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家都是拼命三郎,比如任正非、雷軍,任正非曾經在華為初創期都是在公司打地鋪,工作困了就睡公司,醒了繼續工作,給自己留了一身的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因為癌症動了兩次手術;雷軍自曝基本每天吃午飯只有三分鐘時間,每天工作16個小時。
這樣的工作模式,給很多職場人留下了不得不努力的理由,甚至應該加倍努力。可是,伴隨著新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很多高強度高壓力工作下也造成了一些身體預警,展露在我們面前,給予我們警醒。
這些成功人士身上除了拼命工作以外,所具備的一些格局,也許在我們看待他們的努力的時候,被忽略。為什麼不建議你拼命工作,因為這樣的努力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方式,還可能因為努力留下的假象,忽略戰略的重要性。
1、低水平勤奮,只會浪費時間
有位網友說自己有秒回郵件的習慣,一看到右下角跳出新郵件,立刻放下手頭上的活,秒點然後回覆信息。結果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只幹一半,沒有一件事情是完成的,而且錯誤率極高。
很多人處於這種狀態,比如在地鐵上也要拿一本書在讀,但是實際上,一個月甚至好幾個月這本書還沒讀完第一章。
這種盲目的低水平勤奮,只會讓我們看上去很努力,但是當你用結果導向去評估這件事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只是本末倒置的浪費時間。
2、深度工作,才是有效付出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中對深度工作下了一個定義:在無幹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這種深度工作的價值,不僅僅是對現有付出的高效率利用,還能產生疊加價值。
碎片化時代,這種深度工作的方式,將會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重要利器,成為良性競爭力。
3、戰略性布局,比淺層執行更重要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是一種尋找目標的動物,他生活的意義僅僅在於是否正在尋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標。」沒有目標,努力將會毫無意義。
有策略才叫奮鬥,沒策略只叫996。戰略性布局對職場人而言,比淺層執行更重要,因為戰略性的規劃能夠從繁冗複雜的淺層執行中剝離出來,對發展方向做好規劃,用結果導向控制目標點。
擴大視野,確定發展方向,找準規劃和執行的破局點,並根據執行復盤反饋不斷調整戰略方向,這才是對自己拼命工作最起碼的尊重。
盲目拼命式的低水平勤奮比懶惰更可怕,這些無用功不僅浪費時間,還為戰略性錯誤提供了隱形庇佑所。
職場中想要佔得一席之地,靠的絕不僅僅是拼命,而是個人複合思維的組合,包括目標、資源配置、規劃等,這樣才是一個成體系的成長系統。
作者:李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