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朝敏和他的花椒
昨日上午,陽光照在宜陽縣趙保鎮馬河村的山坡上,遠遠望去,金燦燦一片,走近一看,山坳裡種的都是花椒樹。這裡還有個「花椒大王」,名叫趙朝敏。
57歲的他曾是貧困戶,如今成了村裡的花椒種植大戶,他的故事也是馬河村脫貧致富的縮影。
趙朝敏的家在山坡下,記者推門進院,滿院瀰漫著花椒香。趙朝敏正把成堆的花椒鋪在地上。「家裡花椒多,連蚊子都沒了。」他憨厚地笑著,黝黑的面龐洋溢著幸福。
群山環抱的馬河村風光旖旎,但因多山坡、少平地,曾經是莊稼難種、靠天吃飯的深度貧困村。脫貧不等不靠,幸福雙手創造,村民開動腦筋,想出增收致富的新點子——平地少,咱不種莊稼,種花椒!花椒不僅耐旱,還能賣出好價錢。
2016年,馬河村開始家家種花椒,2018年就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如今,村裡花椒種植面積已達4500畝,村民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
趙朝敏因為花椒種得多、種得好,被大家稱為「花椒大王」。「花椒大王」的成名路走得不容易。他原本只種了兩三畝花椒,因為缺乏技術,只能靠天吃飯,往往是花椒長不好,莊稼也顆粒無收,日子過得捉襟見肘。2016年,火箭軍某部將馬河村作為定點幫扶村,為村民免費提供花椒苗,支持大家種花椒。
眼瞅著機會來了,趙朝敏準備搏一搏,把大部分地改種花椒。村裡開了種植培訓課,他節節不落。後來,他聽說扶貧貼息貸款的消息,第一時間去申請,「貸來的錢我不幹別的,只種花椒!」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趙朝敏常念叨,脫貧的條件有了,剩下的靠自己!種花椒的關鍵期是3月、6月、9月,每年到了這時,他就忙得團團轉。今年6月,天氣旱,他怕花椒缺水,就買來一人高的大水桶,灌滿水後,用三輪車拉著去澆地。一天忙完,他的肩膀生疼,一瞅,原來扁擔把肩膀磨破了。「花椒不能沒水喝,再疼也得忍著。」趙朝敏連續澆了6天水,血滲出了衣服,至今還能看到傷疤。
因為悉心照料,趙朝敏的花椒長勢喜人,每畝能產四五百斤。種花椒種出了名堂,趙朝敏琢磨著再幹點啥。「花椒樹之間離得遠,土地空著多浪費。」他發現鄰村有人種中藥,收穫不小,他就在花椒地裡套種十餘畝苦參。他看鄰居的地閒置著,也租下來種中藥。如今,趙朝敏種了四十多畝花椒、一二十畝中藥,有村民開他的玩笑:「大富翁,家裡的地多著哩。」
「折騰啥,歇歇吧。」媳婦勸他,他不聽,第二天,又找人合作種了二三十畝花椒。現在,趙朝敏有三塊地需要照顧,常常凌晨出門,夜晚回家。左手花椒,右手中藥,趙朝敏把握機會,走出一條脫貧路。(記者 何奕儒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