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油畫的繪製,離不開畫框與畫布的前期準備。雖然市面上可以買到一些不錯的成品畫框,但往往不能滿足個人的各種要求,畫框與畫布的質量也無法讓人滿意。因而,繃畫布與塗底料是初學者繞不過的一道坎,這兩樣東西看似簡單,但是在具體製作過程中由於各種工藝細節與技巧的差異往往導致畫框最終的成效差強人意。
首先我們要知道畫布比畫框更為重要,顏料依附在畫布表面,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而畫框的更換遠比畫布的更替容易的多,我們只需把畫布後面的釘撬開即可。質量差的畫布對畫作所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預見的,因為短時間內,即使是上十年,你有可能根本感覺不到畫布的老化與黴變的。所以,當你覺得一張畫有長久的保存意義時,就千萬不要輕易地在過分劣質的畫布上作畫。
我們在絕大部分的行畫(商業畫)裡面可以看到最差的畫布,類似一些質量差的化纖布,用手可以輕鬆地撕裂,偶被硬物戳到更是會直接穿破。同時,較易發生滲油漏油等情況,對畫作的長久保存是極其不利的。而相對質量較好的畫布,常見的如雨露麻,畫布編織緊密而平整,摸上去是厚實而有韌性的,這些畫布一般顏色較深,呈淡褐色並帶有一點點橄欖綠色。如圖這裡我們用的是帶有丙烯圖塗層的雨露麻細紋擦膠布,目的是為了節省做底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把成卷買回來的畫布在地上展開,根據畫框的大小在畫布正面上用鉛筆畫好線。需要注意的是,裁剪出來的畫布大小基本上要比畫框大10到15釐米左右,因為畫框有厚度,畫布要包住畫框的側面繞過去還要預留打釘的距離,例如30x40cm的畫框,厚度是3釐米,畫框的四周各增加6釐米,即得出裁剪的畫布尺寸是30+(6x2) x 40+(6x2)釐米,結果便變成42x52cm的尺寸了。
用剪刀把需要裁剪的區域剪出來。畫框我們用的是約3釐米厚的松木框加5mm厚的底板,目的是為了減輕畫布遭壓到變形或戳穿的風險(一般繪畫完成後我們可以在後面作密封防潮的處理,避免底板吸潮黴變間接影響鄰近的畫布)。
畫框的背面如圖,大尺寸的畫框,中間要做「日、目、田」等字型的支撐橫梁,預防框架日後變形。
把畫布展開在乾淨工作面(地面)上,背面朝上,置畫框於居中的位置。
準備好釘槍及繃布鉗等工具。
在畫框各邊的中點固定好如圖四個位置,畫布這時外形呈枕狀,而不是一開始便固定畫框的四個角,這點需要注意。
從最長邊開始把整條長邊固定好,由中點(已固定的店)依次向外角處打釘,用力切記過大。
每個釘的間隔最好是3到5釐米。
把相對應的另一條長邊也依次釘滿。
開始釘短邊,但短邊釘到畫框的兩邊要預留約5釐米的距離,因為畫布的四個角要做折角包邊處理。
把畫布從一邊折過來,基本呈直角,內角收到裡面,儘量不要露出外面,否則影響美觀。
角的位置可以適當加固,防止畫布日久脫離。
繃布最終完成,正面是平整如白紙的,反面布的邊緣及釘的位置也是呈直線般井然有序的。
側面看,畫布以不起皺為最佳,這樣的畫框算是大功告成。
無論是多好的畫布,畫布的表面依然會有小的瑕疵,起粒、毛線等,需要用中細的砂紙整體打磨一番。
準備做底的材料,立德粉、刷子、大容器、白乳膠是必不可少的。立德粉在一般的化工、五金店都有賣,但很容易買到質量較差的,可以到一些專業的畫材店去購買,進口的當然最好,價錢也不會太貴,。差的立德粉顏色暗沉而發灰,顆粒感明顯。反之,好的立德粉顏色雪白,質地細膩,稍加比較是很容易能夠分辨出來的。畫布做底的方法很多,相對而言,這種做底方法是比較簡單有效的。
我們可以在容器內先加入一定量的立德粉。
為了立德粉與白乳膠溶解均勻,可以先加少量的水把立德粉混合成粘糊狀,再加入等量的白乳膠。立德粉與白乳膠的比例沒有固定(大體為1:1的比例即可),如果想要畫面不太吸油,可以增加白乳膠的分量,降低立德粉的用量(如3:2),反之,如果想要畫面更吸油便增加立德粉的用量(如2:3),但一定要注意立德粉是不能單獨使用或者使用比例過高的,沒有膠作為粘合劑,日後底料開裂或剝離畫布的時候將令你後悔不及。
加入適量的水調至乳狀,耐心攪拌均勻。
用板刷在畫布上刷塗一遍,不可太厚,底料宜薄不宜厚,多遍薄的塗刷效果優於次數少的厚塗。塗刷過程注意填滿畫布小的空隙及把多餘的顆粒或刷子掉落的筆毛及時清理乾淨。
正對光線看,塗到之處呈反光狀,沒塗到的地方便一目了然了。一層底料的製作便完成。把畫框置於陰涼處自然風乾,切忌放到陽光下暴曬,當然,為了爭取時間可以拿風扇對著畫面吹。底料幹透後我們拿細砂紙重複打磨的步驟,如果覺得紋路還不夠細緻、畫面還不夠平整,可繼續塗刷一層,如此循環,三到五遍的塗層及打磨已經能得到相當細膩的畫底了,這樣的畫布適合畫幅小的古典精描油畫。一般情況下,兩到三層的塗層亦已滿足一般的寫實油畫需要,恰好可以利用畫布表面細小的紋路製作一些筆觸的肌理。此外,一些短期作品,如風景寫生靜物寫生等類型的,為追求筆觸及更容易的上色效果,可以不用刷塗便直接在畫布上面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