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一本附有手繪漫畫的書轟動了海內外。
這樣的結果就連書的作者饒平如也沒想到。
01
有些人,只一眼就確定了今生
1922年,饒平如出生在江西南城,因為爺爺是清朝的三品官員,所以到父親這代,依舊是大戶人家,在他11歲的時候,遇到了父親的好朋友女兒來家玩,她就是毛美棠。
那年她8歲,他將自己的玩具讓給她玩,兩人待在一起玩了很久,卻沒什麼話,誰都不知道,彼此將會是自己一輩子的牽掛。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饒平如也捲入抗日熱潮中,看著人們激動沸騰的神情,他也被感染,帶著萬丈豪情,考取黃埔軍校。
等戰爭結束後,父親一封書信,讓饒平如回家結婚。
其實在和毛美棠結婚之前,也有人給他介紹過對象,但不知怎的,總是感覺不對,直至看到毛美棠,他才知道,有些人註定是要一輩子在一起的。
「同生死,共患難,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載隔幽冥,絕音問,愁腸寸斷,相思始覺海非深。」這也是饒平如在自己作品的扉頁上寫的詩,寥寥數言,盡數都是思念。
他們像普通情侶一樣約會,因為羞於開口表達愛意,於是就唱了一首英文歌「Oh Rosemarry I Love You」。
兩人結婚的場面十分盛大,禮堂裡有200多位的賓客參加,萬般熱鬧。
婚後時局動蕩,但夫妻相處甚是甜蜜,他們住在涼亭改造的房子裡,家徒四壁日子清苦,毛美棠就用報紙捲起來當話筒,饒平如就用口琴伴奏,兩人苦中作樂。
直到1951年,他們的生活才有所好轉,饒平如才在上海一家醫院做會計,並且兼職在出版社工作,當時一般人收入只有幾十塊,而他有240元之多,當時風光無限,毛美棠就在家做全職太太。
02
生活的困苦,仍磨滅不了真愛
原本以為生活就會這樣無憂無慮的過下去,卻沒想到變革來得如此之快。
因為饒平如的軍人身份,於是被送到安徽六安「勞改」,夫妻兩被迫分離了22年。
這22年裡,兩人將思念寫進信裡,足足有上千封。
那時候書信很慢,但他們的愛情一直只增不減。
毛美棠寄的每封信,饒平如都如珍寶似的收藏著,每當看完信,他都會將它鎖在木頭箱子裡,隔幾天再拿出來看看。
信裡寫的都是家長裡短,他們將愛情揉進每個家庭的小事裡,柴米油鹽,找工作買菜,每件事,饒平如都會仔細看著,不在妻子的身邊,每件事他都會以這種方式參與。
但作為勞教分子的妻子,毛美棠看盡冷眼,為了生存補貼家用,她像男人一樣去上海博物館拉水泥,賺著一個月十幾塊錢的工資。
因為缺少糧食,饒平如全身浮腫,也沒什麼藥可以醫治,好在這時,毛美棠給他寄了魚肝油,這才讓他全身消腫。
那時候的生活就是這樣,明明知道不容易,卻都是在默默堅持,哪怕分隔兩地,也把關懷遙寄給遠方的那個掛在心尖的人。
1979年,饒平如平反後終於回到了上海,一家終於團聚。
但在1992年時,毛美棠的身體狀況每日愈下,她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和腎病,到了晚期,她已經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對著饒平如大喊大叫。
八十多歲的饒平如毫無辦法,坐在地上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此後的日子裡毛美棠的病越來越重,不論饒平如用什麼方法都不能喚回妻子的記憶,有天她突然說想吃杏花樓的點心,於是饒平如就騎自行車去買,買回來毛美棠已經忘了要吃點心了。
他細心備至的照顧妻子,最終卻還是在離他們60年鑽石婚的紀念日差5個月的時候永遠的失去了她。
2008年3月19日下午3點,家人打電話告訴饒平如毛美棠快不行了,於是在醫院裡,毛美棠在人群中找到了饒平如,深深的看了他一眼,眼角流出了一滴眼淚,饒平如上前握著她的手,幫她擦乾眼淚,沒過多久,她的手變得冰冷。
她走了,順帶也帶走了他的思念。
03
餘生,只做想你、畫你、寫你這三件事
毛美棠走後,饒平如總會沿著上海博物館邊沿走一圈,把整個牆壁摸一遍,走累了就坐在臺階上發呆,他喃喃念著,也不知哪一塊是你親手澆築的,或許你的病就是做這些活累的。
生死別離總是痛苦的,饒平如總是會精神恍惚,每天茶飯不思,總想著和毛美棠風雨走過的六十年。
後來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將他們兩個人的故事畫出來,於是,每天一筆一筆,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裡,仿佛又再一次的和妻子相遇。
他從毛美棠的童年畫起,一支畫筆記述了他們的年代,也記錄了他們的愛情,簡單卻又刻骨銘心,平淡卻又記憶深刻。
「死是沒有辦法的事,但畫下來的時候,人還能存在。」他用這種方法,回憶著和妻子的點點滴滴。
他說自己活了這麼大年紀才終於明白白居易的「相思始覺海非深」是什麼意思,他也堅定地認為:「愛情是不分年紀、一直存在的,無論年輕還是年老。」
起初,他畫這些畫寫這些文章時並不實想成名寫書,只是想讓自己的孫輩們看看,自己這輩子是這樣生活過來的。
卻不料孫女的無意舉動,直接讓他火了。
一次家庭聚會中,孫女拍下了饒平如手繪的當年和毛美棠的結婚照,沒想到發上網後直接引發了不同凡響,最後竟然吸引來了央視著名主持人柴靜。
經過幾個小時的採訪,饒平如將自己60年的酸甜苦辣都說給了柴靜,之後柴靜在博客上發表的採訪手記《赤白乾淨的骨頭》,短時間內瀏覽量達到30萬。
就這樣,他的愛情故事廣為人知,媒體紛紛聯繫採訪,出版社都伸出橄欖枝聯絡出書。
這才有了這本書的問世,《平如海棠》。
編輯陰牧雲讀到柴靜的採訪手記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是個百年難遇的出版材料,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畫稿和文字,它完全是自然生長出來的,就像是土地裡的種子,大山裡的天然玉石,很多人在創作的時候都會考慮很多因素,可他在做這件事時,除了給家裡晚輩看過,其他人都沒看過,是自然單純的。」
經過很多人的商榷,最後敲定書名,就叫平如美棠。
題籤上饒平如這樣寫道:「我講的話每句都是真的。每個故事都是真的,關於過去,那些畫面都在我的腦海中。」
他將畫冊的名字取名為《我倆的故事》,為的就是紀念和妻子生活的將近六十年的風風雨雨,將妻子的骨灰盒放在床邊,為的就是以後能和自己一同下葬,另外他種了一棵海棠樹,用來記住愛妻毛海棠。
這本書的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饒平如的一生,卻讓讀者讀後紛紛為之落淚,讓觀眾紅了眼眶。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失意的時刻,經歷過刻骨的絕望,經歷過要不要放棄的掙扎。饒爺爺也是一樣,但是他沒有放棄那些美好的事物。這不是簡單的雞湯式的故事,而是你知道,人就是這樣生活的。」陰牧雲這樣和同事說道。
正因為這本書中處處透著溫暖、感動、真實,使得《平如海棠》一躍出了國門,有了更多的版本:義大利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荷蘭語、韓語……
而饒平如每天做的事除了接受訪問,他也會安靜的彈著90歲那年買來的鋼琴,唱著妻子最愛的《送別》。
這時候仿佛時間又回到了從前,自己吹著口琴,妻子用報紙卷著做話筒,兩人相視一笑,默契認真的唱一首歌。
採訪的時候柴靜問:「您已經九十歲了,難道這麼長時間,沒有把這個東西磨平了,磨淡了?」
饒平如認真的回答:「磨平?怎麼講能磨平呢?愛在這個世界可以很久的,這是個永遠的事情。」
就像他的畫冊的最後一頁畫的那樣,彩霞漫天,二人攜手,如神仙眷侶般走向遠方村落,回到年青時的美夢裡。
饒平如年輕的時候就答應過妻子,等抗戰結束後,二人布衣籬舍,過隱逸的幸福生活。
這個願望這一生未能如願,但願來生,能再續前緣。
文:看道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責任編輯: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