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才能,德行更加重要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論語·泰伯》
【儒學釋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才能美好比得上周公,只要驕傲吝嗇,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儒家十分看重人的品德,認為德行比才能更重要。這其中,才能和資質屬於「才」的範疇,驕傲和吝嗇屬於「德」的範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才高八鬥而德行敗壞,那麼聖人連看也不會看他一眼。
只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才,如果「德」是熊掌,「才」是魚,二者不可兼得時,孟子舍魚而取熊掌,舍「才」而取「德」。對此,近代學者胡適先生認為:孔子的人生哲學注重的是養成道德的品行。故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為基礎,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有一位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技藝高超,收費合理,深受人們敬重。漸漸地,老鎖匠年紀大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藝失傳,他決定為自己物色一個接班人。最後老鎖匠挑中了兩個年輕人,準備將一身技藝傳給他們。一段時間以後,兩個年輕人都學會了不少東西。但由於老鎖匠精力有限,兩個人中只有一個能得到真傳。於是,老鎖匠決定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
他先準備了兩個保險柜,分別放在兩個房間裡,讓兩個徒弟去打開,誰花的時間短誰就是勝者。結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鐘就打開了保險柜,而二徒弟卻用了半個小時,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
老鎖匠問大徒弟:「保險柜裡有什麼?」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師父,裡面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問二徒弟同樣的問題,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父,我沒看見裡面有什麼,您只讓我打開鎖,我就打開了鎖。」
老鎖匠十分高興,鄭重宣布二徒弟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眾人不解,老鎖匠微微一笑說:「不管什麼行業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要有更高的職業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高超的鎖匠,他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毫無貪念和私心。否則,心有私念,稍有貪心,登堂入室或打開保險柜取錢易如反掌,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才行。」
老鎖匠的話著實耐人尋味,他把道德作為收徒的最終標準,所以二徒弟雖比大徒弟的技術差了一些,但最終因為品德高尚而被師父選為接班人。
孔子教學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顯然涉及倫理道德教育,目的當然還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孔子的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就是有仁愛之心的人,也就是能博濟眾施的人,是能為他人著想的人,更是能夠造福天下蒼生的人。
所以孔子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就是說:「對於千裡馬,不稱讚它的力氣,要稱讚它的品質。」尚德不尚力,重視品質超過重視才能,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正是我們今天選拔人才的標尺。
決定一個人價值和前途的不是聰敏的頭腦和過人的才華,而是正直的品德。儒家其實崇尚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識就是力量」更為有力。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普通的人如果品德敗壞、能力差,他對社會的危害還不會太大。而如果是一個能力非常強、智商非常高的人,道德敗壞、野心還很大,那他造成的危害就會非常大,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他一個人,就斷送掉一家公司,甚至一個國家。
沒有目標的頭腦,沒有德行的知識,沒有仁善的聰明,固然是一種力量,但它們只能起到巨大的負面作用。他們或許能給人們帶來一些啟發,或者也能給人們一些趣味,但是很難讓人尊敬。
反之,一個人德行很好,能力雖然差了點,但他只要虛心好學,提高自己,逐漸進步,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當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忽略個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畢竟,德行是我們行走在世間的前提,才能則是創造人生的手段,兩者結合,才能使我們的人生絢爛多姿!