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比較通俗的語言,目前主要在廣大農村地區比較流行。如果深挖俗語的誕生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
作為一種適合廣大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語言文化,之所以能傳承3000多年,就足以說明俗語文化的魅力。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屋老宅」,什麼原因呢?實則是古人的生活經驗。
墳頭和空房都是比較令人恐懼的地方,在一些恐怖片中,也不止一次出現。目的就是為了製造恐怖的氣氛,這樣才能讓廣大觀眾朋友感到害怕。
這句俗語到底產生於何時,由於時間比較久遠所以不得而知。但是所反映的深刻道理,但是卻非常值得大家深思。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可以解釋為,在天黑趕夜路的時候,如果周圍沒有旅店,在墳頭和空房子中選一個過夜,那麼很多人都會選擇墳頭。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相比較於墳頭來說空房子,最起碼可以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而墳頭總會給人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治安息息相關。
第一、寧可墳頭過夜
相信很多人一提到墳頭都會特別害怕,因為埋在墳裡的都是死人,再加上古代社會的神鬼之說特別興盛,所以很多人都不敢獨自去墳地。
但由於外出的旅人在夜幕降臨之後,沒有找到可以居住的地方,他們一般都會選擇在墳頭過夜。
雖然這種事情聽起來比較可怕,但是相比較於生命而言,人們都會壯著膽子在墳地過夜。這主要是因為很少會有人,在大半夜的時候來到墳地,這其實也就杜絕了被人搶劫的危險。
因為在古代社會,經常有土匪出沒,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這些外出的人。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個外出經商的人睡在墳地裡,這種場景其實想一想都會比較恐怖。
但是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錢財和生命的安危,相對而言是一件比較划算的事情,所以很多外出的人才會住在墳地裡。
回過了頭來再看一下這句俗語,可以發現這其實也是古人的一種智慧。既然所有人都特別害怕在晚上去墳地,那麼最危險的地方,可能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所以無論是外出串門還是經商的人,在天黑之後的荒郊野外無處居住時,一般都會選擇在墳頭過夜。
第二、不待空屋老宅
在古代社會由於交通特別不發達,很多人在出遠門的時候都會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因為現代人開車或坐車,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達到的地方,在古代社會至少也需要十天半個月,在這種前提下就會出現打尖住店的情況。
如果走到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附近既沒有客棧也沒有住戶,那麼就不得不在野外住一晚。但是一定要找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畢竟在古代社會攔路搶劫的人特別多,一旦被這些惡徒逮到輕則失財重則丟命。
雖然沒有人住的空房子可以遮風擋雨,但是一般人都不敢在夜晚,隨便進入空房子中住宿。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鬧鬼」事件之外,最重要的是空房子由於空置時間過長,所以房子中很容易有野獸出沒,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命喪黃泉。
其實,還有比野獸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當地可能經常有土匪出現,而他們的主要下手對象就是空房子中的旅客。
殺人越貨在古代社會比較常見,而一般外出的人身上都會帶一些銀子。這些匪徒往往都會特別心狠手辣,他們不僅劫財而且還會殺人。
這就是俗語「不待空屋老宅」的含義,事實上在古代社會由於治安特別差,很多外出經商的人往往都會死於非命。
所以很多人都會特別加小心,根本不會在控制了很久的房子中過夜。他們寧可選擇在墳頭附近睡覺,因為一般情況下根本不會有人半夜來墳地。
結 語
農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屋老宅」,不僅道出了古人的大智慧,而且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治安情況。
最重要的是人們在生活中汲取了教訓,所以才會創造出這種寓意深刻的俗語,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警醒大家,在外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錢財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