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12位帝王中,就後宮規模而言,擁有65位後宮妃嬪的康熙皇帝居於首位;就皇嗣繁育而言,生育55位子嗣的康熙皇帝更是居於首位。這位被後世評價為「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的一代雄主,尚未成年便表現出了自己強大的生育能力,甚至在65歲高齡時依然能夠生育子嗣。
規模巨大的後宮妃嬪,數量驚人的皇嗣繁育,是不是就代表了康熙皇帝沉迷後宮、荒淫不堪的另一面,我們暫且不論;但在康熙皇帝的後宮中有一個極為特殊,也頗令人不解的情況卻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后妃中,竟然有4對親姐妹!
她們分別是:孝誠仁皇后和妹妹平妃赫舍裡氏;孝昭仁皇后和妹妹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和妹妹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宜妃和妹妹郭貴人郭絡羅氏。
是鍾情於小姨子,還是另有隱情?是荒淫無道,還是有著具體政治目的?康熙皇帝,為何會納娶4對親姐妹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清朝的後宮納娶制度
《清史稿·后妃列傳》對於清朝的後宮納娶方式有著較為明確的記載:
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內務府屬旗秀女,內務府主之。
「八旗選秀」,皇帝納取後宮妃嬪的主要方式;「內務府選秀」,皇宮選取宮女的主要途徑。但宮女如果能得皇帝臨幸,也可「自常在、答應漸進至妃、嬪」。也就是說,這兩種「選秀」方式基本滿足了皇帝對於後宮妃嬪的需要。
清朝後宮制度規定,在具體的「選秀」過程中,「后妃諸姑、姊妹不赴選,惟上命」。也就是說,作為一種特殊的賞賜和恩澤,中宮皇后和後宮高等妃嬪所在母家的適齡待選秀女,可以不通過「八旗選秀」或者「內務府選秀」而直接供皇帝選擇並給予後宮位分。
在康熙後宮的4對親姐妹中,姐姐,要麼是皇后、要麼是「眷顧最深」的寵妃;妹妹自然就會被康熙皇帝另眼相待。再加上這幾位后妃的妹妹,不需要通過「選秀」的殘酷淘汰,能被康熙皇帝納取為妃嬪的概率自然大大提升。
再者,我們需要明確康熙皇帝對朝野勢力的平衡手段
對於清朝皇帝而言,納娶后妃、繁育皇嗣甚至對某位后妃的恩寵都不是僅憑個人喜好而行的私事,因為它關乎皇位傳承、關乎後宮平穩、關乎前朝勢力平衡,乃至直接影響到皇權的穩固程度。
就康熙後宮的4對親姐妹而言,平妃赫舍裡氏於康熙十九年入宮,此時孝誠仁皇后已經崩逝6年;溫僖貴妃於康熙十七年入宮,也在孝昭仁皇后崩逝以後;愨惠皇貴妃於康熙二十九年入宮,此時孝懿仁皇后也已經崩逝近一年;唯獨郭貴人和宜妃同於康熙十六年入宮,但這對姐妹的後宮位分卻並不高。
對於康熙皇帝而言,「赫舍裡氏」家族、「鈕祜祿氏」家族和「佟佳氏」家族對於皇權穩固有著決定性影響,為了讓失去後宮依仗的外戚家族們重新感受到皇恩浩蕩、聖眷優渥,康熙皇帝必須用再納後宮妃嬪的方式予以拉攏和安撫。
除此之外,三位皇后的崩逝也會讓處於平衡狀態的前朝局面很快失衡,這對於皇權的穩固而言,絕對是一件致命傷害。為了保持前朝勢力平衡,避免因中宮崩逝而帶來明顯的朝局動蕩,康熙皇帝也必須用納娶後宮妃嬪的方式予以重新制衡。如此一來,康熙後宮會出現4對親姐妹,也就不奇怪了!
最後,我們需要明確康熙皇帝的另一面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能被後世評價為「千古一帝」,也屬情理之中。但在諸多國外文獻和坊間野史的記載中,我們卻能發現康熙皇帝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沉迷聲色、荒淫無度。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康熙皇帝自孝誠仁皇后崩逝後便開始了「不恤國事,淫嬉日甚」的荒淫帝王生活;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以後,康熙皇帝更是「驕淫日甚,以遊戲為事」。在此期間,坊間野史更是盛傳著康熙皇帝「九妃連珠」、「八嬪臨御」的香豔故事,甚至還有著「強佔人妻」、「納姑為妃」的荒唐傳聞。
步入晚年以後,康熙皇帝對漢家女子越來越感興趣,關於這一點,清初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在其所著《清廷十三年》中,就有過細緻記載:
在熱河避暑山莊,我住在一處帶有小花園的臨湖房屋中,湖的對岸是座別墅,韃靼君主經常由一些小腳女人們陪同,在那裡嬉笑遊戲。通過紙窗的孔眼,我看見韃靼君主在尋歡作樂。
這些「跛著小腳」的漢家女子,幾乎是康熙皇帝外出巡幸、駐蹕行宮時的標配,其晚年所出皇嗣大多出自漢族妃嬪也能證明這一點。
也就是說,這位被後世評價為「千古一帝」的清一代英主,縱然「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但也絕對不能掩蓋其沉迷後宮、荒淫不堪的昏君表現。既然荒淫如此,康熙皇帝的後宮妃嬪中為何會有4對親姐妹,自然很容易理解了。
後記
對於康熙皇帝乃至所有的封建帝王而言,「婚姻即政治」。出於制衡前朝勢力分布的考慮,康熙皇帝必須給予皇后、寵妃所在外戚家族格外恩寵;再加上後宮制度的直接影響,康熙皇帝荒淫本色使然,康熙後宮會出現4對親姐妹也屬情理之中。
只不過,即使清朝皇室有著「滿洲之舊」的成例可循,但讓親姐妹共侍一夫,畢竟荒唐也實屬無奈。行文至此,不禁感嘆封建女性命運之悲涼、無奈;慶幸現今女性的超然地位、別樣幸福。
參考文獻:《清史稿·后妃列傳》、《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朝鮮李朝實錄》、《清廷十三年》、《清朝野史大觀》、《清稗類鈔·宮闈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