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代文化影響深遠,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化都非常富足。女性階層在社會的地位可以說是非常高的,相比其他朝代而言,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因此在服飾造型方面呈現出了極大的豐富性與包容性。在21世紀的今天也深受當代年輕人的喜愛與歡迎,走在街頭看到身穿漢服的小姐姐回頭率也是特別高。
1.唐代女性服飾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最為常見的當屬襦裙,上身穿的短襦與下身曳地的長裙組合而成。二者合稱襦裙,是經典的「上衣下裳」形制。短襦形式多樣,主要以領口造型區分不同,如方領、圓領、斜領等。多配有披帛以及半臂外套來豐富又有整體層次。
襦裙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魏晉時期得到了一定發展,到唐代時則達到了一個鼎盛階段。唐朝初年的襦裙形制主要是從魏晉南北朝繼承而來的,很大程度上依舊保留著魏晉上短下長,俏麗修長,多為窄。
而發展到中晚唐時期襦裙的風格隨著當時「豐腴美」的熱潮開始逐漸從自然清秀過渡到雍容華麗,袖子也由窄袖變成寬袖。整體造型則從修身貼體變成寬衣大袖,布料也愈發薄起來了。
唐代女子著胡服也在當時風靡一時,胡服在唐代是當時除本土服飾以外服裝類型的總稱。《文獻通考.四裔考》記載男女服制就是相同的。在唐代時胡服風潮遍布達官貴人以及普通百姓,對各個階級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從大量傳世和出土的唐人畫塑可以看到,胡服樣式相對簡潔利落。整體造型基本是由帽、袍、褲、靴等組合而成。上衣較為貼身,袖口小而窄,下身則著帶有條紋裝飾的褲裝,並將褲腳上卷以搭配靴子。同時配有腰帶系在腰間,起到固定和裝飾的作用。
除了服飾構成之外胡服上的裝飾圖案也與當時中原文化中的傳統紋飾有所不同,比如花卉對鳥、聯珠對鳥、雙翼猛獸等。穿著起來非常輕便,所以備受女性的歡迎。
袒胸裝是當時非常流行的時裝。顧名思義是指穿著時會袒露出胸脯,用料多為輕薄軟透的絲羅製品。袒胸半臂以及上提到胸部露出乳溝的襦裙都可歸為其類。總體結構也是上身著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最初僅在在宮內或歌舞伎中流行,是貴族女子的專利,伶人舞姬則被允許著半袒胸裝,盛唐之後才日漸影響到民間,普及開來。從敦煌考察到的文字資料與唐代壁畫來看,確實反映了當時女子有露乳之風,袒胸露背在當時被視為一種社會時尚。
白居易《小女阿容》中寫道「綽約小天仙,生平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瑤水一枝蓮。」其中「姑山半峰雪」,體現了當時開放民風對於女子袒胸裝的欣賞與讚美。盛唐時期,社會風氣既開放,女人豐滿之美為當時公認的。
2.唐代女性服飾受到了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唐代國力強盛,在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手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當屬絲織業。在當時染織、絲織類型的工業生產機構遍布全國各地,如亳州的絹、常州的綢都是名揚千裡的衣料。當時還流行在綾羅上用金銀兩色線來刺繡以彰顯身份地位,也有用以金銀色在布料上描花的做法。
這一時期的印染工藝也已發展到了成熟階段,早前蠟纈的顏色多為藍白兩色,簡潔樸素,晉代以後已經可以染出數十種顏色,而到唐朝時期繁榮的經濟使社會審美追求將多色蠟纈又推向了一個高峰。
唐代開明的民族政策並積極發展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使漢民族王朝的外交呈現出空前的活躍。大量的外族人在中原定居以及進行貿易往來,唐朝一度成為了各國的交流中心。執政者對於外來服飾風俗等也同樣持有包容態度,穿著胡服以及女著男裝等時尚潮流起初都是從宮廷中興起的,而後才流傳到民間受到全民追捧。
唐代可以說是對女性最包容的一個朝代,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武則天登基後更加喚起了女性的自主權益意識以及內心對於美和自由的追求。可以說唐代女性服飾的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統治階層行為規範的影響。
從文化方面上看,唐代實現了真正的民族大融合,當時女子們不僅喜著胡服,還學習畫胡妝來追隨時尚,同時胡舞也成為了達官貴胄們的娛樂項目,與胡文化一併流入中原的還有佛教,考古發現的唐代壁畫中發現人物服飾中含有大量的佛教元素。
唐中後期佛教文化盛行,人們會在衣物上裝飾如寶相花與卷草紋此類經典的佛教紋飾,用以突顯吉祥祝福之意。多種新奇染料也通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結合本土紮實的染色工藝,很大程度地豐了服飾的色彩種類。
唐代女性服飾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視覺盛宴,而且還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瑰寶,讓我們去停下來去觀賞駐足,其時尚元素我們至今仍然值得借鑑與發揚。
參考文獻
《文獻通考.四裔考》
白居易《小女冠阿容》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