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絲瓜種出致富路 神奇「絲瓜村」年產值過億

2021-02-18 央視財經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黃有水小時候放牛,碰到下雨,只能穿著用絲瓜絡做的鞋底當雨鞋。這樣的經歷與他以後搖身成了絲瓜大王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只能刷鍋洗碗的絲瓜絡被精心做成了千層底布鞋?這樣的布鞋不僅賣到了全國,甚至在海外大受歡迎?絲瓜還可以做床墊?沐浴用品?絲瓜如何改變了江西農村的經濟發展?

  絲瓜絡搖身一變做布鞋村民種絲瓜致富忙


  在江西有一個東鄉縣。這本來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縣城,可是卻因為生產一種特殊的布鞋出了名,他們產的布鞋不僅咱中國人喜歡,在國際上也大受歡迎,給當經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那麼,他們的布鞋究竟有什麼奧秘,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

  這是一家位於江西省南昌市中心商業街的布鞋店,每天進進出出的顧客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店內的展櫃裡琳琅滿目地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布鞋。乍一看,這些布鞋和普通布鞋沒有什麼區別,但仔細觀察,布鞋的裡面卻是另有玄機。

鞋店中擺著許多用絲瓜絡做鞋墊的手工布鞋

  原來這些看似外表平平的千層底布鞋的鞋底竟然是由曬乾的絲瓜絡製作而成的。這樣的鞋底穿著舒服嗎?

  絲瓜絡做成的鞋墊

  純天然的絲瓜絡配合上傳統的手工藝布鞋,讓許多顧客感到新鮮好奇,因此不斷有人來店裡試穿。黃文蔣告訴記者,現在絲瓜絡布鞋的回頭客特別多,甚至在外國友人眼中,絲瓜絡也同樣倍受青睞。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是絲瓜絡布鞋的出生地。這幾年,由於需求越來越大,絲瓜的種植面積僅在東鄉縣就已經超過了1萬畝。這讓當地一直靠種水稻謀生的農民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慈眉村村民黃國星:一般水稻田,除去這些,刨去這些成本農藥這些東西就是六七百塊,最高就是800塊錢的利潤,絲瓜就是刨去它的肥料,那產下來的假如是4600,5500,5600,6000多的,頭前幾百塊錢這個肥料錢,那你算一下,他要比他翻幾倍。

  黃國星是東鄉縣慈眉村村民。他告訴記者,自己種植絲瓜已經有5年了,相比從前種植水稻的工作強度,種絲瓜簡單多了。平時只需要定期進行修剪,施肥除草就可以了。在炎熱的夏季,絲瓜棚還能替勞作的村民們遮擋不少陽光。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慈眉村村民黃國星:絲瓜在這上面,在這上面就沒有這麼直,橫著睡在這上面的話就會彎掉了,我們把它輕輕的放下來,放下來之後就長這麼長,在這上面就彎著,沒用了,浪費了。這一根一般都是六七塊錢一頭,好的話就十二塊錢。

  一尺來長的絲瓜就能賣上六七塊錢甚至十多塊錢。黃國星把這些絲瓜都當成了寶貝,認真地照顧。他說,種植絲瓜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因為絲瓜是長在棚架上面,下面的土地可以閒置出來繼續種一些農作物或者搞養殖。這對於土地資源稀缺,人均不到一畝的慈眉村來說意義匪淺。現在村裡家家戶戶基本都種上了絲瓜。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慈眉村村民黃國星:假如我這裡還有40戶人家在家裡,30戶都有,最起碼90%,不是100%。在我們種絲瓜裡,剛才我們這邊的老人,有70歲的,也種了6分地,兩三分地這樣的,活動筋骨一下,也樂在其中的,像我們這裡七幾年出生的,全部都是五畝,六畝,四畝,這樣子的。

  種絲瓜收入高,村民們自然也充滿了幹勁兒。不僅家家戶戶種絲瓜,收穫時節大伙兒還搞起了比賽,看看誰家種的產量最高。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慈眉村村民黃長洲:你高一點,我還想比你再高一點,大家都有你追我趕的那種想法,所以大家也就勁頭比較大,你今年種一畝,那我明年種兩畝,你明年種兩畝,我就種三畝,到現在為止已經搞得十多畝了。

  村裡的絲瓜越種越多。絲瓜成熟後都會有專人來收購。因此村民們從不擔心銷路問題。靠著種植絲瓜,整個慈眉村都富了。村裡的健身園、籃球場一應俱全,池塘邊還有一座精美的涼亭,四周的護欄也甚是美觀。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慈眉村村民黃國星:你像我們村搞新農村,我們自己可以墊錢,上面投資一點錢,人家都會羨慕,你這個村裡面搞得這麼漂亮,山也好、水也好,現在搞得路也好,現在走路都不會踩到泥巴了。

  絲瓜絡布鞋改變了慈眉村的命運。走在村裡可以看到,許多人家蓋起了漂亮的三層小樓。黃國星家當然也不例外。

  村裡新蓋起來許多漂亮的三層小樓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慈眉村村民黃長洲:以前有的農民到我們這裡說,房子都是矮矮的,什麼土房,土坯砌的房子,這兩年過來不一樣了,都是兩層、三層,至少都是兩層的了,都問我們這裡到底是什麼經濟來源,發展得這麼快。

  一人摸索到合作化種植慈眉村絲瓜種植每年創富4000多萬元


  原來只是刷鍋洗碗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絲瓜絡竟然成了賺錢的寶貝,不僅做鞋還能做床墊。東鄉縣賺錢的門路還真是新鮮。那麼當初這些村民是怎麼想到用絲瓜絡做布鞋的呢?一起往下看。

  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有水:我們說的,就是不務正業的人。人家不幹的,你老是去幹,人家幹得,你就不幹。但是我用我的實際行動,我選擇的是正確的,不是沒有理論根據的東西在裡面。

  他叫黃有水,曾經也是慈眉村裡的一位普通農民,但現在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絲瓜絡布鞋創始人。在村民的眼裡,他也是名副其實的絲瓜大王。那麼黃有水當初是怎麼帶領父老鄉親走上了絲瓜鞋致富路的呢?

  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有水:我們那個時候說的絲瓜,就是洗鍋的,就是家裡面,家裡面種五六株、兩三株。

  不過這些被認為只能刷鍋洗碗沒什麼價值的絲瓜絡,卻在黃有水的幼年裡派上過大用場。

  黃有水:鄉下話叫套鞋,普通話叫雨鞋,就是出去放牛的時候,就把那個絲瓜放在這裡面,還有一種感受,就是穿絲瓜的鞋墊搞得很舒服。

  自製的絲瓜絡鞋墊伴隨著年幼的黃有水度過了不少放牛的歲月。長大以後,黃有水成了農田裡的一把好手。

  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有水:在報紙上看到種絲瓜,能夠出口創匯,就是我們江西的信息報,這麼大一小塊,看著眼睛睜得這麼大,看到絲瓜出口創匯那肯定很高興的。

  黃有水幼年放牛的經歷讓他對絲瓜充滿感情。現在絲瓜不僅好種,還能出口,黃有水覺得何不拿它當個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工具?於是他毅然辭掉了鄉農技站的工作,回到村裡鼓動大家跟著他一起種植絲瓜,可在當時祖祖輩輩種水稻的村裡人根本沒人聽他的。

  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有水:因為這個東西不能吃,到時候萬一賣不出去,不比糧食,糧食賣不出去,放到豬可以吃,人可以吃,慢慢吃,今年不可以吃,明年可以吃,絲瓜人家不要拿去做什麼,當柴火燒也沒有用,大家對這個懷疑。

  說服不了別人,黃有水只能自己一個人摸著石頭過河。童年的經歷讓他先嘗試著做出了一批絲瓜絡鞋墊拿到縣裡賣,可是事情並像他想像的那樣簡單。

  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有水:那個叫什麼江西省檔案館裡面,它不是好多個體在那賣嗎,他說你放在這裡,錢我就不要了,不要錢你放這代銷就可以了。到了半個月兩個星期,一點東西都沒賣出去。

  兩個星期,一副鞋墊都沒賣掉。黃有水很失望,但是不甘心,他覺得是因為包裝和外觀的粗糙讓他的絲瓜絡鞋墊受到冷落。他相信絲瓜絡一定能做出些名堂。

  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有水:想了很久,就是做布鞋。做布鞋的目的就是要用傳統的手工布鞋,加上傳統的絲瓜綜合起來,就把這個絲瓜絡的藥用價值跟手工的工藝價值綜合起來,做布鞋出來。

  手工布鞋加上絲瓜鞋底,兩種傳統概念的結合一下受到了市場的歡迎。黃有水的布鞋開始脫銷,不斷有人找他買絲瓜絡布鞋。而有了銷量作為保障,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跟著他種絲瓜。

  江西美爾絲瓜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有水:專利產品出來了,在市場上有說話的餘地,有定價錢的底氣,可能我對農民也有拍胸脯的資本,我說你放心吧,保證給40塊錢一公斤的價格,三年以後如果有分紅,我給你保證分紅。

  短短4年時間,僅慈眉一個村,絲瓜種植面積就從原來的幾十畝激增至一千畝,遍地可以見到正在盛開的絲瓜花。7月16日,黃有水帶著一位年輕人來到了村裡的絲瓜棚。

  這位正在詢問情況的年輕人叫周志為,是詹圩鎮曾家村的大學生村官。他上任一年來,一直希望帶領村裡的百姓致富。聽說了慈眉村的絲瓜鞋後就趕緊趕了過來。

  周志為:在咱們農村,壯勞力大部分都出去了,打工去了。在外地務工,留在家的留守的大部分是老的老,小的小,對於種植水稻這塊存在一定困難,畢竟種水稻這一塊是個重體力活,現在留守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而且我們那塊屬於種地丘陵地帶,不適合大規模的那種種植,不適合機械化。

  周志為認真地向黃有水了解著情況,他得知,加入絲瓜絡專業合作社後,農戶能夠以高於市場價格的保護價進行出售,還能得到免費的瓜苗和棚架,並且會有全程的技術服務,農戶們只負責種植就可以。周志為高興地掏出手機為絲瓜拍起了照。

  周志為:這個絲瓜絡在咱們本地挺有名的,之前了解到這個項目,就想是不是引進一些,看看有沒有這個路子,這個方法,引進到我們那邊去,引進到我們詹圩鎮那邊去,提高一下咱們農民的收入。

  自從成立絲瓜絡專業合作社後,慈眉村周邊各區域約有5000家農戶參與種植了絲瓜絡,瓜棚面積近萬畝。按照每畝平均利潤4500元計算,絲瓜絡種植項目每年可為農戶創收4000多萬元。

  從布鞋到床墊再到美容產品絲瓜全身都是寶


  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到慈眉村取經,跟著慈眉村一起種絲瓜致富。而那裡的布鞋也越來越出名。當地現在還創新出了更多的絲瓜產品。不起眼的絲瓜現在真成了當地的寶貝。我們看到絲瓜絡做的布鞋又舒服又養生,還給村民帶來了很多財富。其實,要伺弄好這些細細長長的絲瓜,並不容易。真要讓它們在市場上找到商機,還需要動很多腦筋。

  眼下,絲瓜已經陸續成熟,這位農戶從結滿果實的瓜棚裡挑選了二十幾條成熟的絲瓜,挑到村裡的池塘邊進行加工。他把絲瓜一一裝進提前準備好的編制袋裡,放入水中浸泡。小小的池塘裡沉滿了一袋袋正在浸泡的絲瓜。正在這時,另一位村民也來到了池塘邊。

  村民正在摔被浸泡過的絲瓜

  只見這位村民撈起浸泡過的絲瓜開始在岸上一下下用力地摔打,絲瓜皮應聲而落。經過清洗,雪白的絲瓜絡便露了出來。不一會功夫,十幾條蛻過皮的絲瓜絡就躺在農戶的擔子裡回了家。

  黃長洲告訴記者,絲瓜絡經過曬晾後就可以賣到廠裡進行加工了。農戶在家裡的工作也就算完成了。不過只要不是農忙時節,村裡好多人還會去黃有水的廠裡繼續工作。

  走進美爾絲瓜絡公司,記者看到廠裡的貨場堆滿了收購上來的絲瓜絡。經過漂洗、去芯後就可以上生產線進行加工了。走進工廠內部,看到的是一派緊張忙碌的景象。經過處理的絲瓜絡正在被製作成各種類型的沐浴用品。

  來到另一個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一針一線地手工縫製絲瓜絡布鞋。

  村民董國友告訴記者,他是進廠以後開始學習製作布鞋的。平日種植絲瓜的收入加上每月2000元的工資,一年可以有10萬元進帳,生活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

  江西省東鄉縣鄧家鄉村民董國友:我看到他們那個慈眉村種這個絲瓜種的蠻好,所以我也找機會種這個了,是這樣的。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那你看他們村種的時候,那個時候心理更多的是什麼感覺?

  董國友:看到他的,它這個收入蠻好,我們也要想辦法找這個原因,種種絲瓜了。

  絞碎的絲瓜絡經過工人的均勻平鋪製作成絲瓜絡床墊。黃有水告訴記者,發明絲瓜絡床墊本身也是來源於他幼年的經歷。

  攪碎的絲瓜絡看起來像棉花絮一樣

  江西美兒絲瓜絡有限恭喜總經理 黃有水:我小的時候,就是那個床底下,床板上鋪的那個稻草,我們做絲瓜做布鞋,還剩下很多的邊角廢料,就想到這個東西,就把這個東西就去做床墊,一個是取代稻草,第二個降低了成本,解決了工人,增加工人多上班的那個,多的工人來上班。

  黃有水說,現在全村90%的人都在種植絲瓜,許多村民都在這家工廠製作絲瓜絡產品,這些產品已經被賣到了世界各地。

  江西美兒絲瓜絡有限恭喜總經理 黃有水:我們賣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賣的最遠的是世界上最高級的酒店,杜拜、阿聯,杜拜酒店一個晚上,8.6萬美金,就是晚上絲瓜絡洗澡在裡面。

  東鄉縣農業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 陳松林:我們的絲瓜絡很有名,就像我們東鄉縣的名片一樣,他們一提他們都知道我們這裡有絲瓜絡這個產品。

  小小的絲瓜成了名不見經傳的東鄉名片。而絲瓜在當地村民的手裡也是物盡其用,不會浪費一點價值,絡製作成布鞋、床墊、沐浴擦,芯被剔除後當作藥材出售。就連絲瓜藤也被黃有水看中了。

  絲瓜水是公認的美容養顏良方,具有美白、補水、保溼等功效。而結過果的絲瓜藤一般都會被農戶丟棄。黃有水發現,從一定的位置截斷後,絲瓜藤出水量會很高,基本一夜時間就可以裝滿一瓶。這樣就把絲瓜藤變廢為寶,又能增添一筆不小的收入。

  絲瓜藤上的斷口處正流出絲瓜水

  黃有水告訴記者,雖然絲瓜現在能夠達到每年1億多元的產值,並且還在不斷攀升,村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但他想要退居二線,專心鑽研絲瓜種植技術。因為他還有一個理想沒有實現。

  黃有水:爭取三年五年之內,就是畝產的產值一萬五千塊錢。這是我人生的價值目標,農民一畝地的產值一萬五千塊錢一畝,這就是實現我作為農民的兒子的價值。

  【半小時觀察】


  小小的絲瓜,居然有這麼強大的賺錢能力,這恐怕是許多人都沒有想到的。有人讚嘆說,慈眉村的人財商高。這財商,說白了,就是發現人們的消費需求,並能通過商業行為,滿足這種需求,從而賺取利潤的能力。從布鞋到床墊,再到美容產品,這絲瓜裡的商機,不斷地被開發,不斷地激活人們的消費需求,又不斷開拓產品線,走向大市場,成為消費的新熱點,這樣的過程,很耐人尋味。古人說,處處留心皆學問。看來,處處留心也會有商機。人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財富,而是缺少發現的眼光。這樣的眼光,取決於對需求的敏感,更取決於對市場把握。眼下,越來越多的人更看重健康原生態的生活方式,這個小小的絲瓜絡,也會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希望更多的村民,也多一些這樣的眼光。能從身邊的農產品裡,看到市場的需求,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商機。

(《經濟半小時》播出時間:CCTV2 周一至周日 21:20—21:50)


相關焦點

  • 「黃金草」種出致富路
    新華社武漢6月9日電 題:「黃金草」種出致富路新華社記者李偉清晨天剛亮,湖北竹谿縣兵營鎮羅漢灣村的田裡,一簇簇黃花菜長勢正旺,十幾位村民忙著採摘花蕾。羅漢灣村黨支部書記王成雄說,全村黃花菜年產值已近百萬元,黃花菜正成為羅漢灣村脫貧致富的「黃金草」。
  • 福建閩清:漫山橄欖樹「種出」山區致富路
    「十幾年前橄欖不值錢,實生苗種出的橄欖易苦澀、易變異,一斤只能賣兩三元。」楊武亮介紹,由於優質品種較為稀罕、產量低,因此當地種植戶不斷探索用嫁接方式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向高品質鮮食橄欖市場挺進。  位於閩江北岸的梅溪鎮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是閩清的「橄欖第一村」。  「這裡日照時間長,氣候溫暖溼潤,低溫凍害少,而且土壤是中性沙質土,所以結出的橄欖更香更甜。」
  • 油茶樹套種中藥材種出致富路
    油茶樹套種中藥材種出致富路 2020-11-21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湖北安陸:小小香菇種出致富路
    目前,孛畈鎮香菇種植大棚已發展到200個,生產香菇200萬棒,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點菌、採摘、儲藏、烘乾、銷售……如今,安陸建起香菇產業一條龍服務體系,香菇正撐開越來越多家庭的「致富傘」。(新華社)責編:ZB
  • 小玫瑰開出致富「花路」
    新華社瀋陽6月26日電題:小玫瑰開出致富「花路」新華社記者於也童、李宇佳「這批花再有三四天就能成了,到時候希望賣個好價錢。」「用時髦的話說,玫瑰讓我們一家走上了致富『花路』。」瀋陽市遼中區種植玫瑰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所產玫瑰花色鮮豔、花姿優美、香氣濃鬱。張大娘一家所在的六間房鎮正是遼中玫瑰的主產地。從最初簡單的「支部+農戶」經營模式,到現在的「支部+合作社+電商+農戶」經營模式,六間房鎮的玫瑰花產業正不斷發展壯大。
  • 福安城陽:綠竹產業拓寬致富路
    佔洋村產出的綠竹筍甜嫩,遠近聞名,多數村民依靠綠竹產業走上了致富路。「我們村主導產業是綠竹筍,從最早的幾百畝,到現在擁有一千多畝竹林。目前,村中從事綠竹種植業的村民達60%以上。」村主任凌樹堂說,綠竹筍每年可為村民創收1000多萬元。
  • 黑土地上種出「金色夢想」
    新華社哈爾濱8月12日電 題:黑土地上種出「金色夢想」新華社記者楊喆、楊思琪、張濤農業科技和農田水利提升種植效率,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帶動增收,調整玉米「內部種植結構」提升效益……記者近日在農業大省黑龍江採訪發現,一穗穗金燦燦的玉米背後,農民們增收致富的「金色夢想」正逐漸變為現實
  • 背著縫紉機「縫」出致富路
    從背著縫紉機上門找生意,到開公司,這條路,貢井區艾葉鎮檬坳村村民趙興元和楊正華夫妻倆,走了30多年,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白手起家,搭建起了一座致富金橋。下定決心 踏上外出求學路8月13日,細雨紛紛,自流井區馬吃水新堰塘小區內的一家汽車內飾加工坊裡,一片繁忙,八臺新式縫紉機馬不停蹄,幾名工人忙而不亂,開邊、磨皮、裁剪,一塊塊面料在縫紉機板上來回穿梭,正在為一批新訂單加足馬力。
  • 平順縣:種下皂角樹 鋪開致富路
    平順縣:種下皂角樹 鋪開致富路 2020-11-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椒大王」趙朝敏的致富路
    脫貧不等不靠,幸福雙手創造,村民開動腦筋,想出增收致富的新點子——平地少,咱不種莊稼,種花椒!花椒不僅耐旱,還能賣出好價錢。  2016年,馬河村開始家家種花椒,2018年就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如今,村裡花椒種植面積已達4500畝,村民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  趙朝敏因為花椒種得多、種得好,被大家稱為「花椒大王」。「花椒大王」的成名路走得不容易。
  • 確山縣石滾河鎮:小香菇成為致富大產業,年產值超5000萬元
    近年來,該鎮依託當地自然優勢,發揮農民特長,結合地方農業發展特點,大力扶持發展香菇、銀耳等食用菌產業,把食用菌種植作為全鎮產業振興的重點來打造,走出了一條精品特色產業致富之路。  至目前,全鎮建立香菇種植基地12個,其中食用菌種植示範園1個,種植基地11個,建設標準化大棚406座,種植大戶建設大棚200多座。
  • 肥西縣上派鎮:新型家庭農場拓寬農民「致富路」
    從一開始的只種稻穀到現在的多元化種植髮展新型農業,馬永坤走出了一條鄉村致富路。 9月14日下午,筆者來到了永坤家庭農場,此刻他正在給火龍果剪枝。「有些廢枝要剪掉,有些剪掉的枝子還可以售賣。」從大棚裡走出來,馬永坤說起了「渾身都是寶」的火龍果,滿面笑容。 從最開始的稻穀種植到現在擁有130多畝田地的新型家庭農場,馬永坤的轉型始於種植火龍果。
  • 雲霄洲渡:新品種小番茄映紅致富路
    雲霄縣東廈鎮洲渡村的方坤藝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番茄種植,去年,他引種了新品種玲瓏小番茄和玉女小番茄,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這兩種小番茄「新貴」便結出碩果,他也因此踏上了紅火致富路。隨著小寒節氣的到來,雲霄大地迎來了一派嚴冬景象。
  • 三年時間,近8000人因他走上「致富路」,東方這位「蘭花王子」
    黃法祥,他「痴戀」蘭花二十餘年,被業界稱之為「蘭花王子」,在發展壯大蘭花產業的同時,積極投身於脫貧攻堅工作,拓寬貧困戶群眾增收途徑,三年時間,近8000人因他走上「致富路」,讓「感恩之花」開遍東方。圖:黃法祥種植的蘭花一步步擴大種植面積,收集保存國內外上千個蘭花品種,在黃法祥的努力下,蘭花種植面積從最初的200平方米,到現在已有三百畝,年產值達到2500萬元,其中主打產品「秋石斛」、「空氣草」暢銷國內外。憑藉踏實肯幹、不怕吃苦、專心鑽研的精神,他終於成為遠近聞名的的蘭花行家。
  • 絲瓜清熱解毒美容,了解種植管理措施,種出優質高產絲瓜
    絲瓜是一種常見的蔬菜作物。它嘗起來又嫩又有營養。許多消費者喜歡它,市場需求穩定。
  • 優質鉀肥保營養,助力金志勇,種出「致富果」!
    11月,在雲南玉溪的新平縣,有人興致勃勃地向編導介紹,「你看那邊園子,還有這邊這片園子,還有最前邊我們看到的園子,這些都是我們公司和合作社開發出來的,都是我們的致富樹、致富果」。他就是雲南新平振新水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理事長金志勇。那麼,金志勇口中的「致富果」到底是什麼呢?
  • 廣東重點建設的高速公路,投資156億元,粵西貧困山區增添致富路
    這句話存在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如果一個貧困地區想要走向外面,就必須要先擁有一條通往外面的路。在廣東有著這樣一片貧困山區,那就是粵西貧困山區,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建設一條交通扶貧項目,這就是雲茂高速公路。
  • 黑龍江木蘭縣:昔日林下靈芝草 今朝產業致富苗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柳河鎮西經營主體發揮技術優勢,緊貼北藥種植產業,發展棚室靈芝產業,將林下靈芝草打造成產業振興致富苗,帶領鄉親們闖出一條增收致富新路。溫室棚區共有17棟大棚,共種植赤靈芝10棟、松杉靈芝7棟,棚室佔地已發展到3000餘平方米,穩健形成了「農戶+基地+林場」的產業格局。
  • 年產值高達六億?橙蜜香小蕃茄成高雄「明星水果」
    華夏經緯網1月15日訊:據香港媒體消息,「橙蜜香番茄」是高雄美濃的明星水果,也被農友譽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光美濃地區年產值就高達新臺幣6億。目前美濃全區約有200多公頃產地,這幾年也吸引不少青年返鄉,為鄉村農業注入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