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大王」趙朝敏的致富路

2020-12-26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趙朝敏和他的花椒

  昨日上午,陽光照在宜陽縣趙保鎮馬河村的山坡上,遠遠望去,金燦燦一片,走近一看,山坳裡種的都是花椒樹。這裡還有個「花椒大王」,名叫趙朝敏。

  57歲的他曾是貧困戶,如今成了村裡的花椒種植大戶,他的故事也是馬河村脫貧致富的縮影。

  趙朝敏的家在山坡下,記者推門進院,滿院瀰漫著花椒香。趙朝敏正把成堆的花椒鋪在地上。「家裡花椒多,連蚊子都沒了。」他憨厚地笑著,黝黑的面龐洋溢著幸福。

  群山環抱的馬河村風光旖旎,但因多山坡、少平地,曾經是莊稼難種、靠天吃飯的深度貧困村。脫貧不等不靠,幸福雙手創造,村民開動腦筋,想出增收致富的新點子——平地少,咱不種莊稼,種花椒!花椒不僅耐旱,還能賣出好價錢。

  2016年,馬河村開始家家種花椒,2018年就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如今,村裡花椒種植面積已達4500畝,村民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

  趙朝敏因為花椒種得多、種得好,被大家稱為「花椒大王」。「花椒大王」的成名路走得不容易。他原本只種了兩三畝花椒,因為缺乏技術,只能靠天吃飯,往往是花椒長不好,莊稼也顆粒無收,日子過得捉襟見肘。2016年,火箭軍某部將馬河村作為定點幫扶村,為村民免費提供花椒苗,支持大家種花椒。

  眼瞅著機會來了,趙朝敏準備搏一搏,把大部分地改種花椒。村裡開了種植培訓課,他節節不落。後來,他聽說扶貧貼息貸款的消息,第一時間去申請,「貸來的錢我不幹別的,只種花椒!」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趙朝敏常念叨,脫貧的條件有了,剩下的靠自己!種花椒的關鍵期是3月、6月、9月,每年到了這時,他就忙得團團轉。今年6月,天氣旱,他怕花椒缺水,就買來一人高的大水桶,灌滿水後,用三輪車拉著去澆地。一天忙完,他的肩膀生疼,一瞅,原來扁擔把肩膀磨破了。「花椒不能沒水喝,再疼也得忍著。」趙朝敏連續澆了6天水,血滲出了衣服,至今還能看到傷疤。

  因為悉心照料,趙朝敏的花椒長勢喜人,每畝能產四五百斤。種花椒種出了名堂,趙朝敏琢磨著再幹點啥。「花椒樹之間離得遠,土地空著多浪費。」他發現鄰村有人種中藥,收穫不小,他就在花椒地裡套種十餘畝苦參。他看鄰居的地閒置著,也租下來種中藥。如今,趙朝敏種了四十多畝花椒、一二十畝中藥,有村民開他的玩笑:「大富翁,家裡的地多著哩。」

  「折騰啥,歇歇吧。」媳婦勸他,他不聽,第二天,又找人合作種了二三十畝花椒。現在,趙朝敏有三塊地需要照顧,常常凌晨出門,夜晚回家。左手花椒,右手中藥,趙朝敏把握機會,走出一條脫貧路。(記者 何奕儒 文/圖)

相關焦點

  • 千畝油茶花開,青田「油茶大王」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山口鎮馱寮背村 就有這麼一位「油茶大王」 他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 羅乃康 青田縣茂鑫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油茶樹=致富樹
  • 陝西韓城: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
    中國夢·黃河情【陝西韓城: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在位於黃河沿岸的陝西省韓城市,花椒已有上千年的栽植歷史,當地的大紅袍花椒以「色豔、肉厚、味濃」被譽為花椒之上品,調味品之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韓城全市花椒年產量突破2700萬公斤,佔到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花椒產業鏈覆蓋花椒調味品、花椒酸奶、花椒啤酒、花椒化妝品等眾多品類,三產產值達35億元人民幣,每年採摘季節,都會出現「十萬椒客赴韓城」的盛況。花椒變身成為韓城人民的幸福樹、致富樹,全市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助推奔騰陝西譜新篇。(中青在線記者曾憲旭)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平順縣:種下皂角樹 鋪開致富路
    平順縣:種下皂角樹 鋪開致富路 2020-11-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打工仔到創業者,合川90後「山大王」的致富路
    創業沒多久,彭敬森就感覺這個「山大王」並不好當。為了節約人力成本,農場裡的活計他全都親力親為,自己動手。自己創業和打工不同,沒有節假日,也沒有周末休息時間,每天眼睛一睜,農場要運轉,家禽要吃喝,這些都要他操心。每天清晨和下午,彭敬森都會挑著玉米和稻穀,一邊吹著口哨,一邊為雞群投食,數千隻散養的跑山雞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聽到口哨聲會迅速圍攏。
  • 【你笑起來真好看】小山村裡的「種植大王」
    劉瑞發又把眼光聚焦到種植業上,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先後到江津等地考察,酥麻鮮香的九葉青花椒不僅刺激了他的味蕾,更刺激了他脫貧的決心。  回家後,他找村委會和村民協商,決定流轉土地種植花椒。「養雞已經欠了『一屁股債』,又去借,多少有點不好意思。」劉瑞發鼓足勇氣,向自己的兄弟劉瑞洋借了5萬元,開闢種植了九葉青花椒150畝。
  • 陳登榮::粒粒花椒鋪出致富路
    在花椒烘焙操作間,忠縣官壩鎮人大代表、三峰村黨支書陳登榮正在烘焙今年以來的第四撥花椒。與他攀談得知,三峰村今年花椒收入已超預計50萬元。三峰村,這個位於官壩鎮東南部、山清水秀的地方,憑藉一粒粒花椒催生了一個產業。
  • 「檸檬大王」曾令鋼榮膺2015CCTV十大三農致富榜樣
    △ 「檸檬大王」、廣東省客家商會副會長曾令鋼
  • 《思考致富》全球矚目的成功人士致富秘訣
    你如今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拿破崙·希爾還是個孩子時,就開始研究致富的秘訣。他首先受到安得魯·卡耐基的啟發。卡耐基原是一文不名的窮小子,隻身闖蕩美國,40年後成為鋼鐵大王。在卡耐基的暮年,他向希爾講述了自己成功的奧秘,希爾的領悟能力獲得卡耐基讚賞,然後他問希爾是否願意用20年甚至更長時間,把致富秘訣傳授給世人,希爾表示願意。
  • 紅旗堡村有位「養雞大王」——王亮:返鄉創業,用勤勞付出走上致富路
    紅旗鎮紅旗堡村村民王亮就是其中一個,他返鄉創業開辦養雞場,用勤勞付出走上致富路。2015年,王亮考慮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孩子又小,便放棄了瀋陽的廚師工作,回到村裡創業,開始琢磨養雞,開辦養雞場。致富後的王亮還積極參與村裡的各項工作,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今年,王亮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紅旗鎮紅旗堡村 駐村第一書記 張久令特別正能量的一個同志,村裡面各項工作,各項活動他都積極參加,包括疫情期間,作為網格員、排查員、志願者,都表現非常優秀。
  • 花椒初掛果,村民樂呵呵,汝州市大峪鎮種植萬畝花椒樹奔富路
    8月25日,天氣晴好,汝州市大峪鎮十嶺村脫貧戶李會乾早早來到花椒地裡翻套種的紅薯秧。「花椒種了兩年半,今年頭年掛果,1畝多地收了十幾斤(1斤=500克)乾花椒。」翻紅薯秧的間隙,李會乾不時看向田裡的花椒樹。
  • 九葉青花椒成脫貧致富「搖錢樹」
    ');}-->   人民網重慶11月27日電 帶頭致富,這是劉小軍一直追求的目標。作為重慶可益農業的帶頭人,他在探索種植花椒的路上走過太多彎路,直到遇見工行,他和他的可益農業有了新的人生際遇,生產規模也一路擴大。
  • 湖湘好網民丨餘小龍:陽光致富,扶助鄉親 山谷中走出的「百合大王」
    紅網時刻12月23日訊(記者 李璐 王嫣 攝影 秦樓 張必聞 陳杰)12月23日下午,在2020年度湖湘好網民新風大典頒獎儀式上,扶助鄉親、陽光致富增收帶頭人餘小龍,獲湖湘好網民新風大典·道德新風獎。餘小龍是一名返鄉創業青年,他身體雖有殘疾,但從未向命運投降。他是自強模範、陽光致富增收帶頭人。
  • 「利索人」王沛國的致富路
    「利索人」王沛國的致富路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孫瑋 梁興鑫「王沛國是個利索人」,提起王沛國,這是村裡人對他一致的評價。現在,已經脫貧的王沛國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但他並不滿足,還一直在琢磨新的致富路,王沛國告訴筆者:「明年把圈舍再翻新擴建,讓牲畜數量再翻一番,收入就更有保障了。」原來,致富奔小康的框架在他心中已經搭好了。
  • 告別泥巴路 走上致富路
    「我們村的路修好了,水果收購商進村方便了。」河村村主任黃若景說,2011年他從廣東回到家鄉後種植砂糖橘。那幾年,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泥巴路,種植的砂糖橘口感雖好,但只能用摩託車一筐一筐地拉到鎮上去賣,費時費力。近幾年,在中石化廣西石油梧州分公司駐村扶貧隊員的接力幫扶下,黃若景家門口通向果園的泥巴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砂糖橘種植面積也從10多畝擴大到30多畝。
  • 伊寧市養殖戶靠鴕鳥走上致富路
    這幾年,鴕鳥養殖在伊寧市部分鄉鎮開始發展起來,克伯克於孜鄉園藝村養殖戶尹秋成就通過養殖鴕鳥走上了致富路。  這幾天,尹秋成正在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他養殖的鴕鳥。尹秋成是2010年開始在霍爾果斯養殖鴕鳥的,當時他花了數萬元從深圳買回6隻種鳥,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鴕鳥品種改良,慢慢開啟了鴕鳥養殖致富的夢想。
  • 榆樹「花仙子」的綠色致富路
    從經營簡易花卉大棚到成立花木種植基地,從年出產花卉銷售7000棵到年花卉銷售50餘萬棵……1966年出生的朱亞波,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轉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與花結緣 帶動鄉鄰走上致富路在榆樹市弓棚鎮十三號村,朱亞波遠近聞名,她和她花花草草的故事,不僅讓自己致富了,還帶動了周邊多個農戶同發展棚膜產業。2005年開始,朱亞波開始賣盆花,逐漸發展到種植綠化用的花。
  • 小花椒映紅好日子
    儘管今年的花椒採摘晾曬已基本結束,但他並沒有閒著。這兩天,有人專門來拜訪他,向他請教花椒的修剪技術,而他也樂於傾囊相授——他就是渭南高新區新絲路花椒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蘭王村的致富帶頭人蘭建信。
  • 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核心閱讀  曾經的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沒有一條硬化公路,沒有一個支柱產業。如今,全村建成通暢公路20餘公裡、通達公路12.2公裡,特色產業成為脫貧致富引擎,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 藥材香飄致富路
    後來,周作枚發現一些父老鄉親還在貧困線上掙扎,她渴望帶領鄉親們闖出一條興業、致富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周作枚決定利用田土種植中藥材。2011年春,周作枚牽頭創辦了武岡市民富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她每天走村串戶,與村民們洽談,流轉土地400餘畝,引進白花蛇舌草、香薷草、黃柏、苦參、鉤藤等優質中藥材進行種植,當年收穫中藥材300多噸,產值達200餘萬元。
  • 威縣:扶貧電商平臺拓寬致富路
    威縣:扶貧電商平臺拓寬致富路 2020-12-06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