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
平凡又閃光的歲月 ——
懷念我的老領導朱星
文/楊德新
圓圓的臉泛著紅光,稀疏的頭髮已經染霜,鏡片後一雙細細的眼睛,厚厚的嘴唇常掛著笑容,這幅定格在我腦海中的肖像是我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後的第一任頂頭上司朱星。那時,他是陝西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少兒讀物編輯室主任。
朱星是上海嘉定人,1944年16歲時參加新四軍,1947年入黨,當過華野文工團員、文書,後又在華東軍區政治部當文藝幹事、編輯,1978年轉業到了陝西。而來陝前他在北京擔任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的編輯長達17年。所以,他雖出身軍人,卻是個響噹噹的內行領導、專家型領導。我這個編輯隊伍的新兵,是懷著一顆肅然起敬的心跨進出版大院的門檻的。上班以後,發現大家人前人後都叫他「老朱」,沒有人稱官銜,有時還開玩笑叫他「朱老總」,他總是樂呵呵的有叫必應。看他的樣子,你很難把他同轉業軍官、資深編輯畫上等號。
丨楊德新丨
01
老朱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小氣」
上世紀80年代初,出版事業如沐春風,少兒讀物的出版更是異軍突起,作為西北「領頭雁」的陝西,成立專業的少年兒童出版社已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我報到後第一件工作就是參加陝西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成立大會。太走運了,太榮耀了,我期待這個難得的盛大場面。然而成立大會和我想像的不大一樣,會址不在賓館飯店,而是借用了西安實驗小學的小禮堂,沒有張燈結彩,更沒有鑼鼓喧天,老天還不幫忙,細雨霏霏,實在太缺乏喜慶氣氛了。
會場不大,出席的人也不多,除陝西省委宣傳部、文化文物廳、教育廳來了幾位頭頭腦腦,還來了一位副省長孫達人,再加上幾位作家、畫家,算是撐住了門面。會卻開得很短,大約上午11點剛過就結束了,沒有午宴招待,大家各回各家。來賓們冒雨離開後,會場桌子上還剩下不少瓜子、花生、蘋果、香蕉及水果糖。「朱老總」一聲令下:全部收起來,帶回去交辦公室。編輯室全體同志忙活了一上午,別說蹭頓工作餐,連一顆糖豆都沒撈著。這個「朱老總」呀,倒是有點「高老頭」的影子。
02
老朱給我的第二個印象是「窩囊」
那時的辦公條件較差,七八個人共處一室,沒什麼事可以藏著掖著,工作上的不同意見,個人的情緒困擾,鐵勺碰鍋沿總是難免。我發現有人敢跟老朱當面頂撞,言語不和能把聲調抬高几度。當然老朱也會發急,紅脖子漲臉。可當第二天見面,「新陽改故陰」「芳樹搖春風」「人面桃花相映紅」。開始我還想:這位「朱老總」城府深,不露聲色。
到後來我才知道,老朱其實胸無城府,更不會玩「穿小鞋」「秋後算帳」的那一套。這大概是部隊大熔爐裡煉就的「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氣量和胸懷吧。可我還是覺得他「窩囊」,沒半點「宰相」的威嚴,倒有點大肚彌勒的樣貌。
我同老朱相處較集中的一段時間是1983年7月至8月。其時,全國低幼文學講習班暨西北地區兒童文學講習班在西安舉辦。這個講習班由文化部少兒司牽頭,陝西省文化廳、省作協等單位聯合主辦,承辦單位則由陝西人民出版社擔當。雖說當時陝西少兒社已成立,可只是副牌,出書用的名號而已,編制仍是陝西人民出版社的一個編輯室。
丨陝西人民出版社原副總編輯朱星丨
為搞好籌備工作,抽調了全室將近一半的人。「朱老總」帶領大隊人馬在解放軍政治學院招待所安營紮寨,講堂和學員食宿都在那裡。我在會務組,具體任務是負責接待和全程陪同講師團。除了本地的賈平凹,以葉君健為首來自全國各地的16位教授、作家、評論家及文化部少兒司陳之君主任都下榻於西安賓館。會前,我是一天幾趟地跑機場、車站,接下來安排食宿、收發資料、報銷票據……開班後,每天陪講師去講課,根據各人不同的日程安排小型會、接待來訪、處理雜事還要陪同遊覽,一連去了五次碑林六次兵馬俑,爬了七次大雁塔,有人開玩笑說我撈了一件美差,而我只嘗到了暈頭轉向腳不沾地的滋味。
三天兩頭得向老朱請示匯報,一次順便倒了兩口苦水。老朱瞅了瞅我說:「我知道你忙,忙要忙在點子上,我為什麼讓你住在西安賓館?一不是讓你去享福,二也不是讓你每天埋在事務堆裡,是給你『開小灶』。正因為你是新入行的,才給了你這個難得的機會。」末了老朱又不輕不重加了一句,「近水樓臺,你可要先得月噢。」
我便天天琢磨這個「月」。
講習班快結束時,老朱又對我下了兩條指令:
一、陪同講師團赴延安參觀訪問;
二、將所有講稿收集整理編輯成書。
原來老朱早埋了伏筆呀。講稿我看過,參差不齊,繁簡迥異,還有的與實際的講課內容不盡相同,要成書,編輯加工量大,還可能吃力不討好,理應由高手來操作,可我是個新手……抓住去延安的機會我向作家們虛心求教,交換看法,讓「月光」灑進我的心裡。
送走最後一位作家,埋頭於文案,一番精耕細作,18個篇目23萬餘字的《兒童文學十八講》於次年出版了。這是我任責編的第一本書,出版後頗得業界好評,後來還得了個小獎。
1985年老朱57歲就離休了,可我們見面的機會沒有減少,那年我們都住進了新建的陝西人民出版社家屬院,老朱在北樓,我在南樓。……歲月靜好,日復一日。一天剛吃完飯,不知誰在樓下喊我,我撂下碗就從5樓往下跑,只見老朱家的單元門口圍滿了人,老朱躺在擔架上。我和李天增、孫忠多、郭臻幾個人抬上老朱一路小跑直奔粉巷第一醫院……老朱中風了,出院後左邊的胳膊和腿都不靈便了,說話也不利索了,嘴還往一邊歪。老朱堅持鍛鍊康復,院子裡常有他的身影,見了我們總要聊上一陣子,直到哈喇子流到嘴邊。
…………
1998年的一天,未來出版社社長佀承軍交給我一摞稿件,說是朱星的文稿,社裡決定出版,要我擔任責編。當時我已離開編輯室了,手頭上限期交稿的社史和社慶紀念文集都攤開了。見我面有難色,老佀說:「你可是朱老點的將。」我再無二話,披掛上陣。
丨1982年,李天增(左)、朱星(中)去蘭州軍區創作組組稿期間,和《金城蘭州》作者李敏傑(右)在一起丨
老朱給自己的書起名《閃光的歲月》,多是早年的作品,有小說、散文、紀實文學、評論,還有兒童文學,稿件零散不說,由於手抖的緣故吧,許多字很難辨認,我一個頭兩個大。看著看著,一個老戰士的軍旅生活便躍入眼帘:新四軍的千裡烽煙,海防前哨的火熱鬥爭,荒原沙漠的艱苦歲月……後期的作品則煥發著新環境新視野的風採及未來的召喚。我又一次肅然起敬……第二年春,25萬餘字的《閃光的歲月》出版發行,這是我擔任責編的最後一本書。
我抱著一摞樣書敲開了老朱的家門,老朱手抖著一時找不著眼鏡。
老朱病情加重了,我陪社領導去醫院探望,老朱見了我們兩眼放光,手抖著想掙扎著坐起來……他老伴說:「老朱整天念叨的就是你們,是出版社……」
老朱已離開我們了,他往日的歲月是平凡的,又是閃光的。
(作者系未來出版社退休編審,原文藝編輯室主任。)
本文選自2020年12月5日《文化藝術報》A04版 詳情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閱
掃碼立即下載文化頭條APP
責 編 | 龐阿倩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平凡又閃光的歲月 ——懷念我的老領導朱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