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張雨生這個名字並不算陌生,但也絕不算熟悉,更鮮少有人知道這首《大海》是從他而來。
在那個被情歌攻佔了的時代,很少有人用歌曲去唱響其他感情,因為這是保證市場收益最簡單的方法。但是張雨生做到了,他的那首《大海》正是為溺水去世妹妹而作,沒成想,進入市場之後反響異常出彩,成了他最有名的成名曲,直到今天還在被流傳。
張雨生,1966年出生於臺灣,在他出生那一天,天降大雨,所以父母給他起名叫雨生。少年時代,他對上學興趣不大,反而是喜歡聽歌,遊泳,打籃球,看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甚至有時候還試筆寫寫小說。雖說對課業不感興趣,但他還是順利考入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
在他考入大學的這一年,自己的妹妹不幸溺水去世,作為家裡長兄的張雨生知道後非常痛心,為了完成妹妹的遺願,張雨生參加了「木船民歌比賽」,通過自彈自唱竟一路挺進決賽,拿下了優勝。自此,他開始認真鑽研音樂。還組建了自己的樂隊「雷擊點」,開始了校外的表演生涯。
1988年,22歲的張雨生帶著他的樂隊參加了第一屆臺灣熱門音樂大賽,斬獲團體組冠軍以及最佳主唱獎,這個獎可以說不單是讓樂隊收穫成功,更是肯定了張雨生的才華。也就是在這一次,銘聲傳播公司的製作人翁孝良開始關注這個年輕人,很快便將他收入自己的旗下,並且為他寫下一首紅遍大江南北的廣告曲《我的未來不是夢》,成為張雨生的代表作之一。
1988年10月,張雨生入圍了金龍獎最有前途歌藝新人獎,隔月便發行了自己的首張個人專輯《天天想你》,沒想到專輯一出便引爆了市場,創下超35萬張銷量的同時,張雨生也以1988年年度風雲人物,正式打入樂壇。
雖然張雨生在歌壇創出一方天地的同時想順勢打入影視界,但是不難看出,歌壇才是他的主戰場。1992年,退役之後的他發行了自己第四張專輯《大海》,發行量高漲超600萬張,也創下了他音樂生涯的巔峰。1994年,32歲的張雨生創作了一支不被飛碟和各大媒體都看好的專輯《卡拉ok·臺北·我》並將它發行了出來,這支專輯歌曲都由他親自操刀,前衛的弦樂重奏,超越了當時的審美。
在遠離商業化的同時,專輯中融入了他對社會現象的揭露和諷刺。與行業大頭的分析一樣,這張專輯的發行量慘澹,不被當時的大眾所接受,也讓張雨生背上「票房毒藥」的外號。直到今天,這張專輯才被視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探索之作,甚至被圈內人評價為領先華語流行音樂整整20年的裡程碑,獲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臺灣流行音樂新100最佳專輯No.88的排名。
1995年,一位酒吧的女駐唱引起了張雨生的注意,她的聲音雖然帶有一絲沙啞但是卻極具特點,高音部分的穿透力甚至可以和自己相媲美,愛才的張雨生主動與她結識,甚至將她帶入錄音棚與自己一同合唱新專輯的歌曲,第二年,又替她量身打造首長專輯《姐妹》一舉將她捧紅,這位女駐場就是後來的華語樂壇天后,張惠妹。
隨著張惠妹的爆紅,張雨生也搖身一變成為樂壇的金牌製作人,甚至可以和李宗盛、周華健比肩。1997年,張雨生擔任果陀音樂劇《吻我吧娜娜》音樂總監,在10月20號工作結束回家的路上,他駕駛的跑車以高速撞上了隔離帶,他受到了重傷,雖然立刻被送到醫院,但那時候張雨生已經是面目全。事後,警方將這次的事故判定為疲勞駕駛。
第二天,這條新聞成為了臺北媒體的頭版頭條,震驚了整個臺北市,還很快傳遍了香港和大陸。
作為張雨生學生和妹妹的張慧妹在接到消息的時候也一度無法接受,渾身發抖。跟在等待兄長甦醒之時,為他創作了一首歌,名為《給雨生的歌——聽你·聽我》,華豐唱片僅僅用了72小時將這首歌製作完成,但就算是這麼多人的力量也無法從死神中將這位「高音王子」、金牌製作人奪回,他還是走了,年僅31歲。
華語樂壇失去了一個重量級的音樂大師,張惠妹在兄長走後音樂路線也一度陷入迷茫,在紀念張雨生的演唱會上,一首《後知後覺》讓她多次哽咽,因為遺憾終歸是不能彌補的,失去的人也再也無法回來。
在張雨生去世之後很多樂壇藝人都出來紀念他,向他感恩,也向他告別。
一代英才的隕落是這個世界上最遺憾的事情之一,但是事實總是殘酷的。在張雨生31年的歲月中,他用他的生命為自己創造了價值,也為華語樂壇貢獻了自己全部的力量,這樣的音樂人,值得被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