利之下,還隱藏著碧桂園鄉村振興的「初心」——其發展現代農業的初衷,是為了提升農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共同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而按照創始人楊國強的話來說,就是「40年前我是個農民,碧桂園發展到今天,有條件去為鄉村振興做點事情。」
協同作戰,不止於地產概念
碧桂園的地產、現代農業、機器人三大主業,看似沒多大關係,但實則仍緊緊圍繞其地產主業進行的,有著多元布局、協同發展的戰略邏輯。
舉例來看,建築機器人可以完成重複、繁重、危險的工作,進一步保障安全和質量。而巡檢機器人、清潔機器人則可以提升物業服務,而碧桂園作為一家服務數百萬業主的地產龍頭,該業務在建築、物業方面無疑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現實需求。
再來看餐飲機器人,產業鏈前端,該布局可整合碧桂園在現代農業方面積累的優勢,通過產地直採模式搭建供應鏈體系。產業鏈末端,千璽集團的機器人餐廳和單機設備能為包括碧桂園社區、酒店、教育、商業項目在內的全社會提供智慧化餐飲服務,進而實現與主營業務協同提升、聯動增效。
可以說,機器人、現代農業於碧桂園不僅僅只是新的業務線,它有著更大的想像空間。用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的話來說,則是——如果主營業務是「老虎」,新業務就像是為老虎插上的「翅膀」,將給主營業務帶來更大的價值。
目前來看,碧桂園經過近幾年的前瞻布局,已經開發機器人建房、機器人餐飲、現代農業等新業務,並形成了房地產產業鏈、生態產業鏈、社區產業鏈的全覆蓋,內循環經濟格局初步顯現。
對於這一布局,全球知名投行高盛評價道,碧桂園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以及機器人、現代農業等多元化業務發展的協同效應,長期看不僅能夠將碧桂園和其他的龍頭房企區別開,並且還可以為碧桂園新的利潤增長點提供強有力支撐。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上半年,其中報成績也是一如既往的打眼——實現總收入1849.6億元,毛利448.9億元,淨利潤219.3億元,均處於行業的高位。這一切,是基於碧桂園對多元化戰略的深刻理解,不斷打破成長天花板而實現的。
現如今,在高科技版圖的坐鎮下,碧桂園的未來已經不止於地產這一個概念了,而這一布局也正在為碧桂園打造一條「真正的護城河」——豐富且眼光獨到的多元化戰略,將為其未來的業績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增長動能。
責任編輯:x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