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日記體」深受追捧。魯迅先生曾在書中寫道,「從作家的日記或尺牘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清晰的意見,也就是他自己簡潔的註解。」
日記比本人更真實。讀完作家出版社最新推出的黑龍先生的《奧森日記》﹙上、下﹚後,我更深信不疑。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向身邊朋友推薦這部清新自然的作品。
01
「奧森」是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簡稱,那裡也是京城人的「跑步聖地」。作者記錄自己患糖尿病後14年來堅持跑步的所思所想、所歷所遇,從原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到被醫生判為「戴了帽」的糖尿病人,再到依靠跑步和科學飲食治癒的跑者,他達到三級國家運動員水平,黑龍涅槃重生,並將這些寶貴的生命體驗記錄下來,分享給更多的人。
他的跑步本身就具備雙重精神內涵:他晨跑、夜跑、赤足跑、山地跑、跑北馬、跑鄭馬、跑北京國際越野馬拉松,等等,一路跑進生命的最深處,欣賞到最美麗的風景;另一方面,他的跑步,伴隨著陪伴年過九旬患有老年痴呆的母親,照顧住院卵巢手術的夫人,鼓勵在美求學讀博的女兒,以及時刻牽掛自己的學生們,他邊跑步邊寫日記,從內心流淌出來的真情獨白,凝結成一部馬拉松的精神史和心靈史,何嘗不是他的靈魂救贖呢?
一個人的馬拉松,就是一個人的心靈史。疾病是一面鏡子,人們飽受肉體之痛的時候,往往才能看清自己的傲慢和驕傲。2005年末,黑龍被確診患上糖尿病,醫生對他說道,「糖尿病是不可治癒的,你需要終生服用藥物,或依賴胰島素來生活。」熱心的護士長又告訴他,跑步鍛鍊和調整飲食能夠控制,他痛下決心,「我能吃苦,只要人能吃的苦我都能吃,只要靠吃苦能做到的事,我都能做到。」
半年後,他控了飲食,減了體重,停了藥物,踏上跑步的漫漫徵程。「很可能我是第一個進入森林公園跑步的人。那年的除夕,正下著大雪,公園還沒修好,我從一處沒封好的路口進入公園……」
2012年10月27日,他開始跑步,一個多月後就報名參加了馬拉松比賽,進步之快讓人驚嘆,更使我油然敬意的是他的意志力和行動力。2007年,他在奧森公園附近買了處新房,從此再也沒有停下跑步,成為大家口中的「奧森老人」。
奧森的大地上,見證他的每一個溫熱足跡,記錄他的每一次挑戰自我,他從基本的跑坡開始,每天堅持跑。春花,夏陽,秋葉,冬雪,他在跑步過程中融入自然的懷抱,赤心赤腳閱讀大地,打開心靈,放飛心情,多年的抑鬱症也不治而愈。跑步是痛苦的快樂,有多少痛苦就有多愉悅,腿傷、抽筋、疲勞不是最難承受的,最艱難的是撞牆時刻。
02
所謂「撞牆時刻」,是指「每當跑到30公裡左右,人體的能量就會消耗殆盡,就如耗盡燃料的汽車,又像遇到一堵不可逾越的牆,再也不能向前移動了。」一個馬拉松跑者,常常要與這堵牆打交道,穿越了這堵牆,就可能看見勝利的曙光。如何成功闖關呢?
他現身說法,「遇到撞牆的感覺時,心理上要堅定信念,同時採用深呼吸的方式,調整跑步速度,保持正確的跑姿,就會慢慢地渡過困難期。過了那堵牆,跑步者的高峰期就來了,身體會再次啟動,心中會溢滿愉悅感和幸福感。」
而最好的闖關捷徑,莫過於吃苦訓練,「為了徵服這個難關,我每周都要跑一次30公裡,慢慢地,神經系統就會記憶和習慣這個痛苦,最後便穿越和推倒了這面牆。」這個過程,用跑友的話說就是「從地獄到天堂」。其實,人生在世,就有苦難,就有挑戰,馮驥才曾回顧韓美林的傳奇人生,書名為《地獄一步到天堂》,亦是同樣的道理。
一個人的馬拉松,也是一個人的精神史。跑步是常態,跑馬是心態,奔跑在路上是不屈生命的姿態。14年的跑步史,黑龍的堅持常人難以比擬,他與跑友的往來情誼令我為之動容。他在日記中說道,「沒有人沒時間跑步」,還說,「糖尿病是可以治癒的,糖尿病是不可以治癒的。」
我不禁聯想到,生命是可以完美的,生命是不可以完美的;人生是可以成功的,人生是不可以成功的。感謝黑龍,讓我開悟。顯而易見,他已經修煉成為一位智者,字裡行間的文字氤氳出生死的哲思和人性的光芒。
作為青年作家,我深感他的海量閱讀和成熟智性,談醫學、武術、教育、社會新聞,侃侃而談,淡泊超脫,他讀尼採、盧梭、叔本華、陀思妥耶夫斯基、馬斯洛、弗洛伊德、三毛、林語堂、林徽因、潘石屹、陳果、任志強、趙忠祥、張小嫻;
同時,也讀了很多與跑步運動相關的書,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談些什麼》,希恩《跑步聖經》,多爾蒂《現代田徑運動》,麥克杜格爾《天生就會跑》,以及《聖經》《佛經》等等,其文學質素和審美品味不言而喻。
我不想把這視為一種刻意為之的案頭工作,應是作者邊跑步邊思考的精神交流。與此同時,他還與不同年齡的跑友們打成一片,有牛師傅、耿大夫、天藍、和尚、情調、孤獨、奔騰、端陽、樂天、蘇菲、二丫、孤影、懶貓等,也有慈善家李春平、運動員孫英傑等。他開導失戀的美娃,鼓勵失意的玩樂跑,參與「光豬跑」的陣營。而修鞋攤的侃爺,邂逅優雅女士,擺攤賣肉丁饅頭的跑友阿玉,又使他的日記充滿煙火氣,讀來生活氣息頗濃。這些映照出他始終年輕的心態,也讓我看到跑步帶給他的生命活力和平和喜樂。
03
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在推薦語中說道,「這本書兼具啟發性、借鑑性與閱讀性。」此言不虛。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創作瓶頸期,疫情打亂了全部計劃,飽受失眠焦慮,同時又加重了關節疼痛。我患有類風溼19年,一路走來也是一場別開生命的馬拉松比賽,深諳最大的路障是自己,最大的贏家也是自己,要想一路向前,必須反觀自身向內求索,找回平衡的狀態和能量。
《奧森日記》使我看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種毫不動搖的信念,一種愈挫愈勇的精神。他用行動回應外界對於「60歲老人跑30公裡」的質疑,哪怕疫情期間他也沒有停下,在家每天做2000個深蹲,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他用堅持踐行「沒有跑步就沒有生活」的樂觀態度,他的堅持散發著光芒,迤邐出愛的奇蹟,他是讓人尊敬的生命跑者。
跑步,讓人年輕;跑步,使人智慧;跑步,引人向上。或許,人生就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最迷人之處在於每一次的發起挑戰和超越自我。「前天下午去奧森跑步,連日的暑熱和陰雨過後,小雨初歇,空氣清新,惠風和暢。像魚翔淺底,鷹擊長空,我感到身心在升騰,好像聽到了天地的聲音,也仿佛體會到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的感悟,身心本無,生死本空,起滅為幻……」黑龍先生的快樂,非跑者難以體會,同樣他的精神境界,也很難抵達。
奔跑吧,像黑龍那樣!我告訴自己,同時也告訴所有讀者——生命是可以完美的,生命是不可以完美的;人生是可以成功的,人生是不可以成功的!
跑在路上,別停下來,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