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視頻,讓我深有感觸。
一個小男孩,在大街上,將路邊倒下的自行車一輛一輛地扶起來,並且擺放整齊。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通過視頻中的這個小朋友,可以看出他父母的教養也不會太差。
為人父母,我們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要怎麼教養我的孩子,才能讓他健康成才!
沙溢曾經在某綜藝節目上說過,任何人做父親或者母親,都有個習慣的過程,正所謂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樣。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如何選擇合適的書籍,作為教育孩子的參考書,這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市場上關於育兒的書籍五花八門,良莠不齊,選擇合適的育兒書籍,才能正確對症下藥。
《兒童發展心理學》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白水分校的知名心理學教授瓊·庫克與格雷格·庫克合寫的一本有關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圖書。詳細記錄了個體從產前法語開始到青春期的發展進程,包括胎兒期、嬰兒期及學步期、童年早起、童年中期和青春期等階段的發展特徵。
可以說是囊括了一個孩子的全部成長階段的生理、認知、智力、情緒、語言、行為、社會性以及人格等方面的發展狀態,以及家庭社會等因素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關於對孩子的教養問題,《兒童發展心理學》也提出了建議。
《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認為,關於教養的特點,關愛和約束這兩個維度至關重要。
父母關愛是只父母對於孩子的接受度、回應度,以及產生同情心的程度。
父母約束是指父母限制孩子的行為、執行規則、維持紀律的程度。
而將這兩個維度進行排列組合,《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四種不同的教養模式,既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拒絕型/冷漠型。
01權威型模式
權威型的父母關愛孩子,實行嚴格約束,對於孩子的行為有明確標準和較高期望,他們傾向於使用管教而非懲罰的方式,父母與子女之間進行清晰且雙向的溝通。
曾經因為在《天天向上》分享自己的育兒觀念卻被刷上微博熱搜榜的黃覺和麥子夫婦就是一對非常典型的權威型父母。
他們在疫情期間拒絕了網課,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進度安排孩子的課程,帶領孩子做飯,學跳舞,彈鋼琴,玩得不亦樂乎,讓孩子在這次特殊時期,有了一段特殊的家庭陪伴。
但是這並不表示黃覺夫婦對孩子就是毫無原則的寵溺放縱。
當女兒小棗上芭蕾課覺得太累了,想要跳過中間的課程,直接到結束環節,在麥子溝通過後,女兒最終還是完成了所有的課程。
麥子不認為人天生就會有愛好。一個人喜歡跳舞或者喜歡打籃球,必定是因為他會跳舞或者會打籃球。所以麥子認為,在你學會了,你可以說不喜歡,所以繼續學了,但是不允許在沒學會的前提下放棄。
正是因為這種權威型的教養,關愛與約束並舉,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父母開明溝通的和諧的家庭。
02專斷型模式
專斷型父母也實行嚴格約束,但是實行的方式是拒絕或不回應孩子的需求。專斷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感到困擾和憤怒,卻不敢反抗父母。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對於女兒喬英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專斷型。
宋倩說,打英子出生她就為她規劃好了人生,為了讓孩子考上她理想的大學,對喬英子的學習和生活制定了嚴格的行程表,每天按部就班。
同時,宋倩絲毫不考慮喬英子內心的需求。
喬英子喜歡航天航空類型的東西,宋倩確認為那是玩物喪志。
喬英子因為難得的母女親子時光,看了兩遍電影,卻被宋倩認為是浪費時間。
宋倩的個人主義和控制欲望全部傾瀉在了女兒喬英子身上。喬英子不僅要生活在母親為她畫的條條框框中,同時還要顧及母親脆弱的玻璃心,還不敢有絲毫反抗母親的行為,十七歲的青春女孩,活得異常壓抑。
最終,喬英子抑鬱症後大爆發,終於讓父母明白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但這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03放縱型模式
放縱型父母關愛孩子,極少約束,他們往往不能設定或執行適當的規則。
這類父母過於縱容,並不要求孩子表現成熟,承擔責任,簡稱,溺愛。
放縱型父母可能孩子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輕度否定,比如「現在你知道了,我們不能打人,所以不能再有下次了」。
但是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是「他還是個孩子!」
疫情解禁後,我帶著在小區的小花園裡放風,我們兩人玩著小皮球。
突然一個小男孩走過來要搶我女兒的熊皮球,我女兒不願意給。
我跟小男孩說,你要是想玩,可以跟妹妹商量一起玩。
卻不想那小男孩直接把我女兒推到,並且踩她的手。
我一把將小男孩拉開,正準備教育,男孩的奶奶走過來怒斥我。
「你幹嘛欺負我家孩子!」
「是他先欺負我女兒的,他還踩我女兒的手呢!」
「那又怎麼樣,他還是個孩子,你一個大人怎麼欺負小孩!」
最終我帶著女兒走了,惹不起還躲不起麼。只不過我走的時候回頭看了一眼,那小男孩一臉高傲地看著我,仿佛他打贏了這場戰爭。
我心想,如此縱容孩子,這孩子未來還不知道會怎麼樣!
放縱型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其實都有著一個或者一群熊家長,因為縱容,所以放肆,因為縱容,所以不懂規矩。
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04 拒絕型/忽視型模式
拒絕型/忽視型父母不設定規則,不回應孩子的需求。拒絕型父母十分嚴格並且中拒絕孩子,忽視型父母無視孩子,不履行父母的責任。這類父母沒有合理地監管孩子,可能無法注意到孩子的不當行為。
與其他兒童相比,遭到拒絕或忽視的兒童在同伴交往和認知發展方面有諸多問題。
讓周冬雨獲得金像獎影后的電影《少年的你》中,女二號魏萊就是個被父母拒絕忽視得十分徹底的孩子。
家庭富裕,成績優異,被父母寄予厚望。
但是家庭關係也十分冷漠,父母只關心成績,只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卻沒有該有的關心。
因為高考失利,補習期間,魏萊的父親甚至沒有跟她說過一句話。
甚至,當魏萊死後,他的父親去認屍,也絲毫看不出悲傷,極度冷漠地走開。
家庭親密關係被拒絕,日常生活中的忽視,讓魏萊成為了一名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她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找回從家庭裡被忽視的感受,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05
為人父母,我們總希望自己變成黃覺和麥子夫婦這樣子開明的父母,雙向溝通,理解孩子,有關愛,也有約束,讓孩子茁壯成長。
但是實際情況下,很多父母都活成了宋倩,對孩子寄予厚望,本著對孩子好的意願,安排孩子的生活。
畢竟,家長作為過來人,讓孩子少走彎路,這也是愛孩子的表現。
可是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很難讓孩子開心快樂成長。
《兒童發展心理學》一書中寫道,「管教」一詞是指教育兒童行為得當的方式,起終點在於教育而非懲罰。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做權威型父母,注重教育而非懲罰,積極管教,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