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屋老宅」,什麼原因?實則是經驗之談

2020-12-21 葉三說

俗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比較通俗的語言,目前主要在廣大農村地區比較流行。如果深挖俗語的誕生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

作為一種適合廣大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語言文化,之所以能傳承3000多年,就足以說明俗語文化的魅力。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屋老宅」,什麼原因呢?實則是古人的生活經驗。

墳頭和空房都是比較令人恐懼的地方,在一些恐怖片中,也不止一次出現。目的就是為了製造恐怖的氣氛,這樣才能讓廣大觀眾朋友感到害怕。

這句俗語到底產生於何時,由於時間比較久遠所以不得而知。但是所反映的深刻道理,但是卻非常值得大家深思。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可以解釋為,在天黑趕夜路的時候,如果周圍沒有旅店,在墳頭和空房子中選一個過夜,那麼很多人都會選擇墳頭。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相比較於墳頭來說空房子,最起碼可以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而墳頭總會給人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治安息息相關。

第一、寧可墳頭過夜

相信很多人一提到墳頭都會特別害怕,因為埋在墳裡的都是死人,再加上古代社會的神鬼之說特別興盛,所以很多人都不敢獨自去墳地。

但由於外出的旅人在夜幕降臨之後,沒有找到可以居住的地方,他們一般都會選擇在墳頭過夜。

雖然這種事情聽起來比較可怕,但是相比較於生命而言,人們都會壯著膽子在墳地過夜。這主要是因為很少會有人,在大半夜的時候來到墳地,這其實也就杜絕了被人搶劫的危險。

因為在古代社會,經常有土匪出沒,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這些外出的人。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個外出經商的人睡在墳地裡,這種場景其實想一想都會比較恐怖。

但是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錢財和生命的安危,相對而言是一件比較划算的事情,所以很多外出的人才會住在墳地裡。

回過了頭來再看一下這句俗語,可以發現這其實也是古人的一種智慧。既然所有人都特別害怕在晚上去墳地,那麼最危險的地方,可能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所以無論是外出串門還是經商的人,在天黑之後的荒郊野外無處居住時,一般都會選擇在墳頭過夜。

第二、不待空屋老宅

在古代社會由於交通特別不發達,很多人在出遠門的時候都會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因為現代人開車或坐車,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達到的地方,在古代社會至少也需要十天半個月,在這種前提下就會出現打尖住店的情況。

如果走到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附近既沒有客棧也沒有住戶,那麼就不得不在野外住一晚。但是一定要找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畢竟在古代社會攔路搶劫的人特別多,一旦被這些惡徒逮到輕則失財重則丟命。

雖然沒有人住的空房子可以遮風擋雨,但是一般人都不敢在夜晚,隨便進入空房子中住宿。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鬧鬼」事件之外,最重要的是空房子由於空置時間過長,所以房子中很容易有野獸出沒,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命喪黃泉。

其實,還有比野獸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當地可能經常有土匪出現,而他們的主要下手對象就是空房子中的旅客。

殺人越貨在古代社會比較常見,而一般外出的人身上都會帶一些銀子。這些匪徒往往都會特別心狠手辣,他們不僅劫財而且還會殺人。

這就是俗語「不待空屋老宅」的含義,事實上在古代社會由於治安特別差,很多外出經商的人往往都會死於非命。

所以很多人都會特別加小心,根本不會在控制了很久的房子中過夜。他們寧可選擇在墳頭附近睡覺,因為一般情況下根本不會有人半夜來墳地。

結 語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屋老宅」,不僅道出了古人的大智慧,而且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治安情況。

最重要的是人們在生活中汲取了教訓,所以才會創造出這種寓意深刻的俗語,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警醒大家,在外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錢財和生命。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從空屋老宅過」,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國家有很多流傳至今的俗語,這些可能也都是經驗之談,比如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等,這些所以非常的有道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語,叫做「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屋老宅過」。很多人都覺得這句俗語比較的恐怖,這樣的處境似乎也比較的艱難,是一種非常困難的選擇,這句話其實是後一句是最主要的,不從空屋老宅過指的是不要選擇沒有人住的空宅子,樓房基本上沒有這樣的擔憂,但是在農村有很多這樣的空房子。
  • 野外露營時,為何寧可在墳頭露營,也不要在野外的老房子過夜?
    我國的俗語文化在數千年的文化歷史傳承中,也可以稱得上是獨樹一幟。畢竟這些俗語作為老祖宗那一輩的經驗之談,一向深受我們普通百姓的推崇和喜愛的。這些文字雖然說比較通俗直白,但它包羅了世間萬千,富含著許多人生哲理。
  • 農村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我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在眾多的歷史文化當中,俗語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民間特別受追捧。通俗易懂,是勞動人民總結的智慧。但是有些俗語,卻充滿著迷信神話色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句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
  • 農村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可廢屋住宿」有道理嗎?
    這是古代人出行的一句農村俗語。古代人出行不像現在人出行那麼方便,有客棧、旅館、酒店可住,安全而又舒適。那個時候,古代人出行一般都是在飯店、客棧住宿,或者在農家借宿。各處道路交通不方便,沒有現在的公路鐵路,那個時候都是羊場小道崎嶇的山路。
  • 俗話說的「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是因為講究忌諱麼?
    「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這是一句民間的俗語,說的是:出門在外,實在找不到住宿過夜的地方,寧肯在墳地裡將就一宿,也不要在空置已久的老屋或者古剎過夜。或許有人一看到諸如「墳頭」、「空宅老屋」這些字眼,就會想到是不是和忌諱之類的事情有關呢?其實沒那麼複雜,這句話不過是古人出行在外的一些經驗總結,它的出發點無外乎「安全」二字。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啥意思?令古人如此忌諱
    中國的很多俗語老話都是和封建迷信有關的,很多人覺得一句俗語多少有些封建迷信,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時科學不發達,因而很多俗語只能用封建迷信來說理,但是道理和現在並沒有不同。今天這句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停雙」初讀時也是覺得這句話就是封建迷信,直到最近再次品讀,方才發覺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 農村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是什麼意思?文/北冥有魚導讀:縱觀歷史長河,老祖宗們著實留下了不少的東西,有雄壯的萬裡長城、都江堰,也有富麗堂皇的古董器具,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東西外,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在人們之間口口流傳,比如說俗語,俗語是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他們將其一生的閱歷全都凝結成一句句的老話,有的俗語與風俗有關,有的俗語與天氣有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句與天氣有關的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有何講究?不妨看看
    從小到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老一輩的人說很多俗語,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為盛行,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有許多講究,有一些俗語是具有科學依據的,比如一些和農忙有關係的,基本上都是對耕地有幫助的,但是也有一些是人們自己內心的講究而形成的,"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便是如此。
  • 農村俗話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啥意思?
    在過去的農村,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對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做出了一定的約束,這些規矩不會出現在書本裡,但是通過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也就逐漸地流傳了下來,成了農村老人常念叨的俗語。最遵守這些俗語的,莫過於上了年紀的農村老人,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會在意這些俗語,但是回到了農村還得老老實實地聽老人的教誨。其中有一句「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在年輕人帶男女朋友回家的時候被提及的次數最多,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寧可借屋停喪在農村,紅白喜事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很多人不在意,殊不知犯了忌諱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很多人不在意,殊不知犯了忌諱工業革命的浪潮來到中國前,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大多靠天吃飯,很多人每天沒日沒夜地辛勤工作,自然抽不出時間來做別的事。所以小農經濟的社會背景下,文盲特別多,很多老百姓一輩子都不認識幾個字,但人類的智慧並不只體現在讀書上,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也曾留下了些獨特的文化,比如這句「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大家知道什麼意思嗎?這句俗語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意思其實很簡單,寧可試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要穿別人穿過的破鞋。
  • 俗話說:「寧可借屋落客,不可借屋落月」,「落月」指的是什麼?
    以前的農村交通很不方便,人們出門主要靠步行,特別是在山區居住的人們,有時候出門一趟要幾天才能回家,再加上以前的農村根本沒有旅店,外出的人就只能在村民家裡借宿了,但是有句農村俗語叫做:「寧可借屋落客,不可借屋落月」,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人常說的俗語,「兩樹夾屋,定喪骨肉」,說的什麼意思?
    那種植樹木有什麼需要忌諱呢?就拿我曾經在農村地區居住的那段時間裡,從農村老人口裡聽到的那句俗語,兩樹夾屋,定喪骨肉為例子, 它就是一句告誡人們風水禁忌的俗語,並從風水格局出發,講究在房屋種植樹木的時候,要講究數量,數量是有吉和兇兩種意義的,不可以在房屋的兩側都種上樹。
  • 俗話說:「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六代世家經驗之談
    俗話說:「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六代世家經驗之談。老趙是退休幹部,住在不遠的一個村子,平日裡總是笑呵呵的,而且穿著打扮和本地農民一模一樣,如果不是很熟悉,根本不知道他曾經的職位很高。我知道老趙是在和我開玩笑,他家老宅子也就是50多平米的房子,連菜園子加起來也就是不到半畝地,普通的院牆和其他人家沒有什麼兩樣。就是屋子裡設計得非常很別致,狹小的房子裡卻留出了一個很大的空間,裡面的各種書籍琳琅滿目,讓我這個喜歡讀書的人,經常是大飽眼福而流連忘返。除了書房,屋子雖小,卻具備了普通農民家庭的所有生活設施,廚房、臥室、衛生間等一應俱全。
  • 人們常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其中「雙」指的誰?
    但是在安排客人其中有個講究,就是「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我們通常理解為,如果是男女一對來家裡,一般都會讓其分開住,這是為什麼呢?來源在古代農村,人們非常講究風水學說,對農村發生的一些事情,往往最為講究。比如我們結婚生子,喪葬文化,都有一定的說法。
  • 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到底是為什麼?老人婚姻觀靠譜嗎
    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到底是為什麼?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俗語是老百姓生活裡,通過現實發生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也可以稱為「經驗之談」。新娘俗語諺語的特點是言簡意賅、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又充滿智慧,讓人聽完之後很容易記住,有的還能收益終生。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話對嗎?還有下半句,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話對嗎?還有下半句,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眾所周知,除了正式用語之外,社會上還存在著許多俗語,並且這些俗語往往具有很深刻的道理。其實認真想想也能明了,這些俗語基本上都是由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經過幾百上千的洗刷,俗語變得更加精煉。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鞋代表什麼?古人為啥如此害怕
    有很多物品或行為事涉隱私,我們不應該輕易侵犯或者踏入。例如古代就有著「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的說法,雖然有著迷信因素存在,卻也與隱私相關。01五千年文明中各地都流傳下來許多經驗之談,因流傳於民間,難登大雅之堂而被冠以「俗語」之名。
  • 生活智慧「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留雙」啥意思?先人的金玉良言
    小時候總聽家裡人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指導農業生產的俗語,長大一些家裡人又說「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長大了才明白這句話蘊含的哲理。農村流傳著許多意境深遠的俗語,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百態。
  • 俗語:「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何意?下半句更是少有人知
    作為一種流傳在田間地頭、破屋陋巷的口頭禪,俗語以其平易近人的字眼,通俗易懂的語氣,歷來成為民間百姓所推崇的一種特有文化。時至今日,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農村一些老人,就不難發現在他們眼裡,待人接物的標準往往來源於民間俗語,甚至與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也用俗語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