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徐州失守,日軍沿平漢、津浦兩路南下,直逼武漢。為了阻止日軍的攻勢,蔣介石下令掘開黃河大堤,「花園口」從此世界聞名。但是,在最初的地點選擇上,國軍是準備炸開趙口的黃河大堤,為什麼最後改在花園口了呢?
1938年5月底,土肥原的第14師團已經劍指開封;6月1日深夜,蔣介石終於下定決心,批准了第一戰區關於炸開黃河堤壩阻攔日軍的建議。根據專家的建議,決堤地點選在了中牟縣的趙口,理由有2點:第一,日軍此時正在中牟下遊集結,對日軍造成傷害最大;第二,黃河在此處決堤,可以流經故道,從安徽注入淮河,給百姓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下圖:被淹沒的日軍第14師團裝甲車)
上頭拍板了,地點也定了,具體執行就落到第20集團軍司令商震的頭上。6月5日凌晨,商震派出一個團急奔趙口,在漆黑的夜色中,國軍士兵們揮汗如雨。有人說,決堤還不簡單,炸藥炸個口子不就完了嗎?多大點事!那你就太天真了!
由於黃河堤壩太結實,士兵從凌晨挖到第二天中午,才勉強掘出個小口子。隨後,工兵運來炸藥準備把口子炸開,哪想到一聲爆炸,坍塌的土方又把本就不大的口子給堵上了。忙活了一天結果白幹了,士兵們又拼命挖,想把口子挖開。
消息傳到商震那裡,一向沉穩的他也著急了。此時日軍正在攻打開封,而中牟距離開封不過百公裡,所有人都緊張到了極點。就在這時,蔣介石打來電話,詢問決堤進度如何,商震如實回答:「挖掘近乎失敗,需要重新尋找地點。」
其實,蔣介石對於炸開黃河堤壩也是很糾結的,因為專家明確告訴他,受災的群眾可能會超過800萬,至於會淹死多少人,沒人能給出答案。但是,作為一個軍政強人,他最終還是決定這麼做,因為他堅信自己的出發點是基於整個抗日大局。
聽到商震的匯報,蔣介石說道:「土肥原的部隊已經打進開封了,6月9日中午我會再打電話」。這意思很明顯,他給了商震3天時間解決問題。商震也不含糊,立刻叫來39軍軍長劉和鼎,下令:「最遲到6月9號中午,黃河大堤必須挖開,否則軍法處置。」隨後,又讓新8師的蔣在珍帶一個團,協助劉和鼎掘堤。
6月6號,劉和鼎親自帶人來到黃河大堤,在之前那個決口處以東30米重新開挖。但是炸藥用了不少,黃河堤壩仍舊穩固如山,死活不決堤。此時,日軍正從開封向鄭州殺來,前鋒部隊甚至已經在中牟跟國軍接火,劉和鼎急的都快用腦袋撞河堤了。
這時,新8師的熊先煜團長提議,要是實在挖不開,不如在我們防區的花園口挖。商震皺著眉頭問道:「趙口挖不開,換到花園口就能行?」他還是堅持在趙口挖,畢竟人多力量大,一天挖不開,3天還能挖不開嗎?可是熊先煜剛走,商震就打來電話,同意在花園口決堤,因為蔣介石等不及了。
花園口位於趙口以西40公裡,正好處在黃河拐彎處,按理說受到的壓力大,也就更容易被衝垮。經過實地勘查,大家認為選在關帝廟西300米處最適合,黃河決堤後可以經賈魯河注入淮河。方案就這麼定了,一位叫張國宏的水利專家仰天長嘆:「弱國的無奈啊!」作為軍人,熊先煜等人也感到恥辱,可是他們也沒辦法,只能跪在大堤之上,遙望黃河下遊,淚流不止!
這一次,有了水利專家的指揮,進度一下子就快了起來,附近的村民也趕來幫忙,3千人在黃河大堤上挖了整整2天2夜,終於在6月9號早上8點,在大堤上挖開一個大口子。洶湧的黃河水向下遊撲去,決口也越來越大,不一會就衝開了接近20米。
蔣介石鬆了一口氣,商震趕在中午之前完成了任務,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劉和鼎、熊先煜的心情明顯複雜很多,黃河大堤畢竟是他們指揮挖開的,以後會成為抗日英雄,還是民族罪人呢?
第二天,花園口暴雨如注,河水暴漲,決口衝開了30米。洶湧的河水裹著泥沙,從河南一直淹到江蘇,數十萬百姓被淹死,上千萬人受災 。那麼,掘開花園口黃河大堤,真的起到作用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日軍第14、第16師團被洪水圍困,直到7月7日才從洪泛區脫身;蔣介石的中央軍主力因此得以休整,並投入到後來的武漢會戰中去。從長遠來看,黃河決堤後形成了一個橫貫豫東南的巨大屏障,將中日軍隊隔離開來,這一隔就隔到了1944年,陝西以及中原大部分地區得以保存。如果沒有這條新黃河,日軍極有可能攻佔陝西,再拿下湖北,如同兩個鉗子一般包圍四川。到時候,就算國民政府退到了重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日軍包圍的境地。
所以,花園口決堤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各位看官您有什麼看法,歡迎一起討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