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發動機有排量標準,排量又與排放密不可分,高排放又被認為是當下大氣汙染的罪魁禍首,因此小排量三缸發動機大行其道。但在油品沒問題、車身排放沒問題、甚至在這特殊時期多數人不出門的情況下,霧霾還是來了……當然這很大程度上是普通老百姓的戲言,大氣汙染背後的複雜邏輯並不是這麼簡單,對此歐盟的排放法案最近又有了新動作。

根據海外媒體透露,新歐盟委員會希望在2021年六月前修訂汽車排放法安,而最終在2025年實現零排放。換句話說,歐六更新到歐七的計劃已經被提上日程。而現階段我國國六排放標準分為了國六a和國六b,前者為與歐六接軌的標準,後者則是比國際標準更高的排放標準。因此,如果再次更迭排放我們依舊以歐盟標準為基準點的話,國七標準或將在不久的將來落地實施。

縱觀我國排放標準實施不難發現,從國一到國六,每次更迭的周期越來越短,國三到國四用了3年,國五到國六僅用了2年,且早在內燃機工業協會相關會議上,有專家就提出「排放監管會越來越嚴格,國六之後還會有國七」。因此國內汽車產業和用戶所面臨的可能不只是國七的到來、更有可能面臨國七很快到來。

對於車企來說,排放標準升級首當其衝的當屬庫存車,因為車企產能是一定的,新規到來之前必須按照現規生產車型,新規出臺後那一刻新車也就成了庫存車,車企也只能靠大幅度優惠來清庫,這一點在去年年中國五換國六的節點表現就很明顯。此外排放標準的更新更是對車企技術的考驗,像砍掉一個氣缸滿足排量標準的應急手段在排放方面怕是行不通,因此對於很多車型要麼升級、要麼停產,升級要投入、停產有損失,這是快節奏下車企必然面臨的取捨。

對於用戶而言,排放標準的更迭更加複雜化。樂觀的來看可能又能買到「五折車」了,但買到手裡的車能開多久誰也不敢保證:最直觀的排放標準與上牌、過戶掛鈎,車再便宜上不了路也是空談;同時不排除未來會有不滿足排放標準的車型限行措施出臺;此外新車保值率也會受到影響,畢竟沒人願意花錢去買一個未知數。值得一提的是,更高標準排放事實後車企或轉移壓力,承受壓力的自然就是用戶,譬如新排放技術短時間不到位,採用過渡技術替補,最終買單的還是用戶。


最後,對於整個汽車市場而言,短期內國七標準到來或許會逆推國內汽車產業的電氣化進程,包括純電技術與混合動力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因為無論對於車企還是對於用戶,在排放標準一升再升的情況下新能源車型是一勞永逸的,有生產有需求產業重心自然也就開始轉移。這或許也是國際排放標準設定的另一個初衷,不斷優化排放即不斷優化技術、優化產業。

當然,這一切都還只是趨勢表現,且不說歐盟標準何時修訂,國內標準再次更迭是否會接軌歐盟都未有定數,畢竟我國是一個機動車消費大國,未來我們有了平衡環保與實用的新標準出臺也不是不可能,於用戶而言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淡忘國五、迎合國六、了解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